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42933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0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包括高分子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另一侧面上的用于隔热遮光或者调光的涂层;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厚度为7~17微米;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为5~400Ω;所述的涂层的厚度为1~5微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单模块智能柔性膜的厚度及方阻值的综合改进,使得单模块智能柔性膜的柔性好,机械强度、导电性能好、隔热节能性能均得到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
本技术涉及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由静电驱动卷曲的智能柔性膜(如CN103781645A)多为三层结构,为电介质层、导电层和墨层的层合膜。现有技术中的由静电驱动卷曲的智能柔性膜分为单模块结构和多模块结构,若智能节能遮阳窗采用单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则需要采用厚度较厚的高分子材料层,若智能节能遮阳窗采用多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则需要采用厚度较小的高分子材料层。目前,对于单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其高分子材料层的厚度通常为18~23微米。但经实践发现,该厚度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存在展开困难,展开时所需工作电压高,导致安全性低,静电多,静电多又进一步影响智能柔性膜的展开和收卷。而对于多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其高分子材料层的厚度通常为1~5微米,但若采用多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的厚度来作为单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使用,则存在柔性卷曲薄膜无法紧致定型、机械强度差等问题。并且,现有技术中的智能柔性膜的机械强度、导电性能、隔热节能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械强度好、导电性能好、隔热节能性能好的三层结构的单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分子材料层(11)、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12)、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另一侧面上的用于隔热遮光或者调光的涂层(13);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厚度为7~17微米;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5~400Ω,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铬、镍、纳米银或氧化铟锡;所述的涂层(13)的厚度为1~5微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分子材料层(11)、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12)、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另一侧面上的用于隔热遮光或者调光的涂层(13);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厚度为7~17微米;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5~400Ω,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铬、镍、纳米银或氧化铟锡;所述的涂层(13)的厚度为1~5微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乙烯、聚醚醚酮、聚酰亚胺或聚苯硫醚,所述的涂层(13)的材质为油墨、陶瓷材料、光致变色材料或温控变色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铬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10~150Ω;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镍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5~400Ω;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纳米银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20~200Ω;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氧化铟锡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20~150Ω。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导电层(12)的厚度为50~900纳米。5.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分子材料层(11)、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11)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12)、设置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修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威尔阳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