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口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4914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5 1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口充电电路,包括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识别模块、充电管理模块和电压转换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单片机用于传输数据和控制整个电路的电压;所述识别模块通过GL888F芯片以用于识别外接的元器件;所述充电管理模块通过过流检测芯片、降压芯片和快充芯片用于降压和功率转换及快速充电;所述电压转换模块通过变压器用于将额定电压转变为目标电压。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口充电电路,不仅能够实现多口充电的功能,还能实现快速充电的功能,且功率较大,可同时满足多部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的充电需求。

A multi port charging circuit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ulti-port charging circuit, which comprises a control module, a recognition module connected with the control module, a charge management module and a voltage conversion module. The control module is used to transmit data and control the voltage of the whole circuit through a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and the recognition module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external connection through a GL888F chip. The charging management module is used for voltage reduction and power conversion and fast charging through an overcurrent detection chip, a buck chip and a fast charging chip, and the voltage conversion module is used for converting the rated voltage into the target voltage through a transforme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ulti-port charging circuit, which can not only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multi-port charging, but also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fast charging, and has high power, and can simultaneously meet the charging requirements of multiple mobile phones or other mobile devi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口充电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多口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普及,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便携设备的充电要求,电源适配器和充电器通常都设置为两个充电口,方便同时为两个便携设备充电。同时,为了方便携带,小体积的充电装置(包括电源适配器和充电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现有技术中,随着Type-C的接口的推出,市面上出现了多种接口的充电器,目前主流的充电器主要有Type-A和Type-C接口。Type-C通常是符合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USB)供电传输协议(PowerDeliveryContract,PDC)规范的电源,Type-A通常是符合BC1.2和快充协议的电源。对于具有两个US口输出的小功率的交流转直流电源(AlternatingCurrent/DirectCurrent,AC/DC),通常都是设置一个Type-CPD输出和一个Type-A输出。因为Type-C和Type-A的输出电压不同,Type-C输出PD电压范围是3~21V,Type-A的输出电压是5~12V,仅使用一个变压器来完成这种电路设计非常困难。但是如果采用目前常用的双路分开的独立设计,则需要两个变压器,又会充电装置的体积相对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多口充电电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口充电电路,包括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识别模块、充电管理模块和电压转换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单片机用于传输数据和控制整个电路的电压;所述识别模块通过GL888F芯片以用于识别外接的元器件所述充电管理模块通过过流检测芯片、降压芯片和快充芯片用于降压和功率转换及快速充电;所述电压转换模块通过变压器用于将额定电压转变为目标电压。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U10、14个电阻R46-R59、5个电容C34-C38、4个三极管Q7-Q10、及电源VCC,所述单片机U10包括十六个引脚,其第一个引脚连接电阻R48的一端,第二个引脚连接电阻R58的一端,第四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50的一端和电容C36的一端,第五个引脚电容C34的一端和电阻R47的一端,第六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56的一端和电容C38的一端,第七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53的一端和电容C33的一端,第八个引脚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第九个引脚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第十个引脚连接电阻R57的一端,第十一个引脚连接电阻R54的一端,第十二个引脚连接电源VCC,第十三个引脚接地,第十五个引脚连接电阻R51的一端,十六个引脚连接电阻R59的一端;所述电阻R48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识别模块,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47的另一端和电阻R46的一端;所述电阻R58的另一端连接电源VCC;所述电源VCC还依次连接电容C35和地;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和电阻R49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识别模块,基极连接电阻R51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5的一端和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识别模块,基极连接电阻R5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2的一端和三极管Q9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识别模块,基极连接电阻R54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9的另一端连接电压转换模块;所述电阻R46、R49、R52及R55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34、C36、C37及C3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充电管理模块。进一步的,所述识别模块包括电源+5V、二极管TVS1和至少一个识别单元,所述识别单元包括GL888F芯片、USB、电阻R26A和R19AB、及电容C11;所述电源+5V连接二极管TVS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TVS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GL888F芯片包括五个引脚,分别为第一引脚至第五引脚;所述USB包括四个接口,分别为第一接口至第四接口;所述GL888F芯片的第一个引脚连接电阻R19AB的一端,第二个引脚接地,第三个引脚连接电阻R19AB的另一端,第四个引脚连接USB的第二个接口,第五个引脚连接USB的第三个接口;所述USB的第一个接口接地,第四个接口连接电源+5V;当所述识别单元不少于两个时,每个所述识别单元中USB的第四个接口均连接电源+5V;所述电阻R19AB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6A的一端和电容C11的一端;所述电阻R26A的另一端连接USB的第四个接口;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进一步的,所述充电管理模块包括过流检查芯片UA2、20个电阻R19、R28-R35、R60、R60A、R66-R74、二极管D7、U12、TVS2、TVS3、TVS4及TVS5、16个电容C19、C20、C22-C30、C26A、C39、C40、C41及C100、插件USB5、熔断器F2、电感线圈L1和LF3、及电源+5V和+15V;所述过流检测芯片UA2包括五个引脚,其第一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66和R73的一端,第二个引脚接地,第三个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40的一端、电阻R72和R68的一端,第四个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27的一端和二极管D7的一端,第五个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28的一端、电阻R69和R71的一端;所述电阻R7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U1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及电阻R71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68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控制模块、电阻R70和R74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7的另一端依次连接电阻R67和电压转换模块;所述电阻R69的另一端接电源+5V;所述快充芯片U7包括八个引脚,第一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35的一端和电容C30的一端,第二个引脚连接电容C29的一端,第三个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TVS2的一端和插件USB5的第二个接口,第四个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TVS3的一端和插件USB5的第三个接口;第五个引脚连接电阻R19的一端,第六个引脚连接电阻R31的一端,第七个引脚和第八个引脚并联,且并联的一端分别连接降压芯片U4的第五个引脚、电阻R60、R60A的一端和R31的另一端、二极管TVS2和TVS3的另一端、TVS4和TVS5的一端、及电容C29和C30的另一端;所述插件USB5包括四个接口,第一个接口连接降压芯片U4的第五个引脚,第四个接口连接熔断器F2的一端;所述降压芯片U4包括九个引脚,其第一个引脚分别连接电感线圈LF3的第一端、电容C20、C26和C26A的一端,第二个引脚接地,第三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28的一端和电容C22的一端,第四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30、R33和R34的一端、电容C39的一端和二极管TVS5的另一端,第六个引脚连接电容C41的一端,第七个引脚和第八个引脚均接地,第九个引脚分别连接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和电阻R29的一端;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线圈L1的一端、电阻R32的一端、电容C25的一端和C39的另一端、二极管TVS4的另一端及熔断器F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2的另一端和R34的一端;所述电感线圈LF3的第四端连接电源+15V,所述电源+15V分别还连接电容C19和C100的一端;所述电阻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口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识别模块、充电管理模块和电压转换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单片机用于传输数据和控制整个电路的电压;所述识别模块通过GL888F芯片以用于识别外接的元器件;所述充电管理模块通过过流检测芯片、降压芯片和快充芯片用于降压和功率转换及快速充电;所述电压转换模块通过变压器用于将额定电压转变为目标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口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识别模块、充电管理模块和电压转换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单片机用于传输数据和控制整个电路的电压;所述识别模块通过GL888F芯片以用于识别外接的元器件;所述充电管理模块通过过流检测芯片、降压芯片和快充芯片用于降压和功率转换及快速充电;所述电压转换模块通过变压器用于将额定电压转变为目标电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口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U10、14个电阻R46-R59、5个电容C34-C38、4个三极管Q7-Q10、及电源VCC,所述单片机U10包括十六个引脚,其第一个引脚连接电阻R48的一端,第二个引脚连接电阻R58的一端,第四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50的一端和电容C36的一端,第五个引脚电容C34的一端和电阻R47的一端,第六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56的一端和电容C38的一端,第七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53的一端和电容C33的一端,第八个引脚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第九个引脚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第十个引脚连接电阻R57的一端,第十一个引脚连接电阻R54的一端,第十二个引脚连接电源VCC,第十三个引脚接地,第十五个引脚连接电阻R51的一端,十六个引脚连接电阻R59的一端;所述电阻R48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识别模块,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47的另一端和电阻R46的一端;所述电阻R58的另一端连接电源VCC;所述电源VCC还依次连接电容C35和地;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和电阻R49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识别模块,基极连接电阻R51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5的一端和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识别模块,基极连接电阻R5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2的一端和三极管Q9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识别模块,基极连接电阻R54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9的另一端连接电压转换模块;所述电阻R46、R49、R52及R55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34、C36、C37及C3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充电管理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口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模块包括电源+5V、二极管TVS1和至少一个识别单元,所述识别单元包括GL888F芯片、USB、电阻R26A和R19AB、及电容C11;所述电源+5V连接二极管TVS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TVS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GL888F芯片包括五个引脚,分别为第一引脚至第五引脚;所述USB包括四个接口,分别为第一接口至第四接口;所述GL888F芯片的第一个引脚连接电阻R19AB的一端,第二个引脚接地,第三个引脚连接电阻R19AB的另一端,第四个引脚连接USB的第二个接口,第五个引脚连接USB的第三个接口;所述USB的第一个接口接地,第四个接口连接电源+5V;当所述识别单元不少于两个时,每个所述识别单元中USB的第四个接口均连接电源+5V;所述电阻R19AB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6A的一端和电容C11的一端;所述电阻R26A的另一端连接USB的第四个接口;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口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管理模块包括过流检查芯片UA2、20个电阻R19、R28-R35、R60、R60A、R66-R74、二极管D7、U12、TVS2、TVS3、TVS4及TVS5、16个电容C19、C20、C22-C30、C26A、C39、C40、C41及C100、插件USB5、熔断器F2、电感线圈L1和LF3、及电源+5V和+15V;所述过流检测芯片UA2包括五个引脚,其第一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66和R73的一端,第二个引脚接地,第三个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40的一端、电阻R72和R68的一端,第四个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27的一端和二极管D7的一端,第五个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28的一端、电阻R69和R71的一端;所述电阻R7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U1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及电阻R71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68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控制模块、电阻R70和R74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7的另一端依次连接电阻R67和电压转换模块;所述电阻R69的另一端接电源+5V;所述快充芯片U7包括八个引脚,第一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35的一端和电容C30的一端,第二个引脚连接电容C29的一端,第三个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TVS2的一端和插件USB5的第二个接口,第四个引脚分别连接二极管TVS3的一端和插件USB5的第三个接口;第五个引脚连接电阻R19的一端,第六个引脚连接电阻R31的一端,第七个引脚和第八个引脚并联,且并联的一端分别连接降压芯片U4的第五个引脚、电阻R60、R60A的一端和R31的另一端、二极管TVS2和TVS3的另一端、TVS4和TVS5的一端、及电容C29和C30的另一端;所述插件USB5包括四个接口,第一个接口连接降压芯片U4的第五个引脚,第四个接口连接熔断器F2的一端;所述降压芯片U4包括九个引脚,其第一个引脚分别连接电感线圈LF3的第一端、电容C20、C26和C26A的一端,第二个引脚接地,第三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28的一端和电容C22的一端,第四个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30、R33和R34的一端、电容C39的一端和二极管TVS5的另一端,第六个引脚连接电容C41的一端,第七个引脚和第八个引脚均接地,第九个引脚分别连接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和电阻R29的一端;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线圈L1的一端、电阻R32的一端、电容C25的一端和C39的另一端、二极管TVS4的另一端及熔断器F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2的另一端和R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瑞斌邹先华姚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瑞晶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