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型实验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82384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06: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型实验槽,包括下槽体和上槽体,下槽体为方形槽,上槽体的前侧面为倾斜面,后侧面为反力墙,下槽体后侧面顶部设有支撑台,反力墙设置在支撑台的外侧面上方,支撑台上设置有加荷板,加荷板和反力墙的内侧面之间设有支撑装置,用支撑装置的作用力模拟滑动力,给加荷板加载作用力,从而模拟试件受滑动力作用的情况,进行试件抗滑能力实验。同时,上槽体的两侧边缘设有横向设置的滑槽,加荷板上设置的滚轮,使加荷板在较小的千斤顶给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即可产生位移。

A model experimental tank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odel test groove, which comprises a lower groove body and an upper groove body, a lower groove body being a square groove, an inclined surface on the front side of the upper groove body, a reaction wall on the rear side of the lower groove body, a support platform on the top of the rear side of the lower groove body, a load plate, a load plate and a load plate on the support platform. A supporting devic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inner and lateral sides of the reaction wall, and the sliding force is simulated by the action of the supporting device, and the loading plate is loaded with the action of the force, so as to simulate the sliding force on the specimen, and the anti-sliding ability of the specimen is tes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dges of the upper groove body are provided with transversely arranged sliding grooves, and the roller set on the loading plate causes the loading plate to produce displacement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small horizontal thrust from the j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型实验槽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型实验槽,属于建筑实验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研究圆形锚索抗滑桩受力的模型实验槽。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地质灾害治理中大量应用的抗滑结构,多使用矩形截面的桩身结构,成桩方式以人工挖孔为主,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缺点:包括随着人工成本持续增加、施工周期长、施工安全难以保障等,这些缺点与我国整体安全战略背道而驰。圆形抗滑桩或圆形锚索抗滑桩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减少施工风险、缩短施工周期,符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发展的大趋势,适应防灾减灾国家战略的需求。但目前圆形抗滑桩或圆形锚索抗滑桩未能大规模推广应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圆形抗滑桩或圆形锚索抗滑桩与巨型抗滑桩的抗滑能力缺乏定量认识,对其受力特征与作用机理缺乏研究,故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型实验槽,为研究圆形锚索抗滑桩受力特征与作用机理提供实验及数据支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型实验槽,能够根据模拟圆形锚索抗滑桩的受力,进行圆形锚索抗滑桩受力特征与作用机理研究。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型实验槽,包括下槽体和上槽体,所述下槽体为方形槽,下槽体的底部和四周均为防水墙,上槽体的前侧面为倾斜面,后侧面为反力墙,下槽体后侧面顶部设有支撑台,反力墙设置在支撑台的外侧面上方,支撑台上设置有加荷板,加荷板和反力墙的内侧面之间设有支撑装置;上槽体的两侧边缘设有横向设置的滑槽,加荷板的顶部通过转轴安装有行走滚轮,行走滚轮安装在滑槽内。进一步,所述模型槽侧壁内表面刷涂一层红漆,同时在红漆表面又涂抹了一层润滑油。进一步,所述支撑装置为千斤顶。进一步,所述加荷板为厚钢板,并且在面向反力墙的平面上设有方形凸起固定块,所述千斤顶是通过方形凸起固定块支撑反力墙。进一步,所述加荷板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上都设置有过锚孔,同时,在反力墙上浇筑有固定试件上锚索的挂钩。进一步,所述挂钩包含挂钩固定部和挂钩活动部,挂钩固定部为圆形中空结构,挂钩固定部一端设置在反力墙上,另一端带有内螺纹,所述挂钩活动部为一端带有外螺纹的圆形柱体,另一端为弧形,所述挂钩固定部与挂钩活动部连接在一起,构成挂钩的整体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述的模型实验槽能实时模仿抗滑桩的受力,有效收集用于研究抗滑桩的抗滑能力和受力机理的严密可靠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推导;所述的模型实验槽设有滚轮、滑槽及千斤顶使该模型实验槽在实验时省力、操作方便;本模型实验槽仅需要在地表上挖出相应形状的土坑,并多内壁进行浇筑即可,制作简单方便。模型槽槽壁外设置的防水墙,有效保证试件任何时候在模型槽内进行实验都能拥有干燥的环境,从而保证各组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使实验数据更具有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为加荷板的后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挂钩示意图。图中:1-反力墙、2-下槽体、3-加荷板、4-支撑台、5-上槽体、6-防水墙、7-滚轮、8-滑槽、9-千斤顶、10-过锚孔、11-挂钩、12-固定块、13-挂钩固定部、14-挂钩活动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模型实验槽,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下槽体2和上槽体5,所述下槽体2为方形槽,下槽体2的底部和四周均为防水墙6,上槽体5的前侧面为倾斜面,后侧面为反力墙1,下槽体2后侧面顶部设有支撑台4,反力墙1设置在支撑台4的外侧面上方,支撑台4上设置有加荷板3,加荷板3和反力墙1的内侧面之间设有支撑装置;上槽体5的两侧边缘设有横向设置的滑槽8,加荷板3的顶部通过转轴安装有行走滚轮7,行走滚轮7安装在滑槽8内。支撑装置的作用力加载至加荷板3上形成模拟滑动力,由于加荷板3与试件紧贴,进而模拟滑动力就作用于试件,从而模拟试件受滑动力作用的情况,进行试件抗滑能力实验,防水墙的设置能有效避免雨季试验出现渗水的现象,保证实验时试件任何时候在模型槽内进行实验都能拥有干燥的环境,从而保证各组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滚轮7的直径根据模型槽2的大小进行实配,保证滚轮7能在模型槽2内自有行走,使加荷板在较小的千斤顶给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即可产生位移。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上槽体5侧壁内表面设有红漆层,在红漆层表面涂设有润滑油。红漆层的设置使前后对比实验的填土高度一致,润滑油的设置更好地减少了墙壁两侧的摩擦力产生的误差。实施例3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所述支撑装置为千斤顶9,用千斤顶的作用力模拟滑动力,给加荷板加载作用力。实施例4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加荷板3在面向反力墙1的平面上设有方形凸起固定块12,所述千斤顶9是通过方形凸起固定块12支撑反力墙1,防止千斤顶跌落损坏千斤顶。实施例5在实施例1~4的基础上,在实施例1~4的基础上,加荷板3上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上都设置有用于试件上锚索穿透的过锚孔10,过锚孔10的数量及排数由圆形锚索桩上的锚索数量决定,并在反力墙1浇筑时将挂钩11浇筑固定在反力墙1上,在进行圆形锚索桩实验时,使锚索穿能越加载板固定于反力墙1上。实施例6在实施例1~5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所述挂钩11包含挂钩固定部13和挂钩活动部14,挂钩固定部13为圆形中空结构,挂钩固定部13一端设置在反力墙1上,另一端带有内螺纹,所述挂钩活动部14为一端带有外螺纹的圆形柱体,另一端为弧形,所述挂钩固定部13与挂钩活动部14通过螺纹配合相连接,构成挂钩11的整体结构。尽管这里参照本技术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模型实验槽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型实验槽,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槽体(2)和上槽体(5),所述下槽体(2)为方形槽,下槽体(2)的底部和四周均为防水墙(6),上槽体(5)的前侧面为倾斜面,后侧面为反力墙(1),下槽体(2)后侧面顶部设有支撑台(4),反力墙(1)设置在支撑台(4)的外侧面上方,支撑台(4)上设置有加荷板(3),加荷板(3)和反力墙(1)的内侧面之间设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为千斤顶(9);上槽体(5)的两侧边缘设有横向设置的滑槽(8),加荷板(3)的顶部通过转轴安装有行走滚轮(7),行走滚轮(7)安装在滑槽(8)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型实验槽,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槽体(2)和上槽体(5),所述下槽体(2)为方形槽,下槽体(2)的底部和四周均为防水墙(6),上槽体(5)的前侧面为倾斜面,后侧面为反力墙(1),下槽体(2)后侧面顶部设有支撑台(4),反力墙(1)设置在支撑台(4)的外侧面上方,支撑台(4)上设置有加荷板(3),加荷板(3)和反力墙(1)的内侧面之间设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为千斤顶(9);上槽体(5)的两侧边缘设有横向设置的滑槽(8),加荷板(3)的顶部通过转轴安装有行走滚轮(7),行走滚轮(7)安装在滑槽(8)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型实验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槽体(5)侧壁内表面设有红漆层,在红漆层表面涂设有润滑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红兴白晓波李德宏罗顺江张斌魏家旭杨振生刘睿迪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