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断层破碎带岩体灾后注浆止浆墙及其施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断层破碎带岩体灾后注浆止浆墙及其施作方法,提出了一种用于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注浆治理止浆墙,尤其适用于突水突泥灾害后软弱地基的隧道注浆治理。
技术介绍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岩体时经常发生塌方以及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灾害发生后需要对灾害段岩体进行注浆加固处治,止浆墙对于承受注浆压力以及掌子面岩体压力具有重要作用。注浆时,为了提高注浆压力,保证浆液在地层中有效地扩散,必须设置一定厚度混凝土止浆墙在注浆过程中,混凝土止浆墙极容易发生开裂现象,且会发生跑浆等注浆事故,造成浆液浪费,影响注浆效果。当在灾害发生后的软弱地基上施作止浆墙时,由于存在突泥堆积体,普通结构形式的止浆墙容易发生沉降及倾倒,威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因此,在用注浆法处治灾害时,设置合理形式的止浆墙成为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断层破碎带岩体灾后注浆止浆墙及施作方法,其可以实现承压、泄压及排水作用,提高注浆效率,保证注浆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断层破碎带岩体灾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断层破碎带岩体灾后注浆止浆墙,其特征在于:其主要由止浆墙墙体(1)、基础(2)、钢管桩(3)、径向限位锚杆(4)以及泄压排水通道(5)组成,所述止浆墙墙体(1)为钢筋混凝土,所述基础(2)为钢筋混凝土,所述钢管桩(3)固定于坚硬地层之上,所述径向限位锚杆(4)与隧道衬砌限位固定,所述泄压排水通道(5)排水口处设置有可活动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断层破碎带岩体灾后注浆止浆墙,其特征在于:其主要由止浆墙墙体(1)、基础(2)、钢管桩(3)、径向限位锚杆(4)以及泄压排水通道(5)组成,所述止浆墙墙体(1)为钢筋混凝土,所述基础(2)为钢筋混凝土,所述钢管桩(3)固定于坚硬地层之上,所述径向限位锚杆(4)与隧道衬砌限位固定,所述泄压排水通道(5)排水口处设置有可活动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层破碎带岩体灾后注浆止浆墙,其特征在于:止浆墙厚度按下式计算其中:α:安全系数,一般取1~1.5,大断面隧道的止浆墙厚度计算时安全系数相应取大值;B:混凝土止浆墙厚度,(m);P:作用在墙上的均布载荷,(N),P=P1A;P1:注浆终压(MPa);A:混凝土指止浆墙的面积,(m2);W:隧道宽度,(m);H:隧道高度,(m);[σ]—混凝土允许抗压强度(MPa);钢管桩(3)之间以一定间距设置,用于支撑止浆墙墙体(1),钢管桩(3)顶部穿越止浆墙基础(2)进入止浆墙墙体(1)底部,钢管桩(3)底部固定于仰拱下方的坚硬地层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断层破碎带岩体灾后注浆止浆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2)设置于止浆墙墙体(1)底部,所述基础长度与隧道跨度相同,所述基础(2)内布设螺纹钢筋笼(6),所述钢筋笼(6)上固定设置若干竖向钢筋(7),竖向钢筋(7)进入止浆墙墙体(1)一定长度,基础(2)与止浆墙墙体(1)一起浇筑成整体。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断层破碎带岩体灾后注浆止浆墙,其特征在于:在混凝土止浆墙墙体(1)内部设置两层钢筋网(8),所述钢筋网(8)与所述竖向钢筋(7)焊接于一起,止浆墙墙体(1)边缘与二次衬砌紧密结合,止浆墙墙体(1)背部与突泥体之间的空隙用混凝土填满,顶部空隙部分进行注浆封闭。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断层破碎带岩体灾后注浆止浆墙,其特征在于:在止浆墙墙体(1)顶部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排水管(9);所述泄压排水通道(5)设置于止浆墙底部左侧或右侧,所述泄压排水通道(5)为矩形或圆形,所述泄压排水通道(5)用可活动钢板(10)进行开启/关闭,所述可活动钢板(10)与止浆墙墙体(1)墙面平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层破碎带岩体灾后注浆止浆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锚杆(4)以一定间距绕止浆墙墙体(1)环形布置,所述径向锚杆(4)与止浆墙墙体(1)的周向面相固定并与衬砌固定,限制止浆墙墙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明,李志鹏,王保群,葛颜慧,孙超群,贾雪娜,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交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