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93824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5 1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包括:喂料淌板;多排支撑龙门,多排支撑龙门之间相互平行,架设于喂料淌板上方;多个第一驱动机构,每个第一驱动机构与一个支撑龙门连接;多个分流棒机构,多个分流棒机构按照杨辉三角排列,设置于多排支撑龙门上;多个第二驱动机构,每个第二驱动机构与一个分流棒机构的连接架连接;多个第三驱动机构;多个旋转驱动机构;控制器;通过旋转驱动机构驱动分流棒转速和转向,对由进料口流向出料口的颗粒流撞击,改变颗粒的流向及速度,实现对颗粒流进行连续性地、非均匀地分流,即同一出口处的流量处处不同,以矫正胶辊磨损不同步的现象,防止一定时间段内胶辊同步磨损。

Particle flow diverging device based on Yang Hui triangl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articulate flow dividing device based on Yang Hui triangle, which comprises a feeding plate, a multi-row supporting gantry, a multi-row supporting gantry parallel to each other and erected above the feeding plate, a plurality of first driving mechanisms, each of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a supporting gantry, a plurality of splitting rod mechanisms and a plurality of splitting channels. The rod mechanism is arranged in Yang Hui's triangle and is arranged on a multi-row supporting gantry; a plurality of second driving mechanisms, each of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a connecting frame of a shunt rod mechanism; a plurality of third driving mechanisms; a plurality of rotating driving mechanisms; a controller; a rotating driving mechanism drives the rotating speed and steering of the shunt rod to feed by. The particle flow from the inlet to the outlet impacts, changing the flow direction and velocity of particles, realizing 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flow of particles, that is, the flow at the same outlet is different, to correct the phenomenon of asynchronous roller wear and prevent the roller wear synchronously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颗粒分流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生产或者加工颗粒状产品中,有时需要对其产品颗粒流进行连续性地、非均匀地分流,即同一出口处的流量处处不同;例如,在大米的生产过程中,砻谷机对稻米进行脱壳,常常会由于喂料淌板处稻米的下料不均匀、稻米流中含杂太多以及两胶辊辊轴线不平行等原因造成胶辊母线上处处磨损不同步而引起胶辊起槽、大小头等现象;据查证,胶辊起槽、大小头等磨损不均匀现象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脱壳率以及生产效率;所以此时就需要一种可以对出口稻米流进行不均匀连续分流的装置,以矫正胶辊磨损不同步的现象,实现一定时间段内胶辊磨损同步。目前经过检索,了解到市场上不具有此类颗粒撞击分流装置,该装置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在出口的连续不均匀分流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实现对颗粒流进行连续性地、非均匀地分流,即同一出口处的流量处处不同,以矫正胶辊磨损不同步的现象,实现一定时间段内胶辊磨损同步。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包括:喂料淌板,所述喂料淌板为簸箕形,其两侧设有挡板,一端设有进料口,另一端设有出料口;多排支撑龙门,所述多排支撑龙门之间相互平行,架设于所述喂料淌板上方,所述支撑龙门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以及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上的横梁;多个第一驱动机构,每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一个所述支撑龙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支撑龙门沿挡板的长度方向移动;多个分流棒机构,所述多个分流棒机构按照杨辉三角排列,设置于所述多排支撑龙门上;其中,所述分流棒机构包括连接架、箱体和分流棒,所述连接架设置于所述支撑龙门上,并能沿所述支撑龙门的横梁移动,所述箱体设置于所述连接架上,并能沿所述连接架的竖直方向移动,所述分流棒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下部;多个第二驱动机构,每个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一个所述分流棒机构的连接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分流棒机构沿所述支撑龙门的横梁移动;多个第三驱动机构,每个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与一个所述分流棒机构的箱体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分流棒沿所述连接架的竖直方向移动;多个旋转驱动机构,每个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设置于一个所述分流棒机构的箱体内,与所述分流棒的上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分流棒绕其轴线旋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和旋转驱动机构。优选地,根据所述杨辉三角,靠近所述进料口的第一排所述支撑龙门上设置有一个所述分流棒机构,靠近所述出料口的第N排所述支撑龙门上设置有N个所述分流棒机构,形成正杨辉三角;或靠近所述进料口的第一排所述支撑龙门上设置有N个所述分流棒机构,靠近所述出料口的第N排所述支撑龙门上设置有一个所述分流棒机构,形成倒正杨辉三角。优选地,所述挡板的一侧面设有沿所述挡板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丝杠,另一侧面设有与所述丝杠对称并平行设置的导杆;所述第一支柱的侧面设有滑块,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柱的侧面,所述滑块与所述导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丝杠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柱上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丝杠上设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的轮毂内壁设有第一传动螺纹孔,所述第一传动螺纹孔与所述第一丝杠配合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横梁上,沿所述横梁上设有多段第二丝杠,所述连接架上设有第二传动螺纹孔,所述连接架通过所述第二传动螺纹孔设置于所述第二丝杠上,所述第二传动螺纹孔与所述第二丝杠配合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横梁上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二丝杠的一端部设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的轴线垂直,并相互啮合。优选地,所述连接架的上部设有第三驱动机构,所述连接架的侧面设有竖直设置的榫条,所述箱体的侧面设有竖直设置的榫槽,所述榫条与所述榫槽配合连接,所述箱体上设有第三传动螺纹孔,所述第三传动螺纹孔的轴线竖直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三丝杠,所述第三丝杠与所述第三传动螺纹孔配合连接。优选地,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旋转驱动电机,所述箱体的下端设有输出轴孔,所述旋转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输出轴孔与所述分流棒的上部连接。优选地,所述分流棒的下部圆周表面设有沿其轴线方向分布的分流齿,所述分流齿沿所述分流棒的下部圆周表面均匀分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有益效果在于:1、多排支撑龙门平行架设置于喂料淌板上方,通过控制器,每排支撑龙门由一个第一驱动机构控制其沿挡板的长度方向移动;多个分流棒机构按照杨辉三角排列设置于多排支撑龙门上,每个第二驱动机构与一个分流棒机构的连接架连接,驱动分流棒机构沿支撑龙门的横梁移动,每个第三驱动机构与一个分流棒机构的箱体连接,驱动分流棒机构的箱体沿连接架的竖直方向移动,即为沿其轴线方向移动;每个旋转驱动机构设置于一个分流棒机构的箱体内,并与分流棒的上部连接,驱动分流棒绕其轴线旋转,实现对每个分流棒机构的三维空间方向的移动,颗粒流从喂料淌板的进料口流进,调整分流棒机构在喂料挡板上方的位置,以及分流棒插入颗粒流的深度,通过旋转驱动机构驱动分流棒旋转的转速和转向,对由进料口流向出料口的颗粒进行撞击,改变颗粒的流向及速度,实现对颗粒流连续性地、非均匀地分流,即同一出口处的流量处处不同,以矫正胶辊磨损不同步的现象,防止一定时间段内胶辊同步磨损。2、在分流棒的下部圆周表面设有沿其轴线方向分布的分流齿,绕分流棒轴线旋转的分流齿与颗粒流接触,对颗粒流进行搅动,使得分流棒与颗粒流发生近似于弹性撞击的撞击效果,从而将分流棒沿其旋转的切线方向的动量传递给颗粒,有利于增大分流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的俯视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的前视图。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具有单个分流机构的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a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单个分流机构的局部放大图。图6b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单个支撑龙门的局部放大图。图7a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单个分流棒机构的轴侧结构示意图。图7b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单个分流棒机构的局部放大图。图8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单个分流棒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齿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单个理想颗粒与分料棒碰撞理论受力分析图。图1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颗粒流的分流流线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喂料淌板,所述喂料淌板为簸箕形,其两侧设有挡板,一端设有进料口,另一端设有出料口;多排支撑龙门,所述多排支撑龙门之间相互平行,架设于所述喂料淌板上方,所述支撑龙门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以及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上的横梁;多个第一驱动机构,每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一个所述支撑龙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支撑龙门沿挡板的长度方向移动;多个分流棒机构,所述多个分流棒机构按照杨辉三角排列,设置于所述多排支撑龙门上;其中,所述分流棒机构包括连接架、箱体和分流棒,所述连接架设置于所述支撑龙门上,并能沿所述支撑龙门的横梁移动,所述箱体设置于所述连接架上,并能沿所述连接架的竖直方向移动,所述分流棒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下部;多个第二驱动机构,每个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一个所述分流棒机构的连接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分流棒机构沿所述支撑龙门的横梁移动;多个第三驱动机构,每个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与一个所述分流棒机构的箱体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分流棒沿所述连接架的竖直方向移动;多个旋转驱动机构,每个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设置于一个所述分流棒机构的箱体内,与所述分流棒的上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分流棒绕其轴线旋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和旋转驱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喂料淌板,所述喂料淌板为簸箕形,其两侧设有挡板,一端设有进料口,另一端设有出料口;多排支撑龙门,所述多排支撑龙门之间相互平行,架设于所述喂料淌板上方,所述支撑龙门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以及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上的横梁;多个第一驱动机构,每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一个所述支撑龙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支撑龙门沿挡板的长度方向移动;多个分流棒机构,所述多个分流棒机构按照杨辉三角排列,设置于所述多排支撑龙门上;其中,所述分流棒机构包括连接架、箱体和分流棒,所述连接架设置于所述支撑龙门上,并能沿所述支撑龙门的横梁移动,所述箱体设置于所述连接架上,并能沿所述连接架的竖直方向移动,所述分流棒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下部;多个第二驱动机构,每个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一个所述分流棒机构的连接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分流棒机构沿所述支撑龙门的横梁移动;多个第三驱动机构,每个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与一个所述分流棒机构的箱体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分流棒沿所述连接架的竖直方向移动;多个旋转驱动机构,每个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设置于一个所述分流棒机构的箱体内,与所述分流棒的上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分流棒绕其轴线旋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和旋转驱动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杨辉三角,靠近所述进料口的第一排所述支撑龙门上设置有一个所述分流棒机构,靠近所述出料口的第N排所述支撑龙门上设置有N个所述分流棒机构,形成正杨辉三角;或靠近所述进料口的第一排所述支撑龙门上设置有N个所述分流棒机构,靠近所述出料口的第N排所述支撑龙门上设置有一个所述分流棒机构,形成倒正杨辉三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杨辉三角的颗粒流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一侧面设有沿所述挡板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丝杠,另一侧面设有与所述丝杠对称并平行设置的导杆;所述第一支柱的侧面设有滑块,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吉军余南辉王立宗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轻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