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式加热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2187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置式加热线,包括航空插头、接头、加热软线、温控传感器及输料软管;航空插头与接头的第一端电连接,加热软线与接头的第二端电连接,接头与输料软管连接,加热软线穿入输料软管内,温控传感器安装在输料软管中,温控传感器与接头的第二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加热软线穿入输料软管内,可以对流入输料软管的原料直接加温、控温。输料软管内的原料量有限,预温时间较短,调整原料温度较灵活。加热线与原料直接接触,热效率较高,温度均匀无死角,确保产品质量。

Built in heating lin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uilt-in heating wire, which comprises an air plug, a joint, a heating soft wire, a temperature control sensor and a feeding hose; an air plug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end of the joint, a heating soft wire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end of the joint, a joint is connected with the feeding hose, a heating soft wire is inserted into the feeding hose, and a temperature control sensor is provided. The device is installed in the conveying hose, and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sensor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ends of the connector. The utility model penetrates the heating soft wire into the material conveying hose, and can directly heat and control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aw material flowing into the material conveying hose. The material in the hose is limited, the preheating time is shorter,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aw material is adjusted more flexibly. The heating line is directly contacted with the raw material, and the thermal efficiency is high. The temperature is uniform without dead angle, so as to ensure the product qua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置式加热线
本技术属于聚氨酯原料加温及控温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式加热线。
技术介绍
聚氨酯原料的本质对聚氨酯制品质量起主导作用,在制备聚氨酯制品时与双组分原料的质量配比、双组分原料的混合效果、环境温湿度及原料的温度都起决定作用,尤其是控制好双组分原料的温度,可以减小原料的粘度、降低原料在系统中流动形成的内阻、改善双组分原料的混合效果、小范围内精确控制原料的起发时间,降低制品制备的工艺要求等。现有聚氨酯原料的加温及控温装置如图1所示,由航空插头101、接头102、加热管103、温控传感器104、温控座105组成。航空插头101与控制器电连接,接头102和温控座105分别与航空插头101电连接,温控座105旋入加热容器直接与容器内液体接触,温控传感器104装于温控座105内,温度传感器104主要感知容器内温度并将温度信号通过温控座105、航空插头101实时传入控制器,接头102旋入加热容器并固定,加热管103与接头102连接,加热管103受控于控制器执行加热作用。该装置的缺陷在于,加热管103固定在一容器内,对容器内液体进行加热控温,容器内液体量较多,由初始温度加热到所需要温度需要一定的加热时间,如果需要调整容器内温度也需要较长时间,由加热容器至混合器一般通过管道或软管连接,原料流至混合器的过程中,热量会有一定散失,影响到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式加热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聚氨酯原料的加温及控温装置调整容器内温度所需时间过长和原料流至混合器的过程中会有热量散失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置式加热线,包括航空插头、接头、加热软线、温控传感器及输料软管;所述航空插头与接头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加热软线与接头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接头与输料软管连接,所述加热软线穿入所述输料软管内,所述温控传感器安装在所述输料软管中,所述温控传感器与接头的第二端电连接。优选的,所述航空插头与控制器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加热软线的长度短于所述输料软管的长度。优选的,所述输料软管内充满聚氨酯原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加热软线穿入输料软管内,可以对流入输料软管的原料直接加温、控温。输料软管内的原料量有限,预温时间较短,调整原料温度较灵活。加热线与原料直接接触,热效率较高,温度均匀无死角,确保产品质量。本技术的优点将在下面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的描述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聚氨酯原料的加温及控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内置式加热线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101、航空插头;102、接头;103、加热管;104、温控传感器;105、温控座。图2中:201、航空插头;202、接头;203、加热软线;204、温控传感器;205、输料软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2,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置式加热线,由航空插头201、接头202、加热软线203、温控传感器204及输料软管205组成。航空插头201与控制器电连接。航空插头201与接头202的第一端电连接,加热软线203与接头202的第二端电连接。接头202与输料软管205连接,加热软线203的长度短于输料软管205的长度,加热软线203穿入输料软管205内。温控传感器204安装在输料软管205中,温控传感器204与接头202的第二端电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参阅图2,将原料加入输料软管205内,加热软线203受控于控制器执行加热作用,温度传感器204感知输料软管205内温度并将温度信号通过接头202和航空插头201实时传入控制器。加热软线203比输料软管205略短,加热软线203穿入输料软管205内,可以对流入输料软管205的原料直接加温、控温。输料软管205内的原料量有限,预温时间较短,调整原料温度较灵活。加热软线203与原料直接接触,热效率较高,温度均匀无死角,确保产品质量。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专利。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技术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揭示,不脱离本技术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置式加热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航空插头(201)、接头(202)、加热软线(203)、温控传感器(204)及输料软管(205);所述航空插头(201)与接头(202)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加热软线(203)与接头(202)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接头(202)与输料软管(205)连接,所述加热软线(203)穿入所述输料软管(205)内,所述温控传感器(204)安装在所述输料软管(205)中,所述温控传感器(204)与接头(202)的第二端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式加热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航空插头(201)、接头(202)、加热软线(203)、温控传感器(204)及输料软管(205);所述航空插头(201)与接头(202)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加热软线(203)与接头(202)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接头(202)与输料软管(205)连接,所述加热软线(203)穿入所述输料软管(205)内,所述温控传感器(204)安装在所述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军薛海云王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帆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