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2680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5 0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包括上背板,下背板,与上背板的左右两端可拆卸连接设置的胸部连接构件,与下背板的左右两端可拆卸连接设置的腰部连接构件,以及安装设置于上背板和下背板之间的矫形板,其中,上背板和下背板均设置有开口朝向矫形板的容腔,且容腔的左右两侧有滑轨,矫形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与滑轨配合设置的凸出部,矫形板远离人体的表面上设置有调节握把。脊柱侧弯矫形时通过调整调节握把即可使得矫形板上下往复运动,从而不但能够对脊柱产生垂直于身体的中线的作用力,还对脊柱产生平行于身体中线的方向施加牵引力,进而实现对脊柱进行牵引,该牵引过程有利于改善脊柱侧弯的弧度,提高脊柱矫形的效果。

An adjustable scoliosis orthosis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djustable scoliosis orthosis, which comprises an upper back plate, a lower back plate, a chest connecting member detachably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and right ends of the upper back plate, a waist connecting member detachably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and right ends of the lower back plate, and an orthosis plate arranged between the upper back plate and the lower back plate. The upper back plate and the lower back plate are provided with a cavity with an opening facing the orthodontic plate, and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cavity have slides, and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orthodontic plate are provided with protrusions matching the slides, and the orthodontic plate is away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human body with an adjusting grip. When scoliosis is corrected, the upper and lower movement of the orthodontic plate can be made by adjusting the grip, so that not only the force perpendicular to the body's midline can be produced on the spine, but also the traction force parallel to the body's midline can be exerted on the spine, thus realizing the traction of the spine. This traction process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spine. The curvature of side bend improves the effect of spinal corr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
技术介绍
脊柱矫形是指通过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脊柱的原有序列和功能,降低疾病的致残率,使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工作。目前一般采用脊柱矫形器来限制脊柱运动,辅助稳定病变关节,减轻局部疼痛,减少椎体承重,促进病变愈合,支持麻痹的脊柱肌肉,预防和矫正脊柱畸形。现有的脊柱侧弯矫形器,大多为机械式的简单矫形,在前后两个纵向固定架上,铰接有与人体大体一致的硬塑料板,并且有分为3~5档的锁扣,每个档位依靠棘扣定位,同时在腹部设置可调节连接板,以根据患者脊柱侧弯角度在治疗过程中的逐步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4274735U公开了一种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其包括胸骨固定环、髂骨固定座、上矫形环和下矫形环;其中胸骨固定环的一侧设置有加强弧板,另一侧设置有开口和紧束带;其中髂骨固定座的一侧设置有加强弧板,另一侧设置有开口和紧束带;其中上矫形环的侧面设置有开口和紧束带;上述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的腹部一面设置有调节机构一,该调节机构一包括有两个矫形卡块一、两个矫形卡块二、胸腹调节板、髂腹调节板、上腹调节板、下腹调节板、以及腹连接板;在上述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的背部一面设置有调节机构二,与上述的调节机构一为对称结构,仅各个零部件的尺寸相对有所增减;该调节机构二包括有两个矫形卡块一、两个矫形卡块二、胸背调节板、髂背调节板、上背调节板、下背调节板以及背连接板。该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利用矫形卡块来实现调节上矫形环和下矫形环的施压角度,以根据患者的侧弯角度设计合理的向身体施加力的方向。然而,上述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向身体施力的方向还是大致垂直于身体的中线,其不能沿平行于身体中线的方向施加牵引力。而在在某些类型的脊柱侧弯病例(例如早发性脊柱侧弯),常常需要牵引治疗或辅助治疗。另外,上述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的调节机构存在结构复杂、需要手工调节、调节过程不能连续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脊柱侧弯矫形器向身体施力的方向垂直于身体的中线,其不能沿平行于身体中线的方向施加牵引力的缺陷。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包括上背板,下背板,与所述上背板的左右两端可拆卸连接设置的胸部连接构件,与所述下背板的左右两端可拆卸连接设置的腰部连接构件,以及安装设置于所述上背板和所述下背板之间的矫形板,其中,所述上背板和所述下背板均设置有开口朝向所述矫形板的容腔,且所述容腔的左右两侧有滑轨,所述矫形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滑轨配合设置的凸出部,所述矫形板远离人体的表面上设置有调节握把。作为优选,所述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还包括胸板、腹板和对称分布设置的两个侧压板,所述上背板的左右两端与所述胸板的左右两端之间通过所述胸部连接构件连接设置,所述下背板的左右两端与所述腹板的左右两端之间通过所述腰部连接构件连接设置,所述侧压板分布于所述胸部连接构件和腰部连接构件之间。作为优选,所述矫形板与人体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按摩凸起部。作为优选,所述矫形板与人体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凹槽,每个所述凹槽中均安装设置有沿上下方向滚动的按摩滚轮,所述按摩滚轮部分突出于所述矫形板与人体接触的表面。作为优选,所述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还包括与所述矫形板连接的、用于驱动所述矫形板上下往复运动的直线驱动装置,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支架。作为优选,所述直线行走驱动装置包括电动伸缩杆和联动杆,所述电动伸缩杆一端安装于所述支架上的电动伸缩杆,另一端与所述联动杆连接设置,所述联动杆件与所述矫形板远离人体一侧连接设置。作为优选,所述支架为椅子,包括椅面,设置于所述椅面下方用于支撑所述椅面的椅腿,以及与所述椅面一边缘连接设置的椅背,所述胸部连接构件和所述腰部连接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椅背配合连接的固定夹,所述椅面靠近所述椅背一侧设置有贯穿孔,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贯穿孔中,并与所述矫形板连接设置用于驱动所述矫形板上下往复运动。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将矫形板滑动设置在上背板和所述下背板之间,进行脊柱侧弯矫形时通过调整调节握把即可使得矫形板上下往复运动,从而不但能够对脊柱产生垂直于身体的中线的作用力,还对脊柱产生平行于身体中线的方向施加牵引力,进而实现对脊柱进行牵引,该牵引过程有利于改善脊柱侧弯的弧度,使脊髓逐渐适应矫形过程,提高脊柱矫形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中上背板和矫形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中矫形板远离人体表面的剖面图;图4为图1所示的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中矫形板上按摩凸起部的剖面图;图5为图1所示的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中矫形板上按摩滚轮的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实施例1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包括上背板1,下背板2,与所述上背板1的左右两端可拆卸连接设置的胸部连接构件3,与所述下背板2的左右两端可拆卸连接设置的腰部连接构件4,以及安装设置于所述上背板1和所述下背板2之间的矫形板5,其中,所述上背板1和所述下背板2均设置有开口朝向所述矫形板5的容腔,且所述容腔的左右两侧有滑轨槽,所述矫形板5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滑轨槽配合设置的凸出部51,所述矫形板5远离人体的表面上设置有调节握把53;所述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还包括胸板6、腹板7和对称分布设置的两个侧压板8,所述上背板1的左右两端与所述胸板6的左右两端之间通过所述胸部连接构件连接设置,所述下背板2的左右两端与所述腹板7的左右两端之间通过所述腰部连接构件4连接设置,所述侧压板8分布于所述胸部连接构件和腰部连接构件4之间。如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矫形板5与人体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背板(1),下背板(2),与所述上背板(1)的左右两端可拆卸连接设置的胸部连接构件(3),与所述下背板(2)的左右两端可拆卸连接设置的腰部连接构件(4),以及安装设置于所述上背板(1)和所述下背板(2)之间的矫形板(5),其中,所述上背板(1)和所述下背板(2)均设置有开口朝向所述矫形板(5)的容腔,且所述容腔的左右两侧有滑轨槽,所述矫形板(5)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滑轨槽配合设置的凸出部(51),所述矫形板(5)远离人体的表面上设置有调节握把(5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背板(1),下背板(2),与所述上背板(1)的左右两端可拆卸连接设置的胸部连接构件(3),与所述下背板(2)的左右两端可拆卸连接设置的腰部连接构件(4),以及安装设置于所述上背板(1)和所述下背板(2)之间的矫形板(5),其中,所述上背板(1)和所述下背板(2)均设置有开口朝向所述矫形板(5)的容腔,且所述容腔的左右两侧有滑轨槽,所述矫形板(5)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滑轨槽配合设置的凸出部(51),所述矫形板(5)远离人体的表面上设置有调节握把(5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还包括胸板(6)、腹板(7)和对称分布设置的两个侧压板(8),所述上背板(1)的左右两端与所述胸板(6)的左右两端之间通过所述胸部连接构件连接设置,所述下背板(2)的左右两端与所述腹板(7)的左右两端之间通过所述腰部连接构件(4)连接设置,所述侧压板(8)分布于所述胸部连接构件和腰部连接构件(4)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矫形板(5)与人体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按摩凸起部(5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脊柱侧弯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矫形板(5)与人体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书中张海龙吴昀效刘勇李政垚李子全宋桉张海英王以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