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扣结构及卡扣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79402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卡扣结构以及卡扣连接装置,其中卡扣结构包括卡扣座,与所述卡扣座配合扣接的卡合部,以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与所述卡扣座扣接一体的所述卡合部的一侧,并与所述卡合部相抵设置,且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卡合部相抵所形成的偏压力作用在所述卡合部上,使所述卡合部紧贴所述卡扣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卡扣连接装置具有该卡扣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卡扣结构不仅连接方便,而且相对于打螺钉的连接方式,安装效率高且成本低。更重要的是能够彻底解决卡扣座与卡合部之间间隙的问题,从而消除了因碰撞或共振所引起的噪音。

Buckle structure and buckle connect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buckle structure and a buckle connecting device, wherein the buckle structure comprises a buckle seat, a buckle joint matched with the buckle seat, and an elastic member, which is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buckle joint integrated with the buckle seat, and is set in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buckle joint, and the elastic member. The offset pressure formed by the offset against the clamping part acts on the clamping part so that the clamping part is close to the clamping seat. The buckle connecting device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buckle structure. The buckle struct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not only convenient for connection, but also has high installation efficiency and low cost compared with the connection mode of screw driving. More importantly, it can thoroughly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learance between the clamp seat and the clamp joint, thereby eliminating the noise caused by collision or reson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卡扣结构及卡扣连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连接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卡扣结构及卡扣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器件装配在产品上,一般都用螺钉固定,而采用螺钉固定不仅需要使用数目较多的螺钉,而且将数目众多的螺钉一个个紧固,需要占用耗费较多的时间,多从而导致制作成本较高。而采用传统卡扣固定,传统卡扣结构一般为塑料件,在生产及安装过程中,卡扣结构的制造和安装所能保证的精度有限,这样完成安装的卡扣结构难免会存在间隙,该间隙主要是扣接方向的间隙,其次是扣接方向之外的其余方位上的间隙,而由于间隙的存在,这种装配结构方式存在因整机运行震动而导致零件碰撞和共振,进而整机运行过程中产生噪音,影响使用手感。同时因间隙存在,零件相互装配后连接不紧密,影响整机的美观,其中以沿扣接方向存在间隙造成的影响最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卡扣结构用于器件之间的连接时,在扣接后因沿扣接方向存在间隙而导致器件之间碰撞和共振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消除扣接方向间隙的卡扣结构及卡扣连接装置。进一步提供一种全方位无间隙的卡扣结构及卡扣连接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卡扣结构,包括卡扣座,以及与所述卡扣座配合扣接的卡合部,还包括弹性件,位于与所述卡扣座扣接一体的所述卡合部的一侧,并与所述卡合部相抵设置,且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卡合部相抵所形成的偏压力作用在所述卡合部上,使所述卡合部紧贴所述卡扣座。所述卡扣座与所述卡合部扣接后与所述卡合部相抵的面为抵触面,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卡扣座上,且与所述抵触面相对设置,所述抵触面与所述弹性件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卡合部的沿扣接方向的厚度,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卡扣座扣接后处于所述间隙之间,所述弹性件的偏压力作用在所述卡合部上,使所述卡合部紧贴所述抵触面。所述弹性件为弹性悬臂,所述弹性悬臂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卡扣座上,另一端悬空,适合抵住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定义所述卡合部的扣接方向与脱扣方向分别为上下方向,定义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的两侧分别为左右方向,定义扣接后所述卡合部的端部所指向所述卡扣座的卡扣部所在一侧的方向为前方向/后方向,还包括对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进行前、后,左、右方向均限位的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弹性件上的凸起,以及设置在所述卡合部上的适合所述凸起插入的凹槽,或设置在所述弹性件上的凹槽,以及设置在所述卡合部上的适合插入所述凹槽内的凸起。所述卡扣座包括基体,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以及设置在两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两相对设置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侧壁连接,两所述连接板分别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其中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卡扣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定义所述卡合部的扣接方向与脱扣方向分别为上下方向,定义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的两侧分别为左右方向,定义扣接后所述卡合部的端部所指向所述卡扣座的卡扣部所在一侧的方向为前方向/后方向,还包括对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进行前方向/后方向限位的第二限位结构,和/或对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进行左、右方向限位的第三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卡扣座的朝向所述卡合部端部的面的第二筋条,和/或第三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卡扣座的位于所述卡合部两侧的两第三筋条。所述卡扣座包括基体,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以及设置在两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两相对设置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侧壁连接,两所述连接板分别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其中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卡扣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所述第二筋条设置在所卡扣部上,和/或两所述第三筋条设置在两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基体为由两所述第一侧壁、以及两所述连接板围成的中空结构。两所述第一侧壁的相同位置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卡扣座的卡扣部为弹性卡扣部时,还包括对所述卡扣座的卡扣部进行前方向/后方向限位,以阻止扣接后的所述卡扣部发生远离所述卡合部方向的位移的卡扣部限位结构。所述卡扣部限位结构为与所述卡扣部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筋。本技术的卡扣结构,扣接后,所述卡扣座与所述卡合部相抵的面为抵触面,所述弹性件在所述卡扣座与所述卡合部扣接后,抵住所述卡合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所述弹性件的偏压力使所述卡合部紧贴在所述卡扣座的与所述抵触面相对的侧壁上。所述弹性件抵住所述卡合部的一侧可拆卸固定安装。所述弹性件设置在连接件上,所述连接件固定安装后,所述弹性件抵住所述卡合部的一侧。所述弹性件为弹性悬臂,所述弹性悬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接件上,另一端悬空,适合与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相抵。定义所述卡合部的扣接方向与脱扣方向分别为上下方向,定义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的两侧分别为左右方向,定义扣接后所述卡合部的端部所指向所述卡扣座的卡扣部所在一侧的方向为前方向/后方向,还包括对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进行前、后,左、右方向均限位的第四限位结构。所述第四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卡扣座上的“十”字定位筋,所述卡合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十”字定位筋配合的“十”字定位孔。所述卡扣座的卡扣部为弹性卡扣部时,还包括对所述卡扣座的卡扣部进行前方向/后方向限位,以阻止扣接后的所述卡扣部发生远离所述卡合部方向的位移的卡扣部限位结构。所述卡扣部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所述连接件包括横截面呈C型的座体,所述弹性件设置在C型的座体的开口处,其一端与所述座体连接,所述座体的内腔适合所述卡扣部插入,所述卡扣部限位结构为设置在C型座体的内侧壁上的至少一条第二限位筋。本技术的一种卡扣连接装置,至少包括两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器件之间用于连接所述器件的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为上述的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设有两个,至少有一所述卡扣结构的所述卡扣座的卡扣部为弹性卡扣部。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的卡扣结构除卡扣固定外,还通过设置弹性件,以及各个方位的限位结构对卡扣座以及卡合部均进行了限定,因此,不仅连接方便,而且相对于打螺钉的连接方式,效率高且成本低。更重要的是本技术彻底解决卡扣座与卡合部之间间隙的问题,杜绝了共振(碰撞)而产生噪音的隐患。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卡扣连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具有刚性卡扣部的卡扣座的立体图;图4、为图1中具有弹性卡扣部的卡扣座的立体图;图5、为图1中第一零件的仰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卡扣座的立体图;图7、为图6的剖视图(卡扣座设置在器件上);图8、为本技术的卡扣连接装置中设有第一限位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三的卡扣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本技术的第四零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3、为本技术的第五零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卡合部;2-弹性件;3-抵触面;4-卡扣座;41-卡扣部;411-弹性卡扣部;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卡扣结构,包括卡扣座(4),以及与所述卡扣座(4)配合扣接的卡合部(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件(2),位于与所述卡扣座(4)扣接一体的所述卡合部(1)的一侧,并与所述卡合部(1)相抵设置,且所述弹性件(2)与所述卡合部(1)相抵所形成的偏压力作用在所述卡合部(1)上,使所述卡合部(1)紧贴所述卡扣座(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卡扣结构,包括卡扣座(4),以及与所述卡扣座(4)配合扣接的卡合部(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件(2),位于与所述卡扣座(4)扣接一体的所述卡合部(1)的一侧,并与所述卡合部(1)相抵设置,且所述弹性件(2)与所述卡合部(1)相抵所形成的偏压力作用在所述卡合部(1)上,使所述卡合部(1)紧贴所述卡扣座(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座(4)与所述卡合部(1)扣接后与所述卡合部(1)相抵的面为抵触面(3),所述弹性件(2)设置在所述卡扣座(4)上,且与所述抵触面(3)相对设置,所述抵触面(3)与所述弹性件(2)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卡合部(1)的沿扣接方向的厚度,所述卡合部(1)与所述卡扣座(4)扣接后处于所述间隙之间,所述弹性件(2)的偏压力作用在所述卡合部(1)上,使所述卡合部(1)紧贴所述抵触面(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2)为弹性悬臂,所述弹性悬臂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卡扣座(4)上,另一端悬空,适合抵住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卡合部(1)的扣接方向与脱扣方向分别为上下方向,定义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1)的两侧分别为左右方向,定义扣接后所述卡合部(1)的端部所指向所述卡扣座(4)的卡扣部(41)所在一侧的方向为前方向/后方向,还包括对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1)进行前、后,左、右方向均限位的第一限位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弹性件(2)上的凸起(5),以及设置在所述卡合部(1)上的适合所述凸起(5)插入的凹槽,或设置在所述弹性件(2)上的凹槽,以及设置在所述卡合部(1)上的适合插入所述凹槽内的凸起(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座(4)包括基体,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7),以及设置在两所述第一侧壁(7)之间的两相对设置的连接板(8),所述连接板(8)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侧壁(7)连接,两所述连接板(8)分别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其中所述弹性件(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卡扣部(41),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卡合部(1)的扣接方向与脱扣方向分别为上下方向,定义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1)的两侧分别为左右方向,定义扣接后所述卡合部(1)的端部所指向所述卡扣座(4)的卡扣部(41)所在一侧的方向为前方向/后方向,还包括对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1)进行前方向/后方向限位的第二限位结构,和/或对扣接后的所述卡合部(1)进行左、右方向限位的第三限位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卡扣座(4)的朝向所述卡合部(1)端部的面的第二筋条(9),和/或第三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卡扣座(4)的位于所述卡合部(1)两侧的两第三筋条(10)。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座(4)包括基体,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7),以及设置在两所述第一侧壁(7)之间的两相对设置的连接板(8),所述连接板(8)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侧壁(7)连接,两所述连接板(8)分别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其中所述弹性件(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卡扣部(41),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所述第二筋条(9)设置在所述卡扣部(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卫平王勇陈宇强王青松王金飞黄少杰韦成邱建祥杨光霁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