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蟑螂诱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4800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蟑螂诱捕器,包括瓶体,所述瓶体的内壁上设置有楞条,所述楞条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漏网,所述瓶体的内部设置有漏斗和下料管,所述下料管位于漏斗的下方,所述瓶体的上方安装有瓶颈,所述瓶颈的上方安装有瓶口,所述瓶口与瓶颈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瓶颈的内壁和瓶体的顶部外壁均开设有第一螺纹,所述瓶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内壁和瓶体的底部外壁均开设有第二螺纹,所述底座的下方安装有吸盘座,所述吸盘座的下方安装有吸盘,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了吸盘,在使用时,可将诱捕器放置所使用的场合,向下按压吸盘,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将吸盘固定于地面、桌面上,固定、拆卸方便,并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蟑螂诱捕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蟑螂诱捕器
,具体涉及一种蟑螂诱捕器。
技术介绍
蟑螂的卵被厚厚的卵荚保护着,蟑螂卵荚壁坚硬,有防水层及高高的脊梁和呼吸管,杀虫剂无法渗入,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是灭蟑喷剂和灭蟑药,受药力影响的蟑螂往往四处乱爬,甚至爬得无影无踪。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蟑螂诱捕器固定方式复杂或不稳定,不能够方便快捷的固定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且蟑螂易逃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蟑螂诱捕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固定方式复杂或不稳定和蟑螂易逃脱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蟑螂诱捕器,包括瓶体,所述瓶体的内壁上设置有楞条,所述楞条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漏网,所述瓶体的内部设置有漏斗和下料管,所述下料管位于漏斗的下方,所述瓶体的上方安装有瓶颈,所述瓶颈的上方安装有瓶口,所述瓶口与瓶颈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瓶颈的内壁和瓶体的顶部外壁均开设有第一螺纹,所述瓶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内壁和瓶体的底部外壁均开设有第二螺纹,所述底座的下方安装有吸盘座,所述吸盘座的下方安装有吸盘,所述吸盘座与吸盘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底座的底部外壁和吸盘座的内壁均开设有第三螺纹,所述底座的内部底部设置有引诱剂盒。优选的,所述下料管为V型结构。优选的,所述瓶颈与瓶体通过两组第一螺纹旋合固定连接,所述底座与瓶体通过两组第二螺纹旋合固定连接,所述吸盘座与底座通过两组第三螺纹旋合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引诱剂盒的内部设置有引诱剂。优选的,所述瓶口为圆台型结构。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设置了吸盘,在使用时,可将诱捕器放置所使用的场合,向下按压吸盘,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将吸盘固定于地面、桌面上,固定、拆卸方便,并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另外,吸盘与底座之间通过吸盘座内壁上开设的螺纹和底座底部外壁上开设的螺纹旋合固定连接,可根据使用需求快速的拆卸或安装吸盘。(2)本专利技术设置了竖截面为V字型结构的下料管,若蟑螂想逃脱,可通过弯折的下料管遮挡蟑螂,增加蟑螂逃脱的难度,降低蟑螂逃脱的可能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外观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漏网结构示意图;图中:1-瓶口、2-第一螺纹、3-瓶颈、4-楞条、5-第二螺纹、6-底座、7-第三螺纹、8-引诱剂盒、9-吸盘、10-吸盘座、11-漏斗、12-瓶体、13-下料管、14-漏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蟑螂诱捕器,包括瓶体12,瓶体12的内壁上设置有楞条4,方便搁置漏斗11,楞条4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漏网14,漏网14孔进较大,使得蟑螂得以通过,瓶体12的内部设置有漏斗11和下料管13,下料管13位于漏斗11的下方,瓶体12的上方安装有瓶颈3,瓶颈3的上方安装有瓶口1,瓶口1与瓶颈3为一体式结构,瓶颈3的内壁和瓶体12的顶部外壁均开设有第一螺纹2,瓶体1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6,底座6的顶部内壁和瓶体12的底部外壁均开设有第二螺纹5,底座6的下方安装有吸盘座10,吸盘座10的下方安装有吸盘9,将诱捕器放置所使用的场合,向下按压吸盘9,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吸盘9固定于地面、桌面上,吸盘座10与吸盘9为一体式结构,底座6的底部外壁和吸盘座10的内壁均开设有第三螺纹7,底座6的内部底部设置有引诱剂盒8。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下料管13为V型结构,使得蟑螂进入底座6内后难以逃脱。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瓶颈3与瓶体12通过两组第一螺纹2旋合固定连接,底座6与瓶体12通过两组第二螺纹5旋合固定连接,吸盘座10与底座6通过两组第三螺纹7旋合固定连接,方便安装与拆卸。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引诱剂盒8的内部设置有蟑螂引诱剂。本专利技术的蟑螂引诱剂有效成分采用N-苯基甘氨酸和橙黄G复配,现其具有很好的蟑螂引诱效果,特别是在N-苯基甘氨酸和橙黄G的重量份数之比为15:1时,其引诱效果非常的明显,而且毒性小,健康环保,其在用量较小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蟑螂引诱效率。室内模拟效果测试试验条件:温度(23℃),湿度(60%±10%)。试虫:10日龄至15日龄的成虫蟑螂,雌雄各半。室内放置14个诱捕器,诱捕器放置有不同配方的引诱剂,排成一个正方形,每个诱捕器左右间距,100厘米,每天将80只美洲大蠊等量放于正方形中心,每天记录捕蟑屋中的蟑螂粘捕数量,10天共800头美洲大蠊,共记录10天,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一的N-苯基甘氨酸、橙黄G具有一定的蟑螂引诱效果,但效果不是很显著,然而N-苯基甘氨酸、橙黄G在5:1的比例下,诱捕数量在400头以上,超出其他比例十倍之多,诱捕非常的惊人,可见,N-苯基甘氨酸、橙黄G在5:1的比例下对于蟑螂引诱效果非常的明显,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瓶口1为圆台型结构,增大瓶口面积,便于诱导蟑螂进入。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进行使用时,将引诱剂盒8放置在底座6的底部,将吸盘9安装在底座6的底部,并顺时针旋转吸盘座10,将其与底座6底部旋合固定,从而将吸盘9与底座6固定,将瓶体12放置在底座6上方,并顺时针旋转瓶体12,将瓶体12与底座6旋合固定,将漏斗11由瓶体12顶部开口处放入,由瓶体12内壁一圈设置的楞条4对漏斗11进行支撑,将漏网14放置在漏斗11上方,将瓶颈3放置在瓶体12的上方,并顺时针旋转瓶颈3,将瓶颈3与瓶体12旋合固定,即将瓶口1与瓶体12固定,组合安装后,将诱捕器放置所使用的场合,向下按压吸盘9,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吸盘9固定于地面、桌面上,使用时,由于引诱剂盒8散发的气味,诱导蟑螂从瓶口1处进入,通过漏网14落入漏斗11内,并由下料管13落入底座6内,底座6设置为透明塑料结构,可透过底座6观察内部蟑螂情况,若所诱捕的蟑螂过多时,可逆时针底座6,将其旋离瓶体12,将蟑螂和引诱剂盒8内的引诱剂一同倒出,放上新的引诱剂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蟑螂诱捕器,包括瓶体(12),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12)的内壁上设置有楞条(4),所述楞条(4)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漏网(14),所述瓶体(12)的内部设置有漏斗(11)和下料管(13),所述下料管(13)位于漏斗(11)的下方,所述瓶体(12)的上方安装有瓶颈(3),所述瓶颈(3)的上方安装有瓶口(1),所述瓶口(1)与瓶颈(3)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瓶颈(3)的内壁和瓶体(12)的顶部外壁均开设有第一螺纹(2),所述瓶体(1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6),所述底座(6)的顶部内壁和瓶体(12)的底部外壁均开设有第二螺纹(5),所述底座(6)的下方安装有吸盘座(10),所述吸盘座(10)的下方安装有吸盘(9),所述吸盘座(10)与吸盘(9)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底座(6)的底部外壁和吸盘座(10)的内壁均开设有第三螺纹(7),所述底座(6)的内部底部设置有引诱剂盒(8),引诱剂盒(8)放置有蟑螂引诱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蟑螂诱捕器,包括瓶体(12),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12)的内壁上设置有楞条(4),所述楞条(4)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漏网(14),所述瓶体(12)的内部设置有漏斗(11)和下料管(13),所述下料管(13)位于漏斗(11)的下方,所述瓶体(12)的上方安装有瓶颈(3),所述瓶颈(3)的上方安装有瓶口(1),所述瓶口(1)与瓶颈(3)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瓶颈(3)的内壁和瓶体(12)的顶部外壁均开设有第一螺纹(2),所述瓶体(1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6),所述底座(6)的顶部内壁和瓶体(12)的底部外壁均开设有第二螺纹(5),所述底座(6)的下方安装有吸盘座(10),所述吸盘座(10)的下方安装有吸盘(9),所述吸盘座(10)与吸盘(9)为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朝旦蒋伟伟
申请(专利权)人:长乐智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