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源无线变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86491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16: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源无线变频系统,包括上下变频混频电路和与之连接的FEM电路,其中FEM电路具体包括第一信号放大电路、第二信号放大电路、射频电路和输出接口J2,第一信号放大电路包括滤波器U11、驱动放大器U12、接口J2、电容C70、电容C72、电感L15;第二信号放大电路包括滤波器U15、功率限幅器D4、驱动放大器U14、滤波器U13、电容C82、电容C83、电容C84、电容C97;射频电路包括射频开关U16、电容C96、电容C98、电容C99。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1GHz以下的低频段(如400,500,600,700,800MHZ)通信提供了硬件上的支撑。

An active wireless frequency conversion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ctive wireless frequency conversion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n up-down frequency conversion mixing circuit and a FEM circuit connected therewith. The FEM circuit specifically comprises a first signal amplification circuit, a second signal amplification circuit, a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and an output interface J2. The first signal amplification circuit comprises a filter U11, a drive amplifier U12, and a connection. Port J2, capacitor C70, capacitor C72, inductance L15; second signal amplifier circuit includes filter U15, power limiter D4, drive amplifier U14, filter U13, capacitor C82, capacitor C83, capacitor C84, capacitor C97;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includes RF switch U16, capacitor C96, capacitor C98, capacitor C99.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hardware support for low frequency bands (such as 400, 500, 600, 700, 800 MHZ) below 1GHz.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源无线变频系统
本技术涉及WiFi技术、无线变频
,具体地是涉及一种有源无线变频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WiFi协议是基于ISM频段的无线通信协议,技术成熟度高,室内和近距离应用广泛。但是受限于其高频段射频特性,在室外或城市无线通信应用中,传统WiFi的信号穿透、衍射性能和覆盖范围等方面,相对于1GHz以下的低频段信号(如广电700MHz,免执照频段)弱很多。IEEE组织已在兼容传统WiFi协议的基础上,基于广电频段(470–790MHz)起草IEEE802.11af,将应用于共享电视白频谱空间;基于1GHz以下免执照频段,起草IEEE802.11ah,将应用于智慧电网和长距离无线局域网;目前没有任何主流芯片和设备厂商实际投入产品开发,因而也没有任何一种硬件系统可以满足上述要求。因此,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亟需构思一种新技术以改善其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源无线变频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源无线变频系统,包括:上下变频混频电路和与之连接的FEM电路,其中所述FEM电路具体包括第一信号放大电路、第二信号放大电路、射频电路和输出接口J2,所述第一信号放大电路包括滤波器U11、驱动放大器U12、接口J2、电容C70、电容C72、电感L15;所述第二信号放大电路包括滤波器U15、功率限幅器D4、驱动放大器U14、滤波器U13、电容C82、电容C83、电容C84、电容C97;所述射频电路包括射频开关U16、电容C96、电容C98、电容C99;其中滤波器U11的第二脚与混频电路连接,第五脚经过电容C70、电感L15后与驱动放大器U12的第三脚连接,驱动放大器U12的输出端经过电容C72、电容C96后与射频开关U16连接;射频开关U16的第二脚经过电容C99后与输出接口J2连接;射频开关U16的第四脚通过电容C98、电容C97后与滤波器U13连接,滤波器U13的第五脚与驱动放大器U14连接,驱动放大器U14的第十脚经过电容C83、电容C84后与功率限幅器D4的第一脚连接,功率限幅器D4的第二脚与滤波器U15的第二脚连接。优选地,所述上下变频混频电路包括变频芯片U10和与之连接的单片机U9、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电感L7、电感L8、电阻R16、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4、电容C35;电感L7与电阻R16并联在所述变频芯片U10的第十七脚和第十八脚之间;电容C32一端与所述变频芯片U10的第十八脚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34连接后接地;电感L8一端与所述变频芯片U10的第十七脚连接,另一端依次经过电容C31、电容C35后接地;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电容C39、电容C42、电容C44、电容C45、电感L10,其中所述变频芯片U10的第二十三脚依次与电容C44、电容C45、电容C42连接;所述变频芯片U10的第二十四脚依次与电容C39、电感L10、电容C42连接。优选地,还包括一检波电路和与之连接的LNA信号放大电路,其中所述LNA信号放大电路包括功率限幅器D1、功率限幅器D3、滤波器U5、滤波器U7、信号放大器U12,其中所述功率限幅器D1的第一脚与所述检波电路连接,第二脚与所述滤波器U5连接;所述功率限幅器D3的第二脚与所述检波电路连接,第一脚与所述信号放大器U12的第四脚连接,所述信号放大器U12的第三脚与所述滤波器U7连接。优选地,还包括一用于供电的电源电路。优选地,所述驱动放大器U12为RFPA3805驱动放大器。优选地,所述驱动放大器U14为SKY67105-306LF驱动放大器。优选地,所述射频开关U16为SKY13370-374LF射频开关。优选地,所述变频芯片U10为RFFC2071变频芯片。优选地,所述单片机U9为BL21P01单片机。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有源无线变频系统,为1GHz以下的低频段(如400,500,600,700,800MHZ)通信提供了硬件上的支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第一信号放大电路的电路图;图2a为本技术所述的第二信号放大电路的部分电路图;图2b为本技术所述的第二信号放大电路的部分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射频电路的电路图;图4a为本技术所述的上下变频混频电路的部分电路图;图4b为本技术所述的上下变频混频电路的部分电路图;图4c为本技术所述的上下变频混频电路的部分电路图;图4d为本技术所述的上下变频混频电路的部分电路图;图4e为本技术所述的上下变频混频电路的部分电路图;图4f为本技术所述的上下变频混频电路的部分电路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检波电路的电路图;图6为本技术所述的LNA信号放大电路的电路图;图7为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源电路的电路图;图8为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源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8所示,为符合本技术的一种有源无线变频系统,包括:上下变频混频电路和与之连接的FEM电路,其中所述FEM电路具体包括第一信号放大电路、第二信号放大电路、射频电路和输出接口J2,所述第一信号放大电路包括滤波器U11、驱动放大器U12、接口J2、电容C70、电容C72、电感L15;所述第二信号放大电路包括滤波器U15、功率限幅器D4、驱动放大器U14、滤波器U13、电容C82、电容C83、电容C84、电容C97;所述射频电路包括射频开关U16、电容C96、电容C98、电容C99;其中滤波器U11的第二脚与混频电路连接,第五脚经过电容C70、电感L15后与驱动放大器U12的第三脚连接,驱动放大器U12的输出端经过电容C72、电容C96后与射频开关U16连接;射频开关U16的第二脚经过电容C99后与输出接口J2连接;射频开关U16的第四脚通过电容C98、电容C97后与滤波器U13连接,滤波器U13的第五脚与驱动放大器U14连接,驱动放大器U14的第十脚经过电容C83、电容C84后与功率限幅器D4的第一脚连接,功率限幅器D4的第二脚与滤波器U15的第二脚连接。优选地,所述上下变频混频电路包括变频芯片U10和与之连接的单片机U9、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电感L7、电感L8、电阻R16、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4、电容C35;电感L7与电阻R16并联在所述变频芯片U10的第十七脚和第十八脚之间;电容C32一端与所述变频芯片U10的第十八脚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34连接后接地;电感L8一端与所述变频芯片U10的第十七脚连接,另一端依次经过电容C31、电容C35后接地;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电容C39、电容C42、电容C44、电容C45、电感L10,其中所述变频芯片U10的第二十三脚依次与电容C44、电容C45、电容C42连接;所述变频芯片U10的第二十四脚依次与电容C39、电感L10、电容C42连接。优选地,还包括一检波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源无线变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变频混频电路和与之连接的FEM电路,其中所述FEM电路具体包括第一信号放大电路、第二信号放大电路、射频电路和输出接口J2,所述第一信号放大电路包括滤波器U11、驱动放大器U12、接口J2、电容C70、电容C72、电感L15;所述第二信号放大电路包括滤波器U15、功率限幅器D4、驱动放大器U14、滤波器U13、电容C82、电容C83、电容C84、电容C97;所述射频电路包括射频开关U16、电容C96、电容C98、电容C99;其中滤波器U11的第二脚与混频电路连接,第五脚经过电容C70、电感L15后与驱动放大器U12的第三脚连接,驱动放大器U12的输出端经过电容C72、电容C96后与射频开关U16连接;射频开关U16的第二脚经过电容C99后与输出接口J2连接;射频开关U16的第四脚通过电容C98、电容C97后与滤波器U13连接,滤波器U13的第五脚与驱动放大器U14连接,驱动放大器U14的第十脚经过电容C83、电容C84后与功率限幅器D4的第一脚连接,功率限幅器D4的第二脚与滤波器U15的第二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源无线变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变频混频电路和与之连接的FEM电路,其中所述FEM电路具体包括第一信号放大电路、第二信号放大电路、射频电路和输出接口J2,所述第一信号放大电路包括滤波器U11、驱动放大器U12、接口J2、电容C70、电容C72、电感L15;所述第二信号放大电路包括滤波器U15、功率限幅器D4、驱动放大器U14、滤波器U13、电容C82、电容C83、电容C84、电容C97;所述射频电路包括射频开关U16、电容C96、电容C98、电容C99;其中滤波器U11的第二脚与混频电路连接,第五脚经过电容C70、电感L15后与驱动放大器U12的第三脚连接,驱动放大器U12的输出端经过电容C72、电容C96后与射频开关U16连接;射频开关U16的第二脚经过电容C99后与输出接口J2连接;射频开关U16的第四脚通过电容C98、电容C97后与滤波器U13连接,滤波器U13的第五脚与驱动放大器U14连接,驱动放大器U14的第十脚经过电容C83、电容C84后与功率限幅器D4的第一脚连接,功率限幅器D4的第二脚与滤波器U15的第二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无线变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变频混频电路包括变频芯片U10和与之连接的单片机U9、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电感L7、电感L8、电阻R16、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4、电容C35;电感L7与电阻R16并联在所述变频芯片U10的第十七脚和第十八脚之间;电容C32一端与所述变频芯片U10的第十八脚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34连接后接地;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春良邵亚林张森飞陈永波陈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汉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