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珍满专利>正文

直骨自动开收伞拉伸动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296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直骨自动开收伞拉伸动力结构,其主要是在中棒内部设以一动力推杆,可经由压缩,以拉伸中棒内的下弹簧,提供一回复弹力,使外管在解除卡制后,得以上移,并连动伞骨架及活动巢向上,完成自动开伞,另利用上弹簧及收伞弹簧的弹力,可使动力推杆在脱离卡制后,向下移动,同时完成收伞的动作。(*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自动伞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直骨自动开收伞拉伸动力结构
技术介绍
习知的自动开收伞结构,主要是以压缩伞中棒的方式,使内部弹簧先为压缩,提供一伸长的弹力,配合以一拉索及子弹头的卡制构造,使伞具得以自动开收伞。习知的构造较为复杂,在中棒内,常设有重叠的大小弹簧在同一位置,且又须在内部设以极细的拉索和一难以定位的子弹头,组装非常不便,又容易故障,不合实用。本新型内容本技术的目的就是克服上述需要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完全创新的直骨自动开收伞拉伸动力结构,其构造简单,制造及组装都容易,使用上亦极为方便,更不易故障,乃确实增进极佳的实用性。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的直骨自动开收伞拉伸动力结构包括有一中棒内管,下端结合握把,上端组合以上巢,而内管的外部套设以一外管,外管上部结合以一中巢,活动巢系套合于外管的外部,可上下移动,伞骨架的内端分别枢接于上巢、中巢及活动巢,另连接以一收伞弹簧于伞骨架与活动巢之间;其特征在于提供一动力推杆,从下而上,穿设于内管的内部,其上端结合以结合块,其中结合块的侧方设有一凸部,是可位于内管所预设的上长槽之内;在结合块上方的内管内部,设有一上弹簧,为辅助收伞之用,而结合块下方,另设有一下弹簧,环绕于动力推杆的外部,下弹簧的下端组合以一套合块,使套合块亦套于动力推杆之外,而其亦设有一侧向凸部,是位于内管的下长槽内;动力推杆相对于握把的控制铵钮的位置,设有一收伞卡制钮结合以一小弹簧,使其凸部具有向外弹出的趋势,按钮的内部设以定位凸块,及一小弹簧,于收伞时,定位凸块是卡制住外管下部对应的卡合孔,外管下部的另一侧设有一定位孔,是对应于下套合块的凸部所设置。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结构,使之对其有更加清楚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尚未储能的收伞平面图;图2为图1储能后的平面图;图3为本技术开伞后的平面图;图4为图1的剖视构造图;图5为图2的剖视构造图;图6为图3的剖视构造图;图7A、图7B、图7C为本技术控制按钮位置的部份放大示意图。图号说明1中棒内管11上长槽 12下长槽 13上巢14外管 15中巢 16握把17开孔2动力推杆21结合块 22套合块 23收伞卡制钮24小弹簧 3控制按钮31定位凸块32小弹簧33压制缘 4活动巢 5伞骨架 51收伞弹簧6下弹簧 7上弹簧实施方式请先参阅图1和图4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可自动开收的直骨伞,包括有一中棒内管1,下端结合握把16,上端组合以上巢13,而内管1的外部套设以一外管14,外管14上部结合以一中巢15,活动巢4是套合于外管14的外部,可上下移动,伞骨架5的内端分别枢接于上巢13、中巢15及活动巢4,另连接以一收伞弹簧51于伞骨架5与活动巢4之间,本技术特征在于提供一动力推杆2,从下而上,穿设于内管1的内部,其上端结合以结合块21,其中结合块21的侧方设有一凸部211是可位于内管1所预设的上长槽11之内。在结合块21上方的内管1内部,设有一上弹簧7,为辅助收伞之用,而结合块21下方,另设有一下弹簧6),环绕于动力推杆2的外部,下弹簧6的下端组合以一套合块22,使套合块22亦套于动力推杆2之外,而其亦设有一侧向凸部221,是位于内管1的下长槽12内。动力推杆2相对于握把(16)的控制铵钮3的位置,设有一收伞卡制钮23结合以一小弹簧24,使其凸部具有向外弹出的趋势,按钮3的内部设以定位凸块31,及一小弹簧32,于收伞时,定位凸块31是卡制住外管14下部对应的卡合孔141,外管14下部的另一侧设有一定位孔142,是对应于下套合块22的凸部221所设置。当欲使用前,本技术是利用压缩动力推杆2的方式储存能量,请参阅图2和图5所示,动力推杆2上移,使其收伞卡制钮23卡合于内管1的开孔17处,获得定位,另外动力推杆2的上端结合块21向上移动,同时拉伸下弹簧6,因下弹簧6的下端结合于套合块22,而套合块22通过由其侧向凸部221卡制于外管14的定位孔142内,故与外管14同时为固定不动,乃使下弹簧6被拉伸,而产生回复的弹力。此时,只要压入按钮3,即可使定位凸块31脱离外管14的卡合孔141,而外管14会被套合块22的上移,向上移动,而因中巢15亦同时上移,乃可连动伞骨架5展开,以及活动巢4随之上移的开伞状态。在此储能状态时,由于外管14的下端相对于收伞卡制钮23的位置,设为较薄构造,并覆盖于其外部,故当伞具未打开前,即外管14未上移前,无论如何压制按钮3,均不会碰触到收伞卡制钮23,导致误触的现象。如欲收伞时,只要按压按钮3,如图3和6所示,按钮3内侧的压制缘33即可将收伞卡制钮23内压,此时,藉由收伞弹簧51及上弹簧7的回复弹力,即可使动力推杆2向下移动,恢复如图1和图4所示的收伞状态。如欲再使用,此要重新压缩动力推杆,即可提供伞具的再一次自动开收动作。如图7A~C,其揭示了本技术的局部结构放大图,以说明控制按钮3动作时,各组件的相对位移状态。权利要求1.一种直骨自动开收伞拉伸动力结构,包括有一中棒内管,下端结合握把,上端组合以上巢,而内管的外部套设以一外管,外管上部结合以一中巢,活动巢系套合于外管的外部,可上下移动,伞骨架的内端分别枢接于上巢、中巢及活动巢,另连接以一收伞弹簧于伞骨架与活动巢之间;其特征在于提供一动力推杆,从下而上,穿设于内管的内部,其上端结合以结合块,其中结合块的侧方设有一凸部,是可位于内管所预设的上长槽之内;在结合块上方的内管内部,设有一上弹簧,为辅助收伞之用,而结合块下方,另设有一下弹簧,环绕于动力推杆的外部,下弹簧的下端组合以一套合块,使套合块亦套于动力推杆之外,而其亦设有一侧向凸部,是位于内管的下长槽内;动力推杆相对于握把的控制铵钮的位置,设有一收伞卡制钮结合以一小弹簧,使其凸部具有向外弹出的趋势,按钮的内部设以定位凸块,及一小弹簧,于收伞时,定位凸块是卡制住外管下部对应的卡合孔,外管下部的另一侧设有一定位孔,是对应于下套合块的凸部所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骨自动开收伞拉伸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利用压缩动力推杆的方式储存能量,将动力推杆上移,使其收伞卡制钮卡合于内管的开孔处获得定位,另外动力推杆的上端结合块向上移动,同时拉伸下弹簧,因下弹簧的下端结合于套合块,而套合块通过由其侧向凸部卡制于外管的定位孔内,故与外管同时为固定不动,使下弹簧被拉伸,而产生回复的弹力。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骨自动开收伞拉伸动力结构,其特征是当压入按钮,即可使定位凸块脱离外管的卡合孔,而外管会被套合块的上移,向上移动,而因中巢亦同时上移,乃可连动伞骨架展开,以及活动巢随的上移的开伞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骨自动开收伞拉伸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储能状态时,由于外管的下端相对于收伞卡制钮的位置,设为较薄构造,并覆盖于其外部,故当伞具未打开前,即外管未上移前,无论如何压制按钮,均不会碰触到收伞卡制钮,导致误触的现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骨自动开收伞拉伸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开伞状态而欲收伞时,只要按压按钮,按钮内侧的压制缘即可将收伞卡制钮内压,此时,通过由收伞弹簧及上弹簧的回复弹力,即可使动力推杆向下移动,恢复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骨自动开收伞拉伸动力结构,包括有一中棒内管,下端结合握把,上端组合以上巢,而内管的外部套设以一外管,外管上部结合以一中巢,活动巢系套合于外管的外部,可上下移动,伞骨架的内端分别枢接于上巢、中巢及活动巢,另连接以一收伞弹簧于伞骨架与活动巢之间;其特征在于提供一动力推杆,从下而上,穿设于内管的内部,其上端结合以结合块,其中结合块的侧方设有一凸部,是可位于内管所预设的上长槽之内;在结合块上方的内管内部,设有一上弹簧,为辅助收伞之用,而结合块下方,另设有一下弹簧,环绕于动力推杆的外部,下弹簧的下端组合以一套合块,使套合块亦套于动力推杆之外,而其亦设有一侧向凸部,是位于内管的下长槽内;动力推杆相对于握把的控制铵钮的位置,设有一收伞卡制钮结合以一小弹簧,使其凸部具有向外弹出的趋势,按钮的内部设以定位凸块,及一小弹簧,于收伞时,定位凸块是卡制住外管下部对应的卡合孔,外管下部的另一侧设有一定位孔,是对应于下套合块的凸部所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珍满
申请(专利权)人:张珍满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