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小微空间内湿气可持续单向快速加热排出湿气的部件及其制备方法、车灯后盖技术

技术编号:19065720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收小微空间内湿气可持续单向快速加热排出湿气的部件及其制备方法、车灯后盖,筒体的两侧端面均连接有膨体聚四氟乙烯涂层膜,可逆吸湿微粒物质填充在筒体内部,可逆吸湿微粒物质中设有至少一个电热元件;将膨体聚四氟乙烯涂层膜的模切制品与筒体一侧端面焊接连接,将电热元件组装在筒体内,再往筒体内灌装可逆吸湿微粒物质,筒体另一侧端面焊接膨体聚四氟乙烯涂层膜的模切制品;车灯后盖,包括上述部件,该部件装配于带有若干通孔的后盖壳内。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确保小微空间的壳体内无结雾凝露现象的产生,使得壳体内电气性能不受潮湿空气环境的影响,小微空间壳体内的镜面上或光滑的电子元件表面就不会有雾水现象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收小微空间内湿气可持续单向快速加热排出湿气的部件及其制备方法、车灯后盖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收小微空间内湿气可持续单向快速加热排出湿气的部件及其制备方法、车灯后盖。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汽车消费的审美的提高,汽车车型外观多呈流线曲面型,尤其是汽车车灯是汽车的眼睛,外观形态更曲面化,生动美观,车灯成熟使用的卤素灯泡、氙气灯外,新增了LED大灯新技术;现代化的车灯,为了追求美观,其形状越来越复杂,而形状复杂亦导致灯壳内产生温度差,因此在外界空气(湿度)进入后,极易产生雾气,影响行车安全。汽车车灯的曲面化和新增的LED大灯新技术使得汽车车灯透明玻壳在冷处曲面、尖角过渡区域等局部的玻壳内表面结雾凝露更重,国外汽车强国常用的散雾除露的技术也解决不了上述影响行车安全的车灯凝雾结露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吸收小微空间内湿气可持续单向快速加热排出湿气的部件及其制备方法、车灯后盖,能够持续保持干燥和具有持续吸湿能力,消除车灯之类壳体内的凝露结雾现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吸收小微空间内湿气可持续单向快速加热排出湿气的部件,包括:筒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收小微空间内湿气可持续单向快速加热排出湿气的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具有持续单向排出湿气的疏水疏油能力的膨体聚四氟乙烯涂层膜和可逆吸湿微粒物质,筒体的两侧端面均连接有持续单向排出湿气的疏水疏油能力的膨体聚四氟乙烯涂层膜,可逆吸湿微粒物质填充在筒体内部,可逆吸湿微粒物质中设有至少一个电热元件,电热元件提供热能使得可逆吸湿微粒物质在高温下工作,使该部件形成梯度分布的单向排湿能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收小微空间内湿气可持续单向快速加热排出湿气的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具有持续单向排出湿气的疏水疏油能力的膨体聚四氟乙烯涂层膜和可逆吸湿微粒物质,筒体的两侧端面均连接有持续单向排出湿气的疏水疏油能力的膨体聚四氟乙烯涂层膜,可逆吸湿微粒物质填充在筒体内部,可逆吸湿微粒物质中设有至少一个电热元件,电热元件提供热能使得可逆吸湿微粒物质在高温下工作,使该部件形成梯度分布的单向排湿能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小微空间内湿气可持续单向快速加热排出湿气的部件,其特征在于,电热元件通过引出导线与电源模块电性连接;电热元件的温度控制在0~150℃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小微空间内湿气可持续单向快速加热排出湿气的部件,其特征在于,电热元件包括电热膜、PTC热敏电阻或PTC陶瓷加热元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小微空间内湿气可持续单向快速加热排出湿气的部件,其特征在于,电热元件布设于筒体内可逆吸湿微粒物质的中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小微空间内湿气可持续单向快速加热排出湿气的部件,其特征在于,可逆吸湿微粒物质为可逆干燥剂、膨润土、二氧化硅气凝胶、碳分子筛、碳气凝胶吸附剂和吸水性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荣华王祺陈卫红宋海民陈宇锋薛小骏吴志超秦嫦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泛亚微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