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铺地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6858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土铺地砖,其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形状相同且对应平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形状相同且对应平行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其中该第一侧面包括至少一个呈凹凸状的配合侧面单元,该第三侧面可与至少一个该配合侧面单元啮合。借此,通过相邻混凝土铺地砖的侧面间的啮合,从而在铺地后产生较佳的整体啮合联锁效应,获得较佳的抗倾斜翘起效果。(*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铺地砖,尤其涉及混凝土铺地砖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的车轮一般宽度25cm左右,而且码头堆场、广场地面材料主要为现浇混凝土、沥青。近十几年来开始逐步使用混凝土铺地砖,该混凝土铺地砖有长方、正方、正六方形状等等,此等地砖周边形成最多6个平面。铺地后地砖之间几无啮合能力,缺乏整体联锁效果。当受车轮压力比较集中于单块地砖时,容易造成地砖一边下降、而对边上翘或者相互挤碰而损坏,而且抗扭力极差,从而造成地表面高低不平,车辆行驶不便,也极易刮伤车轮,使维修工作量增大,堆场经济效益受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铺地砖,其在铺地后能产生较佳的整体啮合联锁效应,从而获得较佳的抗倾斜翘起效果。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混凝土铺地砖,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形状相同且对应平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形状相同且对应平行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其中该第一侧面包括至少一个呈凹凸状的配合侧面单元,该第三侧面可与至少一个该配合侧面单元啮合。作为本技术混凝土铺地砖的进一步改进,该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该混凝土铺地砖中心对称,该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相对该混凝土铺地砖中心对称。作为本技术混凝土铺地砖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平行且形状同为S形,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与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垂直,且该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与该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垂直。作为本技术混凝土铺地砖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配合侧面单元呈台阶状。作为本技术混凝土铺地砖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配合侧面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三个平面,其中位于两侧的两平面平行设置且形状相同,而中间平面相对该两侧平面倾斜设置;而且位于同一侧面上的相邻配合侧面单元首尾相连且相连的平面为共面设置。作为本技术混凝土铺地砖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上至少设有两条狭长凸棱,该凸棱启始于所述下表面并向上延伸,终止于所述上表面的下面。作为本技术混凝土铺地砖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表面的边缘为倒角设置。作为本技术混凝土铺地砖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表面的面积为(10-12.5)×(20-25)cm2。作为本技术混凝土铺地砖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平行设置,其间的距离为8-10cm。作为本技术混凝土铺地砖的进一步改进,该混凝土铺地砖含有砂子和水泥,其中砂子的比例为75%至80%;水泥的比例为20%至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混凝土铺地砖包括形状相同且对应平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形状相同且对应平行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其中该第一侧面包括至少一个呈凹凸状的配合侧面单元,该第三侧面可与至少一个该配合侧面单元啮合。借此,通过相邻混凝土铺地砖的侧面间的啮合,从而在铺地后产生较佳的整体啮合联锁效应,获得较佳的抗倾斜翘起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混凝土铺地砖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混凝土铺地砖的俯视图。图3、图4和图5为图1中混凝土铺地砖的铺设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阅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混凝土铺地砖作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混凝土铺地砖10大致呈S形,其包括水平的上、下表面11、12、相对且对应平行的第一侧面13和第二侧面14以及相对且对应平行的第三侧面15和第四侧面16。该第一侧面13、第二侧面14、第三侧面15和第四侧面16为垂直上、下表面11、12设置。其中第一侧面13包括两个首尾相连的配合侧面单元17,当然根据需要可设置多个配合侧面单元17。其中每个配合侧面单元17整体上呈锯齿形,包括第一侧平面171、第二侧平面172以及第三侧平面173。其中该第二侧平面172位于中间,第一、第三侧平面171、173分别与该第二侧平面172相对两侧相连。作为优选方式,该第一、第三侧平面171、173平行设置,该第二侧平面172相对该第一、第三侧平面171、173倾斜设置。当然该配合侧面单元17整体上也可为其他形状,如波浪形等。在该两配合侧面单元17中,一个配合侧面单元17的第三侧平面173与另一个配合侧面单元17的第一侧平面171为共面设置。如图1所示,该第一侧面13、第二侧面14、第三侧面15和第四侧面16上分别垂直设有狭长凸棱18。具体地讲,该凸棱18设于每个配合侧面单元17的第一、第二侧面171、172上,启始于下表面12,终止于该上表面11下面1cm左右。该第二侧面14与第一侧面13的形状相同,但相对该混凝土铺地砖10的中心对称,因此第二侧面14与该第一侧面13为对应平行设置。该第三侧面15与该第四侧面16形状相同,皆为一个配合侧面单元17,但相对该混凝土铺地砖10的中心对称,因此第三侧面15与该第四侧面16为对应平行设置。因此,该第一侧面13、第二侧面14、第三侧面15和第四侧面16共由16个侧平面组成,由于以上对混凝土铺地砖10的设计,在铺地后,相邻混凝土铺地砖10之间的啮合部分较多,从而增加铺地后的混凝土铺地砖10整体的啮合联锁效应,获得较佳的抗倾斜翘起效果;而且铺设方式较多,可拼成不同图案,增加美感(以下详细说明)。此外,该上表面11边缘皆为倒角设置,倒角可为直角、圆弧或其他类似形状。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混凝土铺地砖10的一种铺设方法,具体地讲,一并参阅图1和图2,一块竖放的混凝土铺地砖10A的第一侧面13与左边相邻的一块竖放的混凝土铺地砖10B的第二侧面14相啮合,该第一侧面13上的两个配合侧面单元17分别与该第二侧面14的两个配合侧面单元17对应啮合。该混凝土铺地砖10A、10B的两个第三侧面15与横放的混凝土铺地砖10C的第二侧面14啮合,该两个第三侧面15上有两个配合侧面单元17,该两个配合侧面单元17分别与该第二侧面14上的两个配合侧面单元17对应啮合。该混凝土铺地砖10A、10B的两个第四侧面16与横放的混凝土铺地砖10D的第一侧面13啮合;该两个第四侧面16上具有两个配合侧面单元17,正好与该第一侧面13上的两个配合侧面单元17对应啮合。该混凝土铺地砖10A的第二侧面14与两横放的混凝土铺地砖10E、10F的两第四侧面16啮合,其啮合方式与混凝土铺地砖10A、10B、10C之间的啮合方式相同。该混凝土铺地砖10B的第一侧面13与两横放的混凝土铺地砖10G、10H的两第三侧面15啮合,其啮合方式与混凝土铺地砖10A、10B、10D之间的啮合方式相同。此外,混凝土铺地砖10I、10J分别与混凝土铺地砖10D、10C之间的啮合方式与混凝土铺地砖10A、10B之间的啮合方式相同。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混凝土铺地砖10的另一种铺设方法,具体地讲,一并参阅图1和图2,混凝土铺地砖10K的第一侧面13的两个配合侧面单元17分别与混凝土铺地砖10L的第三侧面15(亦即一个配合侧面单元17)和混凝土铺地砖10M的第二侧面14的下面一个配合侧面单元17相啮合,同时混凝土铺地砖10L的第二侧面14的右边的一个配合侧面单元17与该混凝土铺地砖10M的第三侧面15相啮合。混凝土铺地砖10K的第四侧面16(亦即一个配合侧面单元17)与混凝土铺地砖10R的第二侧面14的左边的一个配合侧面单元17相啮合,同时该混凝土铺地砖10R的第三侧面15与该混凝土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土铺地砖,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形状相同且对应平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形状相同且对应平行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面包括至少一个呈凹凸状的配合侧面单元,该第三侧面可与至少一个该配合侧面单元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宝群文健初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珠江均安水泥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