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步兵专利>正文

一体式无侧孔甩干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4632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体式无侧孔甩干桶,是洗衣机甩干桶的新设计,属洗衣机技术领域。该设计把常规的平衡圈取消了,而桶体设计成无侧孔带“锥度”的结构。工作时让水从桶口甩出去。该设计方案使制品制造所需设备减少了,又简化了制品制造工艺,而制品质量更有保障和讨高,成品率明显上升,生产效率提高,成本必然降低。(*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脱水机器(或机构)用的甩干桶,属于洗衣机
洗衣机被广泛应用,现有的双桶洗衣机(见图一),主要由洗涤部分、控制台部分、脱水部分以及底座(12)组成。而脱水部分,在结构上都是动力源(15)、传动机构(16)、甩干桶(8)、盛水桶(7)、软盖(9)及一些附属机构。而这类机器(或机构)的核心结构是一只甩干桶(8),以塑料甩干桶(8)为例(图),由上环(8-1-4)、下环(8-1-3)焊接好后,向两环形成的腔内注入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8-1-2),再用塞子(8-1-1)封好注入口而成为平衡圈(8-1),再把平衡圈焊接在桶体(8-2)上,而成为一个甩干桶。因桶体(8-2)四周设计有规则分布的侧孔,则桶体(8-2)的模具要求几个方向外侧抽芯,在注塑成型时,也容易引起桶壁的厚薄不均,使桶体(8-2)的平衡性能差(主要指动、静平衡方面),从而影响整机的性能,产生振动、噪音。可以看出这种甩干桶(8)的制造周期长,工艺复杂且要求高,使制品质量难于保证,这必然会影响整机性能的稳定性,同时使甩干桶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另外,平衡圈焊接处溢料不规则,从而影响了制品(特别是整机)的外观。平衡圈(8-1)设计的出发点是在甩干桶(8)转动时,利用其内腔的液体(8-1-2)与之的相对运动,使液体(8-1-2)不均匀分布,来减小甩干桶(8)水平方向上的合力大小,最终减小甩干桶(8)的振动幅度;另外,就是增加甩干桶(8)刚度。但统观国内的双桶洗衣机的平衡圈(8-1)均未注液体,显然平衡圈(8-1)的内腔是虚设了!为什么平衡圈(8-1)不注液体也可以呢?原因是动力源(17)——电机下面由弹性系统支撑着,这个弹性系统有减震作用,而且甩干桶(8)的直径也不大。那么平衡圈(8-1)为什么不改呢?原因大致有二一、引进时就是这样的结构,没有想到要改,或不敢改;二、平衡圈(8-1)可以挡住桶内的软盖(9),改了平衡圈(8-1),软盖(9)就每东西挡了。还想指出的是桶体(8-2)壁上设计有侧孔,目的是在甩干桶(8)工作时,让桶内衣物上的水从这些小孔“飞出”,想法很自然朴素,但因这些孔的存在,引来了很多麻烦(上文已述),建议换一下思维方法。本技术就是针对甩干桶(8)存在以上的缺点,改变结构,重新设计,从而简化制造工艺,大大缩短了制造过程和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外观和动、静平衡问题),达到提高了洗衣机的内在质量的目的。图一是双桶洗衣机局部示意图。图二是甩干桶部件的局部示意图。图三是新设计的软盖、新设计的桶之间的关系简图。图四是新设计的甩干桶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五是新设计的软盖结构示意图。图六是甩干桶工作时水滴在桶壁上的受力分析图。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用甩干桶桶体的实心外翻边替代平衡圈,甩干桶的桶体内侧设计成有一定的锥度、侧壁无孔的结构,见图三。新设计的软盖(901)盖在新设计的甩干桶(801)的口上。这样,脱水部分工作时,水从软盖(901)和甩干桶(801)之间甩出去。其它部分的结构基本不改动。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论证。第一个问题,在新设计的甩干桶(801)工作时,水能否“爬上”甩干桶(801)桶口而被甩出去。显然,问题的实质在于水能否爬到桶口。见图六的受力分析。忽略了水和桶的摩擦力、液体界面上的力(水和塑料是不浸润的)。可以认为水受桶壁的支持力N和重力mg(m是水滴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α为桶内壁与回转轴的夹角(锐角)。分解N得N′和N″两个分力,这样可以列出下面两个方程式N″=N·cosα=mω2r(1)N′=N·sinα (2)注①ω为桶转的角速度。②r是水滴的回转半径。由(1)式可知N=mω2r/cosα (3)把(3)式代入(2)式可知N′=mω2r·tgα(4)如果N′>mg,则水可以往上“爬”,代入(4)式得ω2r·tgα>g (5)国内洗衣机脱水电机(单相电机)的转速基本都在1300转/分左右,取重力加速度为10牛/米2,把这些数据统一单位后代入(5)式得r·tgα>0.54×10-3(米) (6)由(6)式可知r·tgα>0.54×10-3米,则水可以往上“爬”。如果取r=100mm,则α≈0.309°。建议为了使甩干桶(801)模具制造方便,桶内侧壁尽量设计成倒圆台形,见图四。第二个问题,重新设计的甩干桶(801)的桶口翻边能否取代平衡圈(8-1)。前文已述,平衡圈内腔基本不用;而脱水电机由弹性系统支撑,只要甩干桶(801)工作时的转动周期小于弹簧振动周期时,该支撑系统便充分发挥作用,减小甩干桶(801)的振动;甩干桶(801)的最大半径也比较小;参照洗衣机的历史,原来用过的搪瓷脱水桶也无平衡圈。显然,采用翻边增加桶的刚度,替代平衡圈是完全可以的。从图一可以看出,甩干桶(8)的变化,软盖(9)的结构也要跟着变。重新设计的软盖见图五,由受力分析可知,甩干桶(801)工作时,衣物同时也受到该桶壁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当衣物一离开桶壁则支持力消失,这个说明衣物对软盖的作用力不会因甩干桶(801)的转动而增加太大。也就是说用甩干桶(801)脱水时,衣物不要放得特别满,甩干桶(801)工作时,软盖(901)并不受多大的力(特别是中心部位)。又由于软盖(9)的重新设计,对框盖(3)、淋水板(5)的尺寸也要作相应调整,保证设计的软盖(901)能盖到甩干桶(801)的口上,如图三所示。还要指出一点。经笔者仔细推算发现甩干桶(801)的内壁与回转轴的夹角增大,则衣物的滑动趋势增强,同时对桶的容积增大也不利,可见桶壁与回转轴的夹角不能太大。建议取2~4°。对上述技术方案作三个说明①新设计的甩干桶(见图四),有竖直方向的加强筋,以增加刚度,取消原桶体(8-2)上圆周方向上的加强筋。可以适当增加甩干桶(801)桶壁厚度来弥补或换用其它材料。这样的改动,大大提高了制品的工艺性。②本技术并未对原桶体(8-2)的底部结构作任何变动。③采用同样转速的电机,同样回转半径的条件下,使用新设计的甩干桶(801),对机器(机构)的脱水率未产生明显的变化。本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取消了平衡圈(8-1),至少减少了两付模具。②甩干桶(图四)的结构简单了,制造过程缩短了,工艺要求简单了,模具无须抽芯,使模具的制造难度也降低了,制品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成品率也上去了,用料量也未有明显增加。③工艺简化了,不再需要焊接、定量注液、封口等工艺流程。④使用设备少了,不再使用焊接、注液、封口等设备及这些工序所需的工装夹具了。⑤甩干桶(801)的平衡问题比以前更有保障,外观问题比以前明显改观且有保障。⑥提高了产品(特别是整机)的质量。⑦综合以上几点,经济效益就很明显了。权利要求1.现有的甩干机或脱水机、双桶洗衣机的脱水部分,核心结构是一只甩干桶,它由平衡圈、桶体组成,而这个桶体侧壁上有很多孔,软盖放在甩干桶内,靠平衡圈挡住。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在于用桶体的桶口外翻边,代替平衡圈,把桶壁设计成带“锥度”而又无孔的结构。软盖盖在脱水桶上,软盖能钩住甩干桶。脱水时,让水从甩干桶与软盖之间“飞”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技术特征在于甩干桶采用了桶口的实心外翻边替代平衡圈,翻边与桶体之间用圆弧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技术特征在于甩干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现有的甩干机或脱水机、双桶洗衣机的脱水部分,核心结构是一只甩干桶,它由平衡圈、桶体组成,而这个桶体侧壁上有很多孔,软盖放在甩干桶内,靠平衡圈挡住。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于:用桶体的桶口外翻边,代替平衡圈,把桶壁设计成带“锥度”而又无孔的结构。软盖盖在脱水桶上,软盖能钩住甩干桶。脱水时,让水从甩干桶与软盖之间“飞”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技术特征在于:甩干桶采用了桶口的实心外翻边替代平衡圈,翻边与桶体之间用圆弧过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步兵
申请(专利权)人:朱步兵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