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和伯清专利>正文

全自动钓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0015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1 2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钓鱼器,包括主杆、弹性件导管、垂子、第一挂钩、第二挂钩、第一钓线、第二钓线、第三钓线、拉环、拉力转换杆、触发管、钓钩及弹性机构,主杆上端与弹性件导管侧壁固定连接,垂子固定于弹性件导管顶部。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均固定于主杆上且第一挂钩设于第二挂钩上方,垂子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第一钓线一端依次穿过线孔、弹性件导管后与拉环连接。弹性机构安装于弹性件导管或垂子上,第二钓线固定于拉力转换杆上且其一端与弹性机构连接,另一端穿过拉环后与触发管上端侧壁连接,第三钓线一端与触发管下端侧壁连接,其另一端与钓钩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时,可任意挂饵、任意甩杆,且可使得鱼不易挣脱钓钩。

Full automatic fish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atic fish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main rod, a flexible pipe, a pendulum, a first hook, a second hook, a first line, a second line, a third line, a pulling ring, a pulling force conversion rod, a trigger pipe, a hook and an elastic mechanism. The upper end of the main rod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side wall of the elastic pipe, and the pendulum is fixed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elastic pipe. The top part of the elastic part. The first hook and the second hook are both fixed on the main rod and the first hook is arranged above the second hook. The pendulum forms a line hole through the upper and lower ends of the hook. One end of the first line passes through the line hole in turn, and the elastic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pulling ring. The second fishing line is fixed on the pulling force transfer rod and one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elastic mechanism.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side wall of the triggering pipe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pulling ring. The third fishing line is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side wall of the triggering pipe and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hook. When the utility model is applied, the bait and the arbitrary rod can be hung arbitrarily, and the fish can not easily get rid of the hoo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自动钓鱼器
本技术涉及垂钓用品,具体是全自动钓鱼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位。钓鱼活动作为休闲娱乐和陶冶性情方式之一,大有蓬勃发展之势。传统的钓鱼用具在应用时,需要钓鱼者凭借自身的经验关注浮漂,并适时提竿才能将鱼钓起,对于大部分初学者,由于经验的缺乏,钓鱼效率低,很容易丧失钓鱼的兴趣。为了改善传统钓鱼用具的不足,人们研发出了大量自动钓鱼钩、自动钓鱼器、强力弹簧钓等自动钓鱼用具。然而,这些自动钓鱼用具普遍存在体积大、重量重、成本高等问题,感应鱼是否上钩时经常出现误判,而未及时提竿则易出现鱼挣脱钓钩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自动钓鱼用具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全自动钓鱼器,其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实现,成本低,且其应用时可使得鱼不易挣脱钓钩。本技术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全自动钓鱼器,包括主杆、弹性件导管、垂子、第一挂钩、第二挂钩、第一钓线、第二钓线、第三钓线、拉环、拉力转换杆、触发管、钓钩及弹性机构,所述主杆和弹性件导管均竖直设置,主杆上端与弹性件导管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垂子固定于弹性件导管顶部;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均固定于主杆上且第一挂钩设于第二挂钩上方,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两者的折弯端均位于弹性件导管正下方;所述第二挂钩的折弯端为开口向下的U形状结构,所述第二挂钩折弯部位与第一挂钩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拉力转换杆的长度;所述垂子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所述第一钓线一端依次穿过线孔、弹性件导管后与拉环连接;所述弹性机构安装于弹性件导管或垂子上,所述第二钓线固定于拉力转换杆上且拉力转换杆固定第二钓线的部位至拉力转换杆一端端头的间距小于其至拉力转换杆另一端端头的间距,第二钓线一端与弹性机构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拉环后与触发管上端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钓线位于拉力转换杆与触发管之间的一截的长度大于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两者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三钓线一端与触发管下端侧壁连接,其另一端与钓钩连接。本技术应用时,第一钓线相对连接拉环端的另一端与钓竿主线连接,将饵料挂于钓钩上,拉力转换杆距离其固定第二钓线部位近的一端的侧壁与第一挂钩折弯端一侧接触,第二钓线绕过第一挂钩折弯端相对接触拉力转换杆侧的另一侧后与弹性机构连接,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拉力转换杆固定第二钓线的部位与第一挂钩折弯端下端面接触,第一挂钩作为弹性机构的主力支点,实现力的转换。触发管套设于第二挂钩的自由端,拉力转换杆距离其固定第二钓线部位远的一端嵌入触发管内,第二挂钩为触发管支点。本技术在钓钩端未抛入水中之前,上提第一钓线,使得第二钓线位于弹性件导管与拉力转换杆之间的一截处于紧绷状态,此时,不管挂饵的多少及抛杆的力量,弹性件导管都不会从第二挂钩的自由端脱落;在钓钩端抛入水后,不再上提第一钓线,第二钓线位于弹性件导管与拉力转换杆之间的一截处于松弛状态,鱼吃钩后会触发弹性件导管从第二挂钩自由端脱落,吃钩的鱼游动时需负荷垂子及垂子上直接或间接固定的部件移位,鱼的游动范围小,而弹性机构的伸缩可使得吃钩的鱼在挣扎过程中不易从钓钩上脱落。作为本技术弹性机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弹性机构为拉力弹簧,所述拉力弹簧套设于弹性件导管上且其上端与垂子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钓线与弹性机构连接的一端具体连接于拉力弹簧下端。本技术的弹性机构采用拉力弹簧实现,取材便捷,便于实施,在鱼吃钩后,通过拉力弹簧的伸缩,使得鱼始终处于钩紧状态。进一步的,所述拉力弹簧为锥形拉力弹簧,其大端连接于垂子上,拉力弹簧与弹性件导管之间的区域构成窝料区域。如此,本技术应用时可将诱饵放置于窝料区域内,以产生诱惑鱼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主杆下端侧壁上固定有漂子。本技术在垂子和漂子的作用下,可使得主杆下端悬浮,钓钩也处于悬浮状态,鱼儿更容易吃到钓钩上的饵料,能提升鱼吃钩的机率。本技术的钓鱼器在池中沉底后,主杆下端悬浮,也可使得触发管运行畅通无阻。作为本技术弹性机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弹性机构为设于弹性件导管内且一端与弹性件导管内壁连接的弹性带。本技术的弹性机构采用弹性带实现,取材便捷,便于实施,在鱼吃钩后,通过弹性带的伸缩,使得鱼始终处于钩紧状态。进一步的,全自动钓鱼器,还包括窝料篓,所述窝料篓为纺锤状篓体结构,其侧壁构成有若干镂空的漏料孔;所述垂子设于窝料篓内且与窝料篓内顶部接触,所述弹性件导管穿过窝料篓底部且其侧壁与窝料篓底部固定连接。本技术应用时,饵料可放置于窝料篓内,作为诱饵来诱捕鱼。纺锤状的窝料篓可使得主杆下端翘起,钓钩处于悬浮状态,鱼儿更容易吃到钓钩上的饵料,能提升鱼吃钩的机率。进一步的,所述窝料篓包括半椭球状的上篓体和下篓体,以及连接上篓体和下篓体的可拆卸式连接机构,所述垂子与上篓体内顶部接触,弹性件导管穿过下篓体底部且其侧壁与下篓体底部固定连接。本技术将窝料篓分为上、下两个篓体,上篓体与下篓体通过可拆卸式连接机构连接,在放置诱饵时断开两者的连接,以便于放置饵料,在放置完成后,再将两者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导管内壁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线管,所述第一钓线穿过弹性件导管的一截具体从线管穿过。本技术通过设置线管,能避免第一钓线穿过弹性件导管的一截与弹性带之间出现缠绕,进而能避免第一钓线与弹性带缠绕在一起而影响本技术的正常应用。进一步的,所述拉力转换杆固定第二钓线的部位与其至拉力转换杆端头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挂钩折弯部位与第二挂钩折弯端端头之间的间距。如此,本技术的弹性件导管从第二挂钩的自由端脱落时,也会从拉力转换杆上脱落,能减少本技术应用时所造成的牵绊。进一步的,所述主杆下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限位环,所述第三钓线穿过限位环。本技术通过设置限位环,便于弹性机构伸缩力的施加,也能降低第三钓线出现牵绊的机率。本技术在限位环的作用下,能保证从任意方向都可触发弹性件导管脱落。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实现,成本低,在本技术应用时,可任意挂饵料,任意远抛,可选任何钓竿(手竿、海竿)及各种钓钩,本技术在鱼吃钩后不易挣脱钓钩,能提升钓鱼效率。(2)本技术同时解决了钓鱼时起钓、溜鱼及钩垂挂底三大难点,便于推广应用。(3)本技术应用时,只要学会挂鱼饵,抛鱼竿就行,男女老少均可使用,鱼竿可任意放置,人在场可看鱼线或竿的动向即证明鱼是否上钩,起竿不慌,晏上将鱼提起。在钓鱼时如人离场可增设报警器,因此,可一边钓鱼,一边玩。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弹性件导管、垂子及线管连接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主杆,2、弹性件导管,3、垂子,4、第一挂钩,5、第二挂钩,6、限位环,7、漂子,8、拉力弹簧,9、弹性带,10、窝料篓,11、第一钓线,12、第二钓线,13、第三钓线,14、拉环,15、拉力转换杆,16、触发管,17、钓钩,18、线管,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杆(1)、弹性件导管(2)、垂子(3)、第一挂钩(4)、第二挂钩(5)、第一钓线(11)、第二钓线(12)、第三钓线(13)、拉环(14)、拉力转换杆(15)、触发管(16)、钓钩(17)及弹性机构,所述主杆(1)和弹性件导管(2)均竖直设置,主杆(1)上端与弹性件导管(2)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垂子(3)固定于弹性件导管(2)顶部;所述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均固定于主杆(1)上且第一挂钩(4)设于第二挂钩(5)上方,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的折弯端均位于弹性件导管(2)正下方;所述第二挂钩(5)的折弯端为开口向下的U形状结构,所述第二挂钩(5)折弯部位与第一挂钩(4)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拉力转换杆(15)的长度;所述垂子(3)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所述第一钓线(11)一端依次穿过线孔、弹性件导管(2)后与拉环(14)连接;所述弹性机构安装于弹性件导管(2)或垂子(3)上,所述第二钓线(12)固定于拉力转换杆(15)上且拉力转换杆(15)固定第二钓线(12)的部位至拉力转换杆(15)一端端头的间距小于其至拉力转换杆(15)另一端端头的间距,第二钓线(12)一端与弹性机构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拉环(14)后与触发管(16)上端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钓线(12)位于拉力转换杆(15)与触发管(16)之间的一截的长度大于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三钓线(13)一端与触发管(16)下端侧壁连接,其另一端与钓钩(17)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杆(1)、弹性件导管(2)、垂子(3)、第一挂钩(4)、第二挂钩(5)、第一钓线(11)、第二钓线(12)、第三钓线(13)、拉环(14)、拉力转换杆(15)、触发管(16)、钓钩(17)及弹性机构,所述主杆(1)和弹性件导管(2)均竖直设置,主杆(1)上端与弹性件导管(2)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垂子(3)固定于弹性件导管(2)顶部;所述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均固定于主杆(1)上且第一挂钩(4)设于第二挂钩(5)上方,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的折弯端均位于弹性件导管(2)正下方;所述第二挂钩(5)的折弯端为开口向下的U形状结构,所述第二挂钩(5)折弯部位与第一挂钩(4)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拉力转换杆(15)的长度;所述垂子(3)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所述第一钓线(11)一端依次穿过线孔、弹性件导管(2)后与拉环(14)连接;所述弹性机构安装于弹性件导管(2)或垂子(3)上,所述第二钓线(12)固定于拉力转换杆(15)上且拉力转换杆(15)固定第二钓线(12)的部位至拉力转换杆(15)一端端头的间距小于其至拉力转换杆(15)另一端端头的间距,第二钓线(12)一端与弹性机构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拉环(14)后与触发管(16)上端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钓线(12)位于拉力转换杆(15)与触发管(16)之间的一截的长度大于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三钓线(13)一端与触发管(16)下端侧壁连接,其另一端与钓钩(17)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机构为拉力弹簧(8),所述拉力弹簧(8)套设于弹性件导管(2)上且其上端与垂子(3)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钓线(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伯清
申请(专利权)人:和伯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