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充电检测定时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76343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1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充电检测定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继电器LS1,与继电器LS1的3端连接的蓄电池BAT,与继电器LS1的4端连接的放电电路,与放电电路相连接的检测控制电路;所述检测控制电路还与继电器LS1的1端连接,所述继电器LS1的2端接地,所述检测控制电路根据放电电路输出的电压来控制继电器LS1的导通和截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检测蓄电池的电量来自动控制继电器的导通与截止,从而控制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无需人为的干预充电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充电检测定时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系统,具体是指一种电池充电检测定时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便携式电子产品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脱离外部电源,仅依靠其内部独立供能系统正常工作,从而实现可随时自由移动工作地点的功能。因此,利用外部电源为其内部电池充电,成为了便携式电子系统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环节。在传统的技术中,使用外部电源为便携式电子产品充电时,为了避免过充或欠充问题,需要人为的干预充电过程,给充电带来不便,并且充电过程无法很好的对电子产品进行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便携式电子产品在充电时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池充电检测定时控制系统。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池充电检测定时控制系统,包括继电器LS1,与继电器LS1的3端连接的蓄电池BAT,与继电器LS1的4端连接的放电电路,与放电电路相连接的检测控制电路,以及与检测控制电路相连接的定时电路;所述检测控制电路还与继电器LS1的1端连接,所述继电器LS1的2端接地,所述检测控制电路根据放电电路输出的电压来控制继电器LS1的导通和截止,所述定时电路用于设定蓄电池BAT的充电时间。进一步的,所述放电电路包括三极管Q3,串接在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基极之间的电阻R10,P极经二极管D3后与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N极接地的二极管D4,以及串接在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二极管D4的N极之间的电阻R9;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继电器LS1的4端和检测控制电路相连接。所述检测控制电路包括比较芯片U2,三极管Q2,P极经电阻R8后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经二极管D2后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2,一端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3,串接在三极管Q2的基极和比较芯片U2的OUT1管脚之间的电阻R5,一端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7后接地的电位器R6,以及与电阻R7相并联的开关SW1;所述比较芯片U2的VCC管脚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IN1-管脚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接、其IN1+管脚与电位器R6和电阻R7的连接点连接、GND管脚接地、OUT1管脚与定时电路相连接;所述比较芯片U2的VCC管脚接电源,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继电器LS1的1端相连接。所述定时电路包括定时芯片U1,三极管Q1,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接电源的电阻R3,串接在定时电路的S管脚和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4,一端接电源、另一端与定时芯片U1的CR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1,以及一端与定时芯片U1的CR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2后与定时芯片U1的D管脚相连接的电位器R1;所述定时芯片U1的CR管脚与电位器的控制端相连接、VCC管脚接电源、GND管脚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定时芯片U1的R管脚相连接、基极与比较芯片U2的OUT1管脚相连接。所述定时电路的振荡周期为T:T=1.45*(R1+R2)*C1,所述定时芯片U1采用20级的分频,以小时计该定时电路的振荡周期为Th:所述定时芯片U1采用50%的占空比,则定时电路的导通时间为Ton:本技术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检测蓄电池的电量来自动控制继电器的导通与截止,从而控制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无需人为的干预充电过程。(2)本技术可以设定电池充电时间,有效的对电池进行保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电池充电检测定时控制系统,包括继电器LS1,与继电器LS1的3端连接的蓄电池BAT,与继电器LS1的4端连接的放电电路,与放电电路相连接的检测控制电路。具体的,该检测控制电路还与继电器LS1的1端连接,所述继电器LS1的2端接地、其5端则与系统外部的充电模块的电压输出端连接。该检测控制电路根据放电电路输出的电压来控制继电器LS1的导通和截止,从而实现自动控制蓄电池BAT的充电。其中,放电电路包括三极管Q3,电阻R9,电阻R10,二极管D3以及二极管D4。具体的,该电阻R10串接在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基极之间。二极管D4的P极经二极管D3后与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N极接地。电阻R9串接在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二极管D4的N极之间。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继电器LS1的4端和检测控制电路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三极管Q3的基极与地之间的电压为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的正向导通压降之和,本实施例设置为1.4V,因此三极管Q3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Vbe=0.7V,则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9两端的电压为0.7V。另外,本实施例中电阻R9的阻值选取为2.5Ω,该电阻R10的阻值为100KΩ,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的型号均采用1N4001,三极管Q3的型号为3DG6。另外,该检测控制电路包括比较芯片U2,三极管Q2,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C2,电容C3,电位器R6,电阻R8,电阻R7以及开关SW1。连接时,该二极管D1的P极经电阻R8后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经二极管D2后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电容C2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电容C3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电阻R5串接在三极管Q2的基极和比较芯片U2的OUT1管脚之间。电位器R6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7后接地。开关SW1与电阻R7相并联。进一步的,该比较芯片U2的VCC管脚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IN1-管脚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接、其IN1+管脚与电位器R6和电阻R7的连接点连接、GND管脚接地、OUT1管脚与定时电路相连接;所述比较芯片U2的VCC管脚接12V电源,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继电器LS1的1端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比较芯片U2的型号为LM358,三极管Q2的型号为3AX31,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的型号均为1N4004,电容C2的容值为10μF,电容C2的容值为0.1μF,电阻R5的阻值为10KΩ,电阻R6的阻值为10KΩ,电阻R7的阻值为3.9KΩ,电阻R8的阻值为47KΩ。电路运行时,比较芯片U2的IN1-管脚的电压为D3和D4的压降和,即1.4V时,比较芯片U2的IN1+管脚输入的电压为4V,此时,比较芯片U2的OUT1管脚输出低电平,三极管Q2处于截止状态,继电器LS1的1端无电流通过,其3端与其4端吸合,蓄电池BAT处于放电状态。当按下开关SW1,比较芯片U2的IN1+管脚输入电压为0V,则此时比较芯片U2的OUT1管脚输出高电平,三极管Q2处于导通状态,此时,继电器LS1的1端有电流流过,继电器LS1的3端与其5端吸合,蓄电池BAT处于充电状态。放开开关SW1,此时蓄电池BAT的电量如高于4V,蓄电池也将继续进行放电。为了更好的对蓄电池BAT进行保护,作为优选,本技术的控制系统还设置有定时电路,该定时电路与检测控制电路相连接。如图1所示,该定时电路包括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充电检测定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继电器LS1,与继电器LS1的3端连接的蓄电池BAT,与继电器LS1的4端连接的放电电路,与放电电路相连接的检测控制电路,以及与检测控制电路相连接的定时电路;所述检测控制电路还与继电器LS1的1端连接,所述继电器LS1的2端接地,所述检测控制电路根据放电电路输出的电压来控制继电器LS1的导通和截止,所述定时电路用于设定蓄电池BAT的充电时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充电检测定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继电器LS1,与继电器LS1的3端连接的蓄电池BAT,与继电器LS1的4端连接的放电电路,与放电电路相连接的检测控制电路,以及与检测控制电路相连接的定时电路;所述检测控制电路还与继电器LS1的1端连接,所述继电器LS1的2端接地,所述检测控制电路根据放电电路输出的电压来控制继电器LS1的导通和截止,所述定时电路用于设定蓄电池BAT的充电时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充电检测定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路包括三极管Q3,串接在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基极之间的电阻R10,P极经二极管D3后与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N极接地的二极管D4,以及串接在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二极管D4的N极之间的电阻R9;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继电器LS1的4端和检测控制电路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充电检测定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控制电路包括比较芯片U2,三极管Q2,P极经电阻R8后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经二极管D2后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2,一端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3,串接在三极管Q2的基极和比较芯片U2的OUT1管脚之间的电阻R5,一端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前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新驱科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