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非承重墙现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现浇方法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非承重墙现浇方法。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对居住建筑需求逐年加大,新建建筑的增长对实现城乡人口转移、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集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以下问题:一是城市旧城区改造和城镇新区建设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例如废弃混凝土块、废旧砖头等,每年约有35亿吨左右,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70%以上,垃圾围城现象越来越严重,给城市建筑垃圾清运、填埋土地占用、城市环境污染和城市管理带来严峻的考验;二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逐渐向绿色化、环保节能化、舒适化的方向发展,需要新的材料和技术;三是虽然城镇化建设带来众多的就业岗位,但近年来,建筑行业“用工难”问题已显得十分突出,特别是传统手工砌墙,劳动强度大,易产生职业病,技术工人十分紧缺,阻碍了施工的顺利进行。要解决好以上问题,科技创新是必然的、重要的途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非承重墙现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项目现场勘查、清理,首先对项目现场进行垃圾清理及消毒处理;S2:测量放线;S3:构造柱预制固定,构造柱与非承重墙进行一体化、一次性现浇成型,使构造柱与非承重墙成为有机整体;S4:预埋管线设置固定;S5:预埋门框、窗框,根据建筑施工图及尺寸要求安装预埋门框和窗框;S6:模板支撑体系准备;S7:非承重墙体模板安放;S8:非承重墙体现浇施工,采用泵送方式进行,直接将该混凝土注入到模板内部;S9:墙体养护,每隔1小时进行对墙体洒水,加快墙体凝固;S10:模板拆除,浇筑完成后,10‑12小时后可达到规定的混凝土强度。可进行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非承重墙现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项目现场勘查、清理,首先对项目现场进行垃圾清理及消毒处理;S2:测量放线;S3:构造柱预制固定,构造柱与非承重墙进行一体化、一次性现浇成型,使构造柱与非承重墙成为有机整体;S4:预埋管线设置固定;S5:预埋门框、窗框,根据建筑施工图及尺寸要求安装预埋门框和窗框;S6:模板支撑体系准备;S7:非承重墙体模板安放;S8:非承重墙体现浇施工,采用泵送方式进行,直接将该混凝土注入到模板内部;S9:墙体养护,每隔1小时进行对墙体洒水,加快墙体凝固;S10:模板拆除,浇筑完成后,10-12小时后可达到规定的混凝土强度。可进行模板的拆除,模板拆除顺序与模板安装顺序相反,先外墙、后内墙,先拆除外墙外侧模板,再拆除内侧模板,先模板、后角模;S11:墙体整理,模版拆除完毕后对腔体的边角料进行拆除处理;S12:项目竣工验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非承重墙现浇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步骤S2,所述测量放线包括地库砌体测量放线,查看建筑施工图及尺寸要求,依据基础轴线控制点进行基础墙引点放线,用经纬仪和钢尺将墙的轴线和边线引测于基础上,弹好黑线,再用水准仪将标高引测到已浇筑的混凝土墙柱上,做好+1.10米标高油漆记号,经复查无误后向监理公司报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地库墙体的浇筑工序;主体底层墙体测量放线,根据建筑施工图的尺寸要求,首先依据基础轴线控制点对墙体轴线施测,观察施测的轴线与基础墙的轴线是否吻合,并与建筑施工图对照,进行尺寸核实,有误差时应进行复查,直至查出误差所在,符合要求为止;有门洞的应弹出门洞位置黑线;对于标高施测,必须根据标高总控制点位来抄测,在砼墙柱上做+1.05米标高油漆记号,施工时用该标高点来对门窗过梁、预留洞口及墙体的水平度进行控制;楼层内各墙体位置的引测,每个楼层都应根据施工现场设置的基准控制点和主体结构施工预留的放线洞口,使用专用水准仪对各楼层预留的基准点和轴线位置校核合格后,再用经纬仪进行楼层内的细部控制线的引测;根据建筑施工图的尺寸要求,自控制轴线引测出外墙、隔墙及内墙等位置的控制线、门窗洞口、水电设备预留洞口的位置线,并经复核无误后用红色油漆在控制线位置做好三角形控制标志,以防破坏,对于水电设备的预留洞口,控制线测设完成后,应经各专业人员复核后方可施工;楼层内高程控制线引测,根据主体结构施工时留设的标高控制点,并校核合格后,采用50米钢卷尺竖向传递,每层必须经交圈闭合检查,误差不超过5mm,交叉利用水准仪测放出每个楼层的建筑+50CM线或+1.03米线,做好油漆标记,并弹好黑线,以此作为各楼层墙体、过梁、各种预留洞口及预埋件的标高控制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非承重墙现浇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步骤S3,所述构造柱预制固定包括构造柱的位置定位,构造柱以建筑施工图标注的位置为准,如建筑施工图上未标注,构造柱应按照以下原则设置,a、宽度大于2m的洞口的两侧;b、长度超过2.5m的独立墙体的两端部;c、房屋填充墙转角处和纵墙与横墙交汇处;d、当墙长超过5m而无中间横墙或立柱拉结时,应在墙体中间部位设置构造柱;构造柱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4M或小于或等于墙高的2倍;构造柱上下固定,构造柱上下两端纵筋可锚入梁中,先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后把构造柱纵筋与梁结构预留的构造柱纵筋进行搭接,构造柱与上下梁应可靠搭接,构造柱不能与主体框架结构联结过牢,使构造柱成为梁的支点,当上下梁结构没有预留纵筋,先在下部构造柱位置上凿四个孔,安装固定构造柱纵筋,后构造柱纵筋伸至上梁底部,在梁底相应位置凿四个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云国,周思嘉,
申请(专利权)人:思力佳特种环保材料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