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陶齐雄专利>正文

一种重合闸直流式驱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5897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5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合闸直流式驱动电源,为由电源接口、稳压二极管、二极管、三极管、电阻、晶闸管、电容、极性电容、N‑MOS管、芯片、电感等电子元器件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和降压稳压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直流式驱动电源,用于对重合闸的主控模块供电,进而对马达运动实现智能化控制,从而达到重合闸自动分/合闸的目的,具有性价比高、安全性好、工作稳定和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合闸直流式驱动电源
本技术涉及一种驱动电源,尤其是一种应用于重合闸的直流式驱动电源。
技术介绍
现有的重合闸产品,电源部分普遍采用简易开关电源,在驱动纽力变化很大的使用场合下,电源的电流波动达数倍,这就照成可靠性不佳的问题。为此,很多厂家都采用了高品质的原器件,把产品的可靠性寄望在优质零件上,但也造成产品成本过高,不利于提升重合闸生产厂家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性价比高、安全耐用的重合闸直流式驱动电源。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重合闸直流式驱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VCC端,所述VCC端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D18负极端和二极管D9负极端,稳压二极管D18正极端接地,二极管D9正极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分别与稳压二极管D8的负极和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11和三极管Q4的集电极之间,稳压二极管D8的正极接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4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和晶闸管Q1的A端连接,电阻R1与电源接口3端相连,电源接口1端接地,晶闸管的G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5和电阻R30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与电阻R30的另一端和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晶闸管Q1的A端连接,晶闸管Q1的G端和K端之间连接有电容C14,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阻R18连接至D_power端,晶闸管Q1的K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端连接,自二极管D1的正极端到电源接口的接地端之间串联设置有电阻R6和电阻R12,自二极管D1的负极端到电源接口的接地端之间设置有极性电容C2;二极管D1的负极端与N-MOS管Q2的漏极连接,N-MOS管Q2的栅极与电阻R10一端连接,电阻R10与芯片U1的DRV端连接,自N-MOS管Q2的漏极至芯片U1的VCC端之间串联设置有电阻R7和电阻R13,N-MOS管Q2的源极分别与电阻R2、R3和R9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CS端连接,电阻R2、R3为并联设置后分别与芯片U1的GND端、电感L1的一端连接,两个二极管D3和D4并联设置且正极端接地及负极端设置在电阻R2和电感L1之间,芯片U1的FB端分别与电阻R14和电阻R17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6的负极端和电容C3一端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2端之间设置有电容C4,电容C3另一端连接至电阻R17和电容C4之间的接线,自电阻R13到芯片U1的VCC端之间的导线上依次连接有电容C5和电阻R19一端,电阻R19另一端连接至二极管D10的负极端,二极管D10的正极端通过接线分别与二极管D6的正极端和电感L1连接,电感L1分别与接地的极性电容C1和电阻R8连接,极性电容C1和电阻R8之间的接线上设置有12V端,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5的正极、稳压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7的正极接地,二极管D5的负极与VCC端连接。所述芯片U1采用IC-6芯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直流式驱动电源,用于对重合闸的主控模块供电,进而对马达运动实现智能化控制,从而达到重合闸自动分/合闸的目的,具有性价比高、安全性好、工作稳定和使用寿命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A部分的电路布局图;图2为本技术B部分的电路布局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直流式驱动电源,包括VCC端,所述VCC端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D18负极端和二极管D9负极端,稳压二极管D18正极端接地,二极管D9正极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分别与稳压二极管D8的负极和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11和三极管Q4的集电极之间,稳压二极管D8的正极接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4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和晶闸管Q1的A端连接,电阻R1与电源接口3端相连,电源接口1端接地,晶闸管的G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5和电阻R30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与电阻R30的另一端和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晶闸管Q1的A端连接,晶闸管Q1的G端和K端之间连接有电容C14,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阻R18连接至D_power端,晶闸管Q1的K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端连接,自二极管D1的正极端到电源接口的接地端之间串联设置有电阻R6和电阻R12,自二极管D1的负极端到电源接口的接地端之间设置有极性电容C2;二极管D1的负极端与N-MOS管Q2的漏极连接,N-MOS管Q2的栅极与电阻R10一端连接,电阻R10与IC-6芯片的DRV端连接,自N-MOS管Q2的漏极至IC-6芯片的VCC端之间串联设置有电阻R7和电阻R13,N-MOS管Q2的源极分别与电阻R2、R3和R9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与IC-6芯片的CS端连接,电阻R2、R3为并联设置后分别与IC-6芯片的GND端、电感L1的一端连接,两个二极管D3和D4并联设置且正极端接地及负极端设置在电阻R2和电感L1之间,IC-6芯片的FB端分别与电阻R14和电阻R17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6的负极端和电容C3一端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与IC-6芯片的2端之间设置有电容C4,电容C3另一端连接至电阻R17和电容C4之间的接线,自电阻R13到IC-6芯片的VCC端之间的导线上依次连接有电容C5和电阻R19一端,电阻R19另一端连接至二极管D10的负极端,二极管D10的正极端通过接线分别与二极管D6的正极端和电感L1连接,电感L1分别与接地的极性电容C1和电阻R8连接,极性电容C1和电阻R8之间的接线上设置有12V端,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5的正极、稳压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7的正极接地,二极管D5的负极与VCC端连接。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最佳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合闸直流式驱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VCC端,所述VCC端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D18负极端和二极管D9负极端,稳压二极管D18正极端接地,二极管D9正极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分别与稳压二极管D8的负极和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11和三极管Q4的集电极之间,稳压二极管D8的正极接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4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和晶闸管Q1的A端连接,电阻R1与电源接口3端相连,电源接口1端接地,晶闸管的G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5和电阻R30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与电阻R30的另一端和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晶闸管Q1的A端连接,晶闸管Q1的G端和K端之间连接有电容C14,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阻R18连接至D_power端,晶闸管Q1的K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端连接,自二极管D1的正极端到电源接口的接地端之间串联设置有电阻R6和电阻R12,自二极管D1的负极端到电源接口的接地端之间设置有极性电容C2;二极管D1的负极端与N‑MOS管Q2的漏极连接,N‑MOS管Q2的栅极与电阻R10一端连接,电阻R10与芯片U1的DRV端连接,自N‑MOS管Q2的漏极至芯片U1的VCC端之间串联设置有电阻R7和电阻R13,N‑MOS管Q2的源极分别与电阻R2、R3和R9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CS端连接,电阻R2、R3为并联设置后分别与芯片U1的GND端、电感L1的一端连接,两个二极管D3和D4并联设置且正极端接地及负极端设置在电阻R2和电感L1之间,芯片U1的FB端分别与电阻R14和电阻R17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6的负极端和电容C3一端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2端之间设置有电容C4,电容C3另一端连接至电阻R17和电容C4之间的接线,自电阻R13到芯片U1的VCC端之间的导线上依次连接有电容C5和电阻R19一端,电阻R19另一端连接至二极管D10的负极端,二极管D10的正极端通过接线分别与二极管D6的正极端和电感L1连接,电感L1分别与接地的极性电容C1和电阻R8连接,极性电容C1和电阻R8之间的接线上设置有12V端,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5的正极、稳压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7的正极接地,二极管D5的负极与VCC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合闸直流式驱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VCC端,所述VCC端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D18负极端和二极管D9负极端,稳压二极管D18正极端接地,二极管D9正极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分别与稳压二极管D8的负极和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11和三极管Q4的集电极之间,稳压二极管D8的正极接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4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和晶闸管Q1的A端连接,电阻R1与电源接口3端相连,电源接口1端接地,晶闸管的G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5和电阻R30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与电阻R30的另一端和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晶闸管Q1的A端连接,晶闸管Q1的G端和K端之间连接有电容C14,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阻R18连接至D_power端,晶闸管Q1的K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端连接,自二极管D1的正极端到电源接口的接地端之间串联设置有电阻R6和电阻R12,自二极管D1的负极端到电源接口的接地端之间设置有极性电容C2;二极管D1的负极端与N-MOS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齐雄
申请(专利权)人:陶齐雄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