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导电混凝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27646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2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电混凝土结构,包括导电混凝土本体、外接电源、与外接电源电连接的第一导电组件、第二导电组件,第一导电组件、第二导电组件分别贯穿布置于导电混凝土本体的内部的相对两侧;第一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段、第二导电段、第三导电段,第二导电段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导电段,第二导电段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三导电上;第二导电组件包括第四导电段、第五导电段、第六导电段,第五导电段的一端连接在第四导电段,第五导电段的另一端连接在第六导电段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电混凝土结构能够有效地保证导电混凝土在电极端接入电压低于安全电压的情况下,提高发热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导电混凝土的融冰除雪效率,并保证行人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电混凝土结构
本技术涉及混凝土
,尤其是涉及一种导电混凝土结构。
技术介绍
道路结冰不但给人民的出行带来较大影响,经常导致高速公路封路、机场停飞,并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研究如何融冰除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融冰除雪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有严重的弊端,例如,化学融化法一般使用的都是含有NaCl的化学剂,其不但会造成钢筋的腐蚀,使路面结构的耐久性降低,而且还会破坏植被,污染环境;机械消除法的除雪机械会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现有技术中,导电混凝土由于其融雪除冰效率高且不造成环境污染,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所采用导电混凝土的普遍不足就是发热的速率与接入的电压成正比,如果电极端接入的电压在人的安全电压(36V)之内,发热的速率过慢;如果电极端接入的电压过大,虽然可以提高发热速率,但是会威胁行人的安全,从而构成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电混凝土结构,以解决现有的导电混凝土为了提高发热速率,需要加大电极端接入的电压,构成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以有效地保证导电混凝土在电极端接入电压低于安全电压的情况下,提高发热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导电混凝土的融冰除雪效率,并保证行人的安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电混凝土结构,包括导电混凝土本体、外接电源、与所述外接电源的负极电连接的第一导电组件、及与所述外接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组件,所述第一导电组件、所述第二导电组件分别贯穿布置于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内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段、第二导电段、第三导电段,所述第二导电段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电段上,所述第二导电段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导电段上,所述第一导电段靠近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一侧的边缘设置并沿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组件包括第四导电段、第五导电段、第六导电段,所述第五导电段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导电段上,所述第五导电段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六导电段上,所述第四导电段靠近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另一侧的边缘设置并沿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三导电段与所述第六导电段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导电段与所述第四导电段之间的距离。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电段与所述第四导电段平行,所述第三导电段与所述第六导电段平行。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导电段与所述第一导电段垂直,所述第五导电段与所述第四导电段垂直。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导电段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第五导电段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电段、所述第二导电段、所述第三导电段、所述第四导电段、所述第五导电段、所述第六导电段均为不锈钢板。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电段、所述第二导电段、所述第三导电段、所述第四导电段、所述第五导电段、所述第六导电段上均设有多个通孔。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电段、所述第四导电段均为钢绞线。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电段、所述第四导电段均为钢筋。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电段的一端通过导线与所述外接电源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四导电段的一端通过导线与所述外接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第一导电组件、所述第二导电组件与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相互结合,所述第三导电段与所述第六导电段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导电段与所述第四导电段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地缩短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两侧电极之间的间距,以减少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电阻率,从而增大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发热功率,进而使得所述外接电源通过所述第一导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导电组件为所述混凝土本体提供低于36V的电压,即可实现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快速发热,在满足融冰除雪的要求的同时,有效地保证了行人的安全;此外,所述第一导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导电组件大大增加了导电混凝土与电极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导电混凝土与电极发生脱落现象。这样,相比于现有的导电混凝土,本实施例在电极端接入电压相同的情况下,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结合所述第一导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导电组件,能够有效地提高发热功率,使得所述导电混凝土快速发热,不仅能够保证行人的安全,还能融冰除雪和避免导电混凝土与电极发生脱落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导电混凝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段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导电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第一导电组件;11、第一导电段;111、第一导电段的条形孔;112、第一导电段的圆孔;12、第二导电段;121、第二导电段的条形孔;13、第三导电段;20、第二导电组件;21、第四导电段;22、第五导电段;23、第六导电段;30、导电混凝土本体;40、外接电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电混凝土结构,包括导电混凝土本体30、外接电源40、与所述外接电源40的负极电连接的第一导电组件10、及与所述外接电源40的正极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组件20,所述第一导电组件10、所述第二导电组件20分别贯穿布置于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30的内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导电组件10包括第一导电段11、第二导电段12、第三导电段13,所述第二导电段1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电段11上,所述第二导电段12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导电段13上,所述第一导电段11靠近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30的一侧的边缘设置并沿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30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组件20包括第四导电段21、第五导电段22、第六导电段23,所述第五导电段2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导电段21上,所述第五导电段22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六导电段23上,所述第四导电段21靠近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30的另一侧的边缘设置并沿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30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三导电段13与所述第六导电段23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导电段11与所述第四导电段21之间的距离。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导电组件10、所述第二导电组件20与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30的相互结合,所述第三导电段13与所述第六导电段23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导电段11与所述第四导电段21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地缩短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30两侧电极之间的间距,以减少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30的电阻率,从而增大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30的发热功率,进而使得所述外接电源40通过所述第一导电组件10和所述第二导电组件20为所述混凝土本体30提供低于36V的电压,即可实现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30的快速发热,在满足融冰除雪的要求的同时,有效地保证了行人的安全;此外,所述第一导电组件10和所述第二导电组件20大大增加了导电混凝土与电极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导电混凝土与电极发生脱落现象。这样,相比于现有的导电混凝土本实施例在电极端接入电压相同的情况下,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30结合所述第一导电组件10和所述第二导电组件20,能够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电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混凝土本体、外接电源、与所述外接电源的负极电连接的第一导电组件、及与所述外接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组件,所述第一导电组件、所述第二导电组件分别贯穿布置于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内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段、第二导电段、第三导电段,所述第二导电段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电段上,所述第二导电段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导电段上,所述第一导电段靠近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一侧的边缘设置并沿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组件包括第四导电段、第五导电段、第六导电段,所述第五导电段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导电段上,所述第五导电段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六导电段上,所述第四导电段靠近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另一侧的边缘设置并沿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三导电段与所述第六导电段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导电段与所述第四导电段之间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电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混凝土本体、外接电源、与所述外接电源的负极电连接的第一导电组件、及与所述外接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组件,所述第一导电组件、所述第二导电组件分别贯穿布置于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内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段、第二导电段、第三导电段,所述第二导电段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电段上,所述第二导电段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导电段上,所述第一导电段靠近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一侧的边缘设置并沿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组件包括第四导电段、第五导电段、第六导电段,所述第五导电段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导电段上,所述第五导电段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六导电段上,所述第四导电段靠近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另一侧的边缘设置并沿所述导电混凝土本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三导电段与所述第六导电段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导电段与所述第四导电段之间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段与所述第四导电段平行,所述第三导电段与所述第六导电段平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瑞张阳傅继阳刘爱荣李成才黄永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