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及塑封定子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73365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2 0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及塑封定子。现有技术中,由于在齿末端与模具之间仅存在很小的间隙,因此阻止了树脂的流入,由于间隙小,可能造成树脂无法完全覆盖定子单元的齿末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包括:固定模具,其具有容纳定子单元的空腔;以及下模,其具有一个沿所述空腔的轴向延伸设置的芯棒,所述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芯棒的外周面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具有多个突出部,所述多个突出部相对所述芯棒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沿轴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多个突出部具有与所述定子单元的齿部末端抵接的抵接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不易出现毛刺和未覆盖树脂的缺陷,降低不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及塑封定子
本技术涉及一种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及塑封定子。
技术介绍
塑封定子具有定子单元以及外壳,其中定子单元具有定子铁芯、绝缘部件以及卷线。塑封定子的外壳成型时,将定子单元配置于塑封模具,并通过将树脂注入模具内而固化来形成塑封定子的外壳,塑封定子成型有供转子插入的凹部。成型时,通过使模具抵接于定子单元的齿的末端的整周,使塑封定子的中央形成为凹部。由于在齿末端与模具之间仅存在很小的间隙,因此阻止了树脂的流入,由于间隙小,可能造成树脂无法完全覆盖定子的齿末端。而且在塑封定子的内周侧可能有很少的树脂渗出,并且树脂固化而成为毛刺,若形成毛刺,则与转子发生干涉,从而使转子旋转的负荷变大,因而需要去除毛边的工作,增加了加工成本,且生产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及塑封定子。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包括:固定模具,其具有容纳所述定子单元的空腔;以及下模,其具有一个沿所述空腔的轴向延伸设置的芯棒,所述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芯棒的外周面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具有多个突出部,所述多个突出部相对所述芯棒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沿轴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多个突出部具有与所述定子单元的齿部末端抵接的抵接面。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塑封定子凹部的树脂成型问题,增加树脂在塑封定子内轴侧的流入问题,而在芯棒的外周面设置多个突出部,突出部具有抵接面,突出部的抵接面与齿部抵接后,芯棒外周面与定子单元齿部的间隙增大,利于树脂流入,可使树脂更好,更完全的覆盖到定子单元的齿末端,从而形成凹部,改进后凹部的树脂壁厚变厚了,不易出现毛刺和未覆盖树脂的缺陷,降低不良率。本技术所述抵接面设置在抵接于所述定子单元的所述齿部的中央的位置。本技术所述多个突出部可分离式的安装在所述芯棒上。本技术中的突出部的具体的分离方式,可采用插接、粘结或螺纹连接等方式,由于突出部可分离式安装在芯棒上,因而可根据塑封定子的凹部的壁厚来选用不同的突出部,不同的突出部指的是突出部到芯棒外周面的距离不等,从而使得壁厚不等。本技术所述多个突出部在周向上在所述芯棒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突出部与定子单元的齿部末端的抵接的位置不覆盖树脂,由于多个突出部在周向上在芯棒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使得定子单元的齿部末端不覆盖树脂的区域也是均匀排布,因而外形更加美观本技术所述多个突出部与所述芯棒由连为一体的部件构成。本技术中的突出部与芯棒还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即,突出部直接成形在芯棒上,这样一来,结构更加简单,加工上更加方便。本技术所述抵接面在所述芯棒的径向方向上至所述芯棒外周面的距离为0.05mm至0.15mm。一种塑封定子,具有定子单元和外壳,所述定子单元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齿部以及铁芯背部;绝缘部件,其为树脂制的,所述绝缘部件覆盖所述齿部以及所述铁芯背部;以及卷线,其隔着所述绝缘部件卷绕于所述齿部,所述塑封定子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采用上述的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一体成型并覆盖所述定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齿部末端具有多个未被所述外壳覆盖的区域。通过未被所述外壳覆盖的区域与突出部的抵接,使得凹部的树脂壁厚变厚了,不易出现毛刺和未覆盖树脂的缺陷,降低不良率。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突出部的抵接面与齿部抵接后,芯棒外周面与定子单元的齿部的间隙增大,可使树脂更好,更完全的覆盖到定子单元的齿末端,从而形成凹部,改进后凹部的树脂壁厚变厚了,不易出现毛刺和未覆盖树脂的缺陷,降低不良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实施例1中的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中的固定模具和下模的配合示意图。图3是图2的使用状态图。图4是实施例1中芯棒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2中的塑封定子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2中的塑封定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示出的塑封定子的定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包括:固定模具1和下模2。本实施例中还具有注入模具,其用于对空腔11注入树脂,其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模具1,其具有容纳定子单元20的空腔11,本实施例中的下模2,其具有一个沿空腔11的轴向延伸设置的芯棒21,定子单元20置于空腔11内,而芯棒21插入到空腔11中,并位于定子单元的中央,注入树脂时,树脂流入到定子单元20与芯棒21之间的间隙而形成塑封定子10的凹部101。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芯棒21与齿部间隙小的问题,在芯棒21与塑封定子芯棒21的外周面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具有多个突出部211,多个突出部211相对芯棒2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沿轴向延伸设置,且多个突出部211具有与定子单元20的齿部末端抵接的抵接面212。本处所指的轴向和径向方向,指的是芯棒21的轴向和径向方向,芯棒21的主体为圆柱状。本实施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塑封定子凹部的树脂成型问题,增加树脂在塑封定子内轴侧的流入问题,而在芯棒21的外周面设置多个突出部211,突出部211具有抵接面212,突出部211与定子单元20的齿部末端抵接后,芯棒21外周面与定子单元20齿部的间隙增大,该增大的间隙部分,实际为突出部211的抵接面212相对芯棒21外周面的距离,这样一来,利于树脂流入间隙中,可使树脂更好,更完全的覆盖到定子单元20的齿末端,从而形成凹部,改进后凹部的树脂壁厚变厚了,不易出现毛刺和未覆盖树脂的缺陷,降低不良率。本实施例中的抵接面212设置在抵接于定子单元20的齿部31的中央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的多个突出部211可分离式的安装在所述芯棒21上。本实施例中的突出部211的具体的分离方式,可采用插接、粘结或螺纹连接等方式,由于突出部211可分离式安装在芯棒21上,因而可根据塑封定子10的凹部101的壁厚来选用不同的突出部211,不同的突出部211指的是突出部211到芯棒21外周面的距离不等,从而使得壁厚不等。本实施例中的多个突出部211在周向上在芯棒21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突出部211与定子单元20的齿部末端的抵接的位置不覆盖树脂,由于多个突出部211在周向上在芯棒21的外周面上均匀排布,使得定子单元20的齿部末端不覆盖树脂的区域也是均匀排布,因而外形更加美观。本实施例中的多个突出部211与所述芯棒21由连为一体的部件构成。本技术中的突出部211与芯棒21还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即,突出部211直接成形在芯棒21上,这样一来,结构更加简单,加工上更加方便。本实施例中的抵接面212在芯棒21的径向方向上至芯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包括:固定模具,其具有容纳定子单元的空腔;以及下模,其具有一个沿所述空腔的轴向延伸设置的芯棒,所述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芯棒的外周面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具有多个突出部,所述多个突出部相对所述芯棒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沿轴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多个突出部具有与所述定子单元的齿部末端抵接的抵接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06 CN 20171000934191.一种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包括:固定模具,其具有容纳定子单元的空腔;以及下模,其具有一个沿所述空腔的轴向延伸设置的芯棒,所述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芯棒的外周面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具有多个突出部,所述多个突出部相对所述芯棒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沿轴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多个突出部具有与所述定子单元的齿部末端抵接的抵接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面设置在抵接于所述定子单元的所述齿部的中央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封定子的外壳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突出部可分离式的安装在所述芯棒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封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国忠张建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芝浦浙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