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民用工程建筑的悬吊装置及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9663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用于民用工程建筑的悬吊装置包括:一以多根由层间叠置分布绞合线(7)沿横向并列构成的钢索;一些通过夹管(6)与钢索相连而把建筑物载荷传给钢索的吊杆;一种层间片(11)插入位于每个夹管内悬吊钢索的至少两个绞合线重叠层之间的部位,其中层间片在其两个表面上由呈弧形边三角形的平行分隔带条(12)交错地形成突肋,这些分隔条能填满所述层间的空隙(T)。(*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含有悬吊于由桥墩或类似物支撑的钢索或拉条的子组件的民用工程建筑,每个子组件通过连接在夹管上的吊杆与所述钢索或拉条相连。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的场合中,钢索是由同品种各层间相互叠置的多根绞合横向并列组成,此处所指“绞合线”是为简化而说的,并不意味着对它有所限定,它既可代表各种长纤维或多股线本身,也可代表这类股线束或线缆,甚至可指杆条。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所讨论类型的建筑用悬吊装置以及这些装置的建筑施工方法。我们所知对所述构件的生产方法中,每根绞合线具有整体圆柱形形状,各绞合线之间是沿这些绞合线的狭长的甚至是直线形的纵向区相互接触的。由各吊杆,更具体说是由配置在吊杆顶端的夹管,作用于钢索上的横向载荷,就沿着上述区域从这绞合线传递到另一绞合线上,载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特别是当这些接触部位的材料具有一定柔性的场合-诸如自防护绞合线护套,这种不均匀分布则更为显著。结果是所述载荷作用在所述绞合线上的应力分布并不均匀,其中某些绞合线因而会形成一定程度的超载,这就要求加大钢索的总体尺寸,当然这种钢索以及使用钢索的建筑的费用代价就会增加。在759,490号德国专利中建议在位于夹管内绞合线的相互重叠层间部位插入一种填塞片,这种填塞片的总体形状呈倒T形,其横梁用作防止夹管沿悬吊钢索(或悬索)移动的止挡,此T形件的竖杆宽度与它所插入的各绞合线之间的层间宽度相同,填塞片的功能是提供附加的摩擦接触面从而进一步使夹管在悬吊钢索上的锚定得到加固,于是用这种锚定结构所提供的总摩擦阻力并不仅仅产生于夹管的内表面与钢索的外周面之间,还产生于各绞合线层与填塞片之间,结果是在填塞片上受到很大拉应力而对作用在夹管内的各绞合线的作用应力并不能起到使其均匀化的作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实现使吊杆夹管上的载荷在各绞合线上的分布较为均匀。本专利技术从而提出了一种用于民用工程建筑的悬吊装置,该悬吊装置包含一悬吊钢索,该钢索是以多根由层间重叠分布的绞合线沿横向并列构成一些通过夹管与该钢索相连接的吊杆,吊杆能把建筑物的载荷传递给所述钢索;一种层间片插入位于每个夹管内的悬吊钢索内绞合线的至少两个绞合线重叠层之间的部位,其中层间片在其两个表面上由呈弧形边三角形的平行分隔带条交错地形成突肋,这些分隔条能填满所述层间的空隙。在最佳实施例中还进一步采用了下述的这种/或其他的措施在由柔性材料制成的护套围绕各绞合线构成的结构中,层间片是由与该护套相同的材料或具有相同硬度的材料制成;按上面段落中所述的柔性材料是高密度聚乙烯或聚烯烃;各突肋之间的层间片薄部做得很薄、其厚度是0.1mm量级甚至更薄;关于层间片的制造方法问题,层间片最好是按下法构成可以用挤压(出)法形成一单片;也可用挤压法形成每根都具有弧形边三角形的带条,然后把这些带条粘结在一薄片或一组平行薄带的两面呈交错状。关于在钢索内如何安装层间片的问题,最好是按下述流程来安装在把夹管装在钢索上的预定安装部位之前,使该部位钢索的绞合线各重叠层之间,依次成对地分离开,然后在每个已接连被分离开的两层之间的自由空间内水平地插入一片具有足够表面积的分隔片,接着使所述两层相互沿垂直方向返回复原,这样薄片的突肋填满层间的空隙,在所有的层间空隙都已用分隔片填满之后再把悬吊夹管装在已按上法装好的钢索预定部位上。现在将对本专利技术的实例参阅附图进行描述,这些实例仅是用作非限制性的例子。附图说明图1概略地表示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一悬(索)桥;图2示出包含于上述悬(索)桥中按本专利技术的悬吊装置的一局部截面图;图3以增大比例示出该截面部位的细节;图4和图5示出按本专利技术形成带肋分隔片的两种途径;图6示出两种分隔片中第一种的截断的透视图;图7以非常概略的形式示出按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悬吊装置制造方法的一个步骤。在图1中概略表示的桥梁包含有一由两桥墩2支撑并在两锚墩3之间延伸的悬吊钢索1;一通过吊杆5悬吊于悬吊钢索1的桥面4。这些吊杆5通过夹管6与钢索连接,吊杆既可如图1左侧部所示垂直地延伸,也可如图1右侧部所示相对钢索呈直角方向延伸。钢索1由一组单独的绞合线7构成,各绞合线分布形成一组垂直重叠层,各层包含不同数目水平并置的绞合线,绞合线的数目例如可从最外层的三根至中间层的十根或十五根,甚至更多,如钢索的整体截面形状为圆形,这是最为常见的形状,那么层的数目与构成中间层的绞合线数目是同一数量级的。当绞合线是按自然地重叠的即相互毗连接触,那么绞合线7自动地就位构成交错的形状,这在图2和图3中可看得很清楚,每根绞合线的基面自动地进入其下层两根水平并列的绞合线之间的顶部形成的凹槽内。在所讨论的三根绞合线之间,更广义地说在所有任何相互邻接的三根绞合线之间,形成的T形间隙具有大致为一三棱形的形状,其横截面由一弧形边的三角形所界定,更具体而言,该三角形横截面由三条同半径、两两彼此相切的圆弧所界定,弧形边的凸面朝向三角形内侧。每根绞合线7最好是自防护型,这就是说它是由一组装纳在一护套9内的扭绞单线(纤维)8(见图3)构成并在护套与绞合线之间置入一种诸如环氧树脂、蜡或油脂之类的保护物10。护套9通常是由一种不可压缩但又具有一定程度的柔性(或弹性)的物质构成,这类物质诸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聚烯烃等。于是各根绞合线7顺绞合线的纵向沿非常窄的,理论上说甚至是线状的区域P相互接触。每个间隙T因此由护套9的三个部位所界定,每个部位在两接连的区域P之间沿横向延伸。在当前所知的一些实例中,间隙T是空的,由吊杆5通过夹管6作用在钢索上的载荷C仅在区域P传递给构成钢索的各绞合线7。由于界定区域P的护套9的部分具有一定的弹性,所讨论中的载荷传递可能会发生局部不可控制的破裂,这是由于各绞合线7上应力分布不均匀引起的。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钢索1上预定由夹管6围绕的每个部位填满间隙T来克服上述缺点。这种充填方法的实现是通过利用充填物来实现的,充填物的体积实际上补偿了需填满的空隙。然而,这些充填物不是简单地由对应于每一隔离间隙的小杆构成,因为安装这种小杆十分困难。本专利技术的充填物是由具有呈凸肋状的平行带条12的板片11所构成带条12交错(或交替)地从板片的两表面伸出,每一带条具有一个间隙T的形状,也就是说具有三棱形形状,其基面是由一弧边形三角形界定。把两个毗连的突肋或带条12连接起来的每一板片11的连结部13,其宽度与钢索1中的两个间隙T的相互分隔相对应。每个连结部可能非常薄,例如其厚度可为0.1mm数量级甚至更薄,从实践经验得出如此薄的塑料片的抗拉强度是十分适用的,它能确保对于这样一种薄片使用时所需的结合力。所讨论的板片最好采用与护套9相同的材料制成,但也可用不同材料只要与制护套所用的材料相适配即可。板片11可用任何适当的方法生产,例如可用挤压法制成一单片;或预先形成棱形带条12,随后把这些带条交替地固定在一单独板片11的两个表面上(见图5),该板片可由一组平行的薄带组成,特别是可用粘接法把这些带条粘接在这两个表面上,可以预想到这些件是可自行粘接的。上述获得的板片宏观上具有带平行带条的滚道形卷帘或百页窗的外形(见图6),而且需要时可在现场通过压延展平获得。不论带条是与板片11做成整体或是连接在板片上,为使带条12的制造简化并使其增强,其顶端A可切除,这样可使顶部具有一很小的厚度,例如说是1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民用工程建筑的悬吊装置,它包括有:一悬吊钢索(或悬索)(1),该钢索是以多根由层间重叠分布的绞合线(7)沿横向并列构成;一些通过夹管(6)与所述钢索(1)相连接的吊杆(5),吊杆能把建筑物的载荷(C)传递给所述钢索;一种插入位于每个夹管(6)内的悬吊钢索的至少两个绞合线(7)的重叠层之间部位的层间片(11),其特征在于:层间片(11)在其两个表面上由呈弧形边三角形的平行分隔带条(12)交错地形成突肋,这些分隔条能(接触)填满所述层间的空隙(T)。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热罗姆斯图伯勒
申请(专利权)人:弗里希尼特国际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FR[法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