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负荷自动调节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58411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0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冷热负荷自动调节机组,包括冷热源进口管、冷热源出口管、用户供水管、用户回水管、均压罐、冷热源循环泵和用户循环泵,所述均压罐的左侧上方设置有冷热源进口管,所述均压罐的左侧上方靠近冷热源进水管的外表面右侧设置有热量计,所述热量计的右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在管道上设置有冷热循环泵,在工作时管道上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热量计感受管道内的温度、压力和热量,让冷热源循环泵定流量运行,冷热源设备工作在效率最高状态,在管道上设置有用户循环泵,在工作时管道上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热量计感受管道内的温度、压力和热量,让用户循环泵根据用户端负荷变化变流量运行,在工作时冷热循环泵和用户循环泵相互配合工作,互相独立系统运行,提高输送效率,避免系统内部能源浪费,给管理者带来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热负荷自动调节机组
本技术属于自动调节
,具体涉及冷热负荷自动调节机组。
技术介绍
建筑物结构的蓄热特性决定了冷负荷与得热量之间的关系,瞬时得热中潜热得热和显热得热的对流成分立即构成瞬时冷负荷,而显热得热中的辐射成份则不能立即构成冷负荷,辐射热被室内的物体吸收和储存后,缓慢散发给室内空气,空调负荷为保持建筑物的热湿环境,在某一时刻需向房间供应的冷量称为冷负荷,为了补偿房间失热量需向房间供应的热量称为热负荷。在传统的供热空调系统中,常采用定流量控制模式,冷热源控制通过人工调度实现,带来了系统的能源浪费和管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冷热负荷自动调节机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在传统的供热空调系统中,常采用定流量控制模式,冷热源控制通过人工调度实现,带来了系统的能源浪费和管理不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冷热负荷自动调节机组,包括冷热源进口管、冷热源出口管、用户供水管、用户回水管、均压罐、冷热源循环泵和用户循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压罐的左侧上方设置有冷热源进口管,所述均压罐的左侧上方靠近冷热源进水管的外表面右侧设置有热量计,所述热量计的右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右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均压罐的左侧下方设置有冷热源出口管,所述均压罐的左侧下方靠近冷热源出口管的外表面右侧设置有冷热源循环,所述均压罐的上方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排气口,所述均压罐的下方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排污口,所述均压罐的右侧上方设置有用户供水管,所述均压罐的右侧上方靠近用户供水管的外表面左侧上设置有用户循环泵,所诉均压罐的右侧下方设置有用户回水管,所述压力阀安装在用户循环泵的下方中间位置处,所述压力阀的右侧上方设置有销栓,所述销栓的上方设置有法兰,所述压力阀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热量计、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户循环泵和冷热源循环泵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均设置有四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均安装在冷热源进口管、用户供水管、用户回水管和冷热源出口管的外表面上。优选的,所述用户循环泵和冷热源循环泵为同一结构,所述用户循环泵和冷热源循环泵与用户供水管和冷热源出口管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热量计设置有两个,所述热量计均安装在冷热源进口管和用户供水管的外表面上。优选的,所述均压罐为圆柱体结构,所述排气口和排污口与均压罐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在管道上设置有冷热循环泵,在工作时管道上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热量计感受管道内的温度、压力和热量,让冷热源循环泵定流量运行,冷热源设备工作在效率最高状态。在管道上设置有用户循环泵,在工作时管道上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热量计感受管道内的温度、压力和热量,让用户循环泵根据用户端负荷变化变流量运行。在工作时冷热循环泵和用户循环泵相互配合工作,互相独立系统运行,提高输送效率,避免系统内部能源浪费,给管理者带来便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循环泵结构示意图;图中:1-冷热源进口管、2-热量计、3-压力传感器、4-温度传感器、5-均压罐、6-排气口、7-用户循环泵、8-用户供水管、9-用户回水管、10-排污口、11-冷热源循环泵、12-冷热源出口管、13-法兰、14-销栓、15-支撑柱、16-底座、17-压力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冷热负荷自动调节机组,包括冷热源进口管1、冷热源出口管12、用户供水管8、用户回水管9、均压罐5、冷热源循环泵11和用户循环泵7,其特征在于:均压罐5的左侧上方设置有冷热源进口管1,均压罐5的左侧上方靠近冷热源进水管1的外表面右侧设置有热量计2,热量计2的右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3,压力传感器3的右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均压罐5的左侧下方设置有冷热源出口管12,均压罐5的左侧下方靠近冷热源出口管12的外表面右侧设置有冷热源循环11,均压罐5的上方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排气口6,均压罐5的下方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排污口10,均压罐5的右侧上方设置有用户供水管8,均压罐5的右侧上方靠近用户供水管8的外表面左侧上设置有用户循环泵7,所诉均压罐5的右侧下方设置有用户回水管9,压力阀17安装在用户循环泵7的下方中间位置处,压力阀17的右侧上方设置有销栓14,销栓14的上方设置有法兰13,压力阀17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柱15,支撑柱15的下方设置有底座16,热量计2、压力传感器3、温度传感器4、用户循环泵7和冷热源循环泵11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为了使得更好的监控管道的温度和压力,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温度传感器4和压力传感器3均设置有四个,温度传感器4和压力传感器3均安装在冷热源进口管1、用户供水管8、用户回水管9和冷热源出口管12的外表面上。为了使得管道水输送效率更高,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用户循环泵7和冷热源循环泵11为同一结构,用户循环泵7和冷热源循环泵11与用户供水管8和冷热源出口管12固定连接。为了使得更好的监控管道的热量,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热量计2设置有两个,热量计2均安装在冷热源进口管1和用户供水管8的外表面上。为了使得均压罐5方便排气和清除罐内的垃圾,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均压罐5为圆柱体结构,排气口6和排污口10与均压罐5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本技术中的冷热源循环泵14调节管道内部的水温,提高管道内部水源的循环效率,在工作时冷热源循环泵14和用户循环泵8相互配合,实现管道内部的反馈调节。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安装好过后,把冷热源进口管1和冷热源出口管12连接到外部端口,通过管道上表面的热量计2、压力传感器3和温度传感器4监控管道外表面上的温度、压力和热量,当温度达到某一设定点时,用户循环泵7工作,使得用户供水管8和用户回水管9内部的水源循环,通过打开排气口6调节均压罐5内部的蒸汽,进一步调控均压罐5内部的压强,完成工作后,从排污口10把均压罐5内部的垃圾清理,以便下次使用。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冷热负荷自动调节机组

【技术保护点】
1.冷热负荷自动调节机组,包括冷热源进口管(1)、冷热源出口管(12)、用户供水管(8)、用户回水管(9)、均压罐(5)、冷热源循环泵(11)和用户循环泵(7),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压罐(5)的左侧上方设置有冷热源进口管(1),所述均压罐(5)的左侧上方靠近冷热源进口管(1)的外表面右侧设置有热量计(2),所述热量计(2)的右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3),所述压力传感器(3)的右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所述均压罐(5)的左侧下方设置有冷热源出口管(12),所述均压罐(5)的左侧下方靠近冷热源出口管(12)的外表面右侧设置有冷热源循环泵(11),所述均压罐(5)的上方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排气口(6),所述均压罐(5)的下方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排污口(10),所述均压罐(5)的右侧上方设置有用户供水管(8),所述均压罐(5)的右侧上方靠近用户供水管(8)的外表面左侧上设置有用户循环泵(7),所诉均压罐(5)的右侧下方设置有用户回水管(9),所述压力阀(17)安装在用户循环泵(7)的下方中间位置处,所述压力阀(17)的右侧上方设置有销栓(14),所述销栓(14)的上方设置有法兰(13),所述压力阀(17)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柱(15),所述支撑柱(15)的下方设置有底座(16),所述热量计(2)、压力传感器(3)、温度传感器(4)、用户循环泵(7)和冷热源循环泵(11)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冷热负荷自动调节机组,包括冷热源进口管(1)、冷热源出口管(12)、用户供水管(8)、用户回水管(9)、均压罐(5)、冷热源循环泵(11)和用户循环泵(7),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压罐(5)的左侧上方设置有冷热源进口管(1),所述均压罐(5)的左侧上方靠近冷热源进口管(1)的外表面右侧设置有热量计(2),所述热量计(2)的右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3),所述压力传感器(3)的右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所述均压罐(5)的左侧下方设置有冷热源出口管(12),所述均压罐(5)的左侧下方靠近冷热源出口管(12)的外表面右侧设置有冷热源循环泵(11),所述均压罐(5)的上方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排气口(6),所述均压罐(5)的下方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排污口(10),所述均压罐(5)的右侧上方设置有用户供水管(8),所述均压罐(5)的右侧上方靠近用户供水管(8)的外表面左侧上设置有用户循环泵(7),所诉均压罐(5)的右侧下方设置有用户回水管(9),所述压力阀(17)安装在用户循环泵(7)的下方中间位置处,所述压力阀(17)的右侧上方设置有销栓(14),所述销栓(14)的上方设置有法兰(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忠平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三剑综合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