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6528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4: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单元、相邻设置的进墨盒和散热盒,在进墨盒设置有进料管和出料管,在进墨盒内设置有油墨循环管,油墨循环管一端连接进料管,另一端连接出料管,在进料管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在出料管内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在进墨盒与散热盒相邻的盒壁上设置有温度调节装置,温度调节装置、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在印刷机的进墨处前端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用以精确控制进墨温度,是油墨的粘稠度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印刷效果好,避免印刷品出现印刷漏点、断笔等现象,大大提高印刷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印刷
,具体涉及一种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印刷过程中油墨在进墨过程中,由于进墨温度高低不稳定,温度油墨粘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印刷效果不稳定。在表面平滑度不高的原纸上印制线条及文字时,印刷品就容易出现印刷漏点、断笔等影响印品的质量问题。在印刷机的进墨口之前需要一种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单元、相邻设置的进墨盒和散热盒,在所述进墨盒设置有进料管和出料管,在所述进墨盒内设置有油墨循环管,所述油墨循环管一端连接进料管,另一端连接出料管,在所述进料管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在所述出料管内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在所述进墨盒与散热盒相邻的盒壁上设置有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温度调节装置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和冷端,其中一端位于进墨盒内,另一端位于散热盒内。作为优选,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位于散热盒的一端上设置有散热片,在所述散热片与半导体制冷片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作为优选,在所述散热盒的两端开口,开口一端设置有排风机,另一端设置过滤网。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盒的底部为漏斗状,在漏斗状底部的设置有冷凝水排水管。作为优选,在所述进墨盒、进料管和出料管的外周设置有保温层。作为优选,所述油墨循环管为蛇形盘管或者螺旋状管。作为优选,在所述进墨盒的底部设置有栅格状挡板,在所述挡板下方设置有干燥剂。作为优选,所述进墨盒底部设置有可拆卸的压板,所述压板与进墨盒之间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干燥剂位于压板与栅格状挡板之间。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在印刷机的进墨处前端设置本专利技术的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用以精确控制进墨温度,是油墨的粘稠度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印刷效果好,避免印刷品出现印刷漏点、断笔等现象,大大提高印刷质量。本专利技术的温度控制装置采用半导体制冷片,既能制冷,又能加热,一个片件就可以代替分立的加热系统和制冷系统,且半导体制冷片热惯性非常小,制冷制热时间很快,在热端散热良好冷端空载的情况下,通电不到一分钟,制冷片就能达到最大温差,温度控制效率极高;且本专利技术的温度控制装置不需要任何制冷剂,可连续工作没有污染源,工作时没有震动、噪音、寿命长,安装容易。附图说明图1是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俯视图;图2是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主视图;图3是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3所示,一种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单元1、相邻设置的进墨盒2和散热盒3,进墨盒2和散热盒3下方设置有支脚8,在进墨盒2设置有进料管21和出料管22,在进墨盒2内设置有油墨循环管4,油墨循环管4一端连接进料管21,另一端连接出料管22,在进料管21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5,在出料管22内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6,在进墨盒2与散热盒3相邻的盒壁上设置有温度调节装置,温度调节装置、第一温度传感器5和第二温度传感器6分别与控制单元1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5检测进墨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6检测出墨温度。温度调节装置为半导体制冷片7,半导体制冷片7的热端和冷端,其中一端位于进墨盒2内,另一端位于散热盒3内。在半导体制冷片7位于散热盒3的一端上设置有散热片71,在散热片71与半导体制冷片7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半导体制冷片7是一个热传递的工具,具有两种功能,既能制冷,又能加热,一个片件就可以代替分立的加热系统和制冷系统。为了实现过功率的加热和制冷,本专利技术的温度调节装置由多个半导体制冷片7串联而成,多个半导体制冷片7均匀分布在进墨盒2内。半导体制冷片是电流换能型片件,通过输入电流的控制,可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控制,半导体制冷片7由控制单元1进行控制。控制单元1设定印刷机所需的油墨温度标准值为T0,控制单元1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5采集的进入油墨温度与标准值为T0比较,温度低时控制半导体制冷片7加热,温度高时控制半导体制冷片7制冷,同时采集第二温度传感器6的温度值,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6采集的温度值,来调整在半导体制冷片7的工作功率,实现出墨温度的精准控制。在散热盒3的两端开口,一端设置有排风机31,另一端设置过滤网32。散热盒3的底部为漏斗状,在漏斗状底部的设置有冷凝水排水管33,当半导体制冷片7对进墨盒2内制冷时,热量从另一端散发至散热盒3内,散热盒2内的热空气通过排风机31排出,过滤网32过滤空气内的灰尘等颗粒物;当半导体制冷片7进行加热时,位于散热盒3的一端温度变低,导致散热盒3内温度骤降,并产生冷凝水,冷凝水排水管33将冷凝水排出,保持散热盒3内干燥。在进墨盒2、进料管21和出料管22的外周设置有保温层23。油墨循环管4为蛇形盘管或者螺旋状管,使油墨与外部接触面积大,制冷制热效率高。由于进墨盒2内会有少量空气进入,在制冷时会形成极少数的冷凝水,在进墨盒2的底部设置有栅格状挡板24,在挡板下方设置有干燥剂25,用以吸收冷凝水。进墨盒底部设置有可拆卸的压板26,干燥剂25位于压板26与栅格状挡板24之间,可定期打开压板26进行更换干燥剂。在印刷机的进墨处前端设置本专利技术的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用以精确控制进墨温度,是油墨的粘稠度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印刷效果好,避免印刷品出现印刷漏点、断笔等现象,大大提高印刷质量。本专利技术的温度控制装置采用半导体制冷片,既能制冷,又能加热,一个片件就可以代替分立的加热系统和制冷系统,且半导体制冷片热惯性非常小,制冷制热时间很快,在热端散热良好冷端空载的情况下,通电不到一分钟,制冷片就能达到最大温差,温度控制效率极高;且本专利技术的温度控制装置不需要任何制冷剂,可连续工作没有污染源,工作时没有震动、噪音、寿命长,安装容易。,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1)、相邻设置的进墨盒(2)和散热盒(3),在所述进墨盒(2)设置有进料管(21)和出料管(22),在所述进墨盒(2)内设置有油墨循环管(4),所述油墨循环管(4)一端连接进料管(21),另一端连接出料管(22),在所述进料管(21)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5),在所述出料管(22)内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6),在所述进墨盒(2)与散热盒(3)相邻的盒壁上设置有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第一温度传感器(5)和第二温度传感器(6)分别与控制单元(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1)、相邻设置的进墨盒(2)和散热盒(3),在所述进墨盒(2)设置有进料管(21)和出料管(22),在所述进墨盒(2)内设置有油墨循环管(4),所述油墨循环管(4)一端连接进料管(21),另一端连接出料管(22),在所述进料管(21)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5),在所述出料管(22)内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6),在所述进墨盒(2)与散热盒(3)相邻的盒壁上设置有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第一温度传感器(5)和第二温度传感器(6)分别与控制单元(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为半导体制冷片(7),所述半导体制冷片(7)的热端和冷端,其中一端位于进墨盒(2)内,另一端位于散热盒(3)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机进墨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7)位于散热盒(3)的一端上设置有散热片(71),在所述散热片(71)与半导体制冷片(7)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冬生陈爽夏宇夏军梅
申请(专利权)人:句容市合力印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