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机自适应撑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4160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0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针织机自适应撑布装置,包括第一撑布辊、第一支撑架、第二撑布辊、第三撑布辊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焊接有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撑架自上而下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二撑布辊和吸尘撑布辊,所述吸尘撑布辊的外壁等距均匀开设有吸尘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在第一支撑架的侧边通过转动架连接有第一撑布辊,在第一支撑架之间架设有第二撑布辊和吸尘撑布辊,然后在第二支撑架上架设有第三撑布辊,这样通过转动连接的第一撑布辊让其在重力作用下转动,从而能够实现自适应撑布,相比于之前的结构,这种结构简单实用,生产和维护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织机自适应撑布装置
本技术涉及纺织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针织机自适应撑布装置。
技术介绍
针织机:编织“针织物”的机器。1589年英国牧师威廉·李专利技术了第一台手摇针织机。19世纪70年代随着电动机的专利技术,手摇针织机进而被高速运转的电动针织机所取代。针织机的机号表明了针床上排针的稀密程度。机号越高,针床上一定长度内的针数愈多,即针距越小;反之则针数愈少,即针距越大。在单独表示机号时,应由符号E和相应数字组成,如18机号应写作E18,它表示针床上25.4mm内有18枚织针。针织机的分类按工艺类别:纬编机、经编机按针床数分:单针床针织机、双针床针织机按针床形式分:平型针织机、圆形针织机按针类型分:钩针机、舌针机和复合针机。然而现有的针织机自适应撑布装置结构复杂,生产和维护成本比较高,同时织布在传输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飞屑和浮灰,从而影响织布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针织机自适应撑布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针织机自适应撑布装置,包括第一撑布辊、第一支撑架、第二撑布辊、第三撑布辊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织机自适应撑布装置,包括第一撑布辊(3)、第一支撑架(5)、第二撑布辊(6)、第三撑布辊(8)和第二支撑架(9),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5)和第二支撑架(9)之间焊接有连接杆(10),所述第一支撑架(5)自上而下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二撑布辊(6)和吸尘撑布辊(1),所述吸尘撑布辊(1)的外壁等距均匀开设有吸尘口(12),所述吸尘撑布辊(1)的一端轴杆内部转动连接有气管连接管(11),所述吸尘撑布辊(1)轴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有转动架(2),且转动架(2)与第一支撑架(5)之间连接有弹簧(4),所述转动架(2)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撑布辊(3),所述第二支撑架(9)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三撑布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织机自适应撑布装置,包括第一撑布辊(3)、第一支撑架(5)、第二撑布辊(6)、第三撑布辊(8)和第二支撑架(9),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5)和第二支撑架(9)之间焊接有连接杆(10),所述第一支撑架(5)自上而下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二撑布辊(6)和吸尘撑布辊(1),所述吸尘撑布辊(1)的外壁等距均匀开设有吸尘口(12),所述吸尘撑布辊(1)的一端轴杆内部转动连接有气管连接管(11),所述吸尘撑布辊(1)轴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有转动架(2),且转动架(2)与第一支撑架(5)之间连接有弹簧(4),所述转动架(2)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撑布辊(3),所述第二支撑架(9)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三撑布辊(8),所述第一撑布辊(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勇
申请(专利权)人:佰隆福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