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汪毓玲专利>正文

健身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01733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1 23:22
一种健身椅,用以供一人体乘坐于上,该健身椅包含一底座以及一座椅组件,该底座由一具有一第一支点的前支架及一具有一第二支点的后支架组成,该座椅组件设于该底座上,具有一轴接于该第一支点的背靠支架以及一轴接于该第二支点的座椅支架,令该人体乘坐于该座椅支架并后仰施力于该背靠支架,该背靠支架以该连动组件连动该座椅支架定义出该背靠支架及该座椅支架的相对关系包含有一原始乘坐状态、一水平段差状态以及一倒立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健身椅
本技术有关一种健身椅,尤指一种能供一人体于上进行健腹、拉伸及倒立等运动的健身椅。
技术介绍
生活在都市的人,因为工作形式的改变,大部分都需要长时间的坐着工作,加上长期的坐姿不良,诸如翘脚、驼背等等,造成颈椎与背脊长期受到压迫,而承受过多的压力,日积月累造成背脊的疼痛。且,随着生活型态的改变,生活在都市的人,普遍缺乏运动,造成颈椎与背脊无法获得适度的舒展随社会的健康意识抬头,越来越多的业者顺应潮流开始贩卖健身器材的相关用品,例如跑步机、健臂器、塑体器等;然,市售的健身器材从具有单一功能的健身效果,逐渐朝向整体性均衡运动的健身器材发展。如,中国公告第CN2822695号“伸展健身机”新型专利案,公开一种能使身体背脊进行伸展运动,达到腹腰及脚部健美效果,并可同时具有延伸等多项功能的伸展健身机,其包含有一底座、一底座以及一活动座,该底座前缘上方设有一凸耳,其通过一枢接组件与位于该底座上方的底座的前端形成连接,构成一定位连接处;该底座后端部的自由端则借助该枢接组件与该活动座的底端形成连接,构成一活动连接处,该活动座背部直接导引或间接借助在背部增设的辅助管作为导引体,抵靠在该底座后端上方的一导轮,构成一支撑处;藉以,利用该底座前端的该定位连接处为支点,使该活动座背部导引体与导轮呈相对运动状,而该底座与该活动座以该活动连接处为枢接中心,而呈Λ字形与V字形的往复交叉运动状。惟,前述该专利案,是直接摆设于一地面上,因当活动座在进行伸展运动时,是透过该凸耳使该底座与该活动座产生一连动状态,而达到人体的伸展。惟,前述该专利案,因直接摆设在该地面上,造成该底座与该活动座间的一摆动角度受到限制,而无法提供该人体进行大角度的伸展或是倒立的运动。鉴此,如何设计一种具有多状态伸展功能的一健身装置显然已成相关业界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供一人体于上进行健腹、拉伸及倒立等多项伸展状态的健身椅。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健身椅,用以供一人体乘坐,包含一底座以及一座椅组件。该底座由一前支架及一后支架组成,该前支架具有一第一支点,且该后支架具有一第二支点。座椅组件设置于该底座上,具有一轴接于该第一支点相当于该人体的一背靠区域的背靠支架以及一轴接于该第二支点相当于该人体的一乘坐区域的座椅支架,于该背靠支架及该座椅支架相邻侧设有一连动组件,该连动组件包含二分别具有二与该背靠支架及该座椅支架枢接的横向轴接支点以及一相对该横向轴接支点呈一交错状态的纵向轴接支点的连动座、一接设于二该连动座间供该背靠支架枢接的二该横向轴接支点的支撑组件、以及一接设于二该连动座的二该纵向轴接支点间并以至少二弹力绳不同向连接该前支架及后支架的拉力杆,令该人体乘坐于该座椅支架并后仰施力于该背靠支架,该背靠支架以该连动组件连动该座椅支架定义出该背靠支架及该座椅支架的相对关系,包含有一该背靠支架与每一该连动座的二该横向轴接点呈一相对水平时,该背靠支架与该座椅支架呈一可供该人体乘坐的一原始乘坐状态、一该背靠支架及该座椅支架呈一相对水平时,该背靠支架与该座椅支架呈一可供该人体平躺的一水平段差状态、以及一该座椅支架与每一该连动座的二该横向轴接点呈一相对水平时,该背靠支架与该座椅支架呈一可供该人体倒立的一倒立状态。于一实施例中,该座椅组件进一步更包含有一辅助组件,该辅助组件轴接于该座椅支架并定义有一当该背靠支架与该座椅支架在该原始乘坐状态的水平状态以及一当该背靠支架与该座椅支架在该倒立状态的一提升状态。于一实施例中,该辅助组件与该后支架间进一步更连接有一弹性绳。于一实施例中,该前支架与该后支架以该第一支点轴接,使该前支架与该后支架具有一可收折的状态。于一实施例中,该座椅支架进一步更包含有一座椅支撑连杆,该座椅支撑连杆分别与该座椅支架及该后支架的该第二支点轴接,使该座椅支架通过该座椅支撑连杆于该第二支点上具有一相对的连动关系。于一实施例中,该底座的该前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辅助握把,使该人体在该原始乘坐状态下具有一可握持的状态。于一实施例中,该座椅组件的该背靠支架与该座椅支架间进一步更包含有一支撑布套,该支撑布套分别于该背靠区域及该乘坐区域提供一对该人体的支撑。于一实施例中,该座椅组件的该背靠支架上进一步更包含有多个辅助支撑组件,该些辅助支撑组件分布于该背靠支架间,以于该背靠区域分别提供一辅助支撑力。于一实施例中,该座椅组件的该背靠支架上进一步更包含有一辅助拉杆,该辅助拉杆轴接于该背靠支架上,该人体在该倒立状态下具有一可握持的状态。本技术通过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相较于先前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本技术通过轴接在该背靠支架与该座椅支架间的该运动组件,使该背靠支架与该座椅支架间形成有一原始乘坐状态、一水平段差状态以及一倒立状态等多种伸展状态。2.此外,本技术亦可利用该背靠支架与该座椅支架间所设置的该支撑组件,使其在前述等运动状态下,能够在该人体的一腰部与一臀部间提供一支撑力,可避免该人体在进行前述该些伸展状态受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连动组件、背靠支架与座椅支架间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位于原始乘坐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位于段差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人体伸展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位于倒立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际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其配合图式说明如下:如图1至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及连动组件、背靠支架与座椅支架间的局部分解示意图。本技术的健身椅,包含有一底座10以及一座椅组件20。该底座10是由一前支架11以及一后支架12所组成,该前支架11上具有一第一支点13,该后支架12上具有一第二支点14,且该前支架11与该后支架12利用该第一支点13相互轴接,使该前支架11与该后支架12具有一可收折的状态。此外,该前支架11的二侧端缘上分别设置有一辅助握把15。该座椅组件20包含有一背靠支架30、座椅支架40、一座椅支撑连杆50、一连动组件60、一辅助组件70。该背靠支架30轴接于该第一支点13上,用以供该人体的一背靠区域依靠,且该背靠支架30上还具有一辅助拉杆31,该辅助拉杆31设置于该背靠支架30远离该座椅支架40的一端并轴接于该背靠支架30上,且该背靠支架30内进一步还设置有多个辅助支撑组件32。该座椅支架40则是轴接于该第二支点14上,在本实施例中,该座椅支架40是利用该座椅支撑连杆50与该第二支点14相互轴接,其该座椅支撑连杆50的一端轴接于该第二支点14上,另一端轴接于该座椅支架40上,令该座椅支架40与该座椅支撑连杆50于该第二支点14上具有一相对的连动关系。该连动组件60进一步则是包含有二连动座61、一支撑组件62、一拉力杆63以及二弹力绳64,二该底座61分别设置在该背靠支架30与该座椅支架40相邻侧的二端缘处,且每一该连动座61上具有二分别与该背靠支架30以及该座椅支架40轴接的横向轴接点611以及一与二该横向轴接点611交错设置的纵向轴接点612,该支撑组件62则是设置在二该连动座61间,并与用以轴接该背靠支架30的二该横向轴接点611相互轴接,该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健身椅,用以供一人体乘坐,其特征在,所述健身椅包含:一底座,由一前支架及一后支架组成,所述前支架具有一第一支点,且所述后支架具有一第二支点;一座椅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具有一轴接于所述第一支点的背靠支架以及一轴接于所述第二支点的座椅支架,所述背靠支架具有一背靠区域,所述座椅支架具有一乘坐区域,所述座椅组件于所述背靠支架及所述座椅支架相邻侧设有一连动组件,所述连动组件包含二个连动座,一支撑组件以及一拉力杆,所述二个连动座的每一个分别具有二个分别与所述背靠支架及所述座椅支架枢接的横向轴接点以及一相对所述横向轴接点呈一交错状态的纵向轴接点,所述支撑组件接设于所述二个连动座之间并使所述背靠支架枢接于所述二个横向轴接点上,所述拉力杆接设于所述两个连动座的所述二个该纵向轴接点间,所述拉力杆以至少二个弹力绳不同向连接所述前支架及所述后支架,所述人体乘坐于所述座椅支架并后仰施力于所述背靠支架,所述背靠支架以所述连动组件连动所述座椅支架,所述背靠支架与所述座椅支架包含有一当所述背靠支架与所述连动座每一个的所述二个横向轴接点呈水平时令所述背靠支架与所述座椅支架呈可供所述人体乘坐的原始乘坐状态、一当所述背靠支架及所述座椅支架呈水平时令所述背靠支架与所述座椅支架呈可供该人体平躺的水平段差状态、以及一当所述座椅支架与所述二个连动座的所述两个横向轴接点呈水平时令所述背靠支架与所述座椅支架呈可供所述人体倒立的倒立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25 TW 105216216;2017.02.10 TW 1062019441.一种健身椅,用以供一人体乘坐,其特征在,所述健身椅包含:一底座,由一前支架及一后支架组成,所述前支架具有一第一支点,且所述后支架具有一第二支点;一座椅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具有一轴接于所述第一支点的背靠支架以及一轴接于所述第二支点的座椅支架,所述背靠支架具有一背靠区域,所述座椅支架具有一乘坐区域,所述座椅组件于所述背靠支架及所述座椅支架相邻侧设有一连动组件,所述连动组件包含二个连动座,一支撑组件以及一拉力杆,所述二个连动座的每一个分别具有二个分别与所述背靠支架及所述座椅支架枢接的横向轴接点以及一相对所述横向轴接点呈一交错状态的纵向轴接点,所述支撑组件接设于所述二个连动座之间并使所述背靠支架枢接于所述二个横向轴接点上,所述拉力杆接设于所述两个连动座的所述二个该纵向轴接点间,所述拉力杆以至少二个弹力绳不同向连接所述前支架及所述后支架,所述人体乘坐于所述座椅支架并后仰施力于所述背靠支架,所述背靠支架以所述连动组件连动所述座椅支架,所述背靠支架与所述座椅支架包含有一当所述背靠支架与所述连动座每一个的所述二个横向轴接点呈水平时令所述背靠支架与所述座椅支架呈可供所述人体乘坐的原始乘坐状态、一当所述背靠支架及所述座椅支架呈水平时令所述背靠支架与所述座椅支架呈可供该人体平躺的水平段差状态、以及一当所述座椅支架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毓玲
申请(专利权)人:汪毓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