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Buck/Boost topology and its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device, relating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power conversion. The topology includes a first switching tube, a second switching tube, a first diode, a second diode, an inductor and a first capacitor; the positive pole of the first diode is connected with the source of the second switching tube. The target node, the anode of the first diode and the drain of the second diode are connected to the two ends of the inductor respectively; the anode of the first diode and the source of the first switch; the drain of the second switch and the positive connection of the second diode; and the first capacitor and the load mode are connected in parallel between the target node and the anode of the second diode. The drain pole and the target node of the first switch tube are correspondingly connected wi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les of the DC input module, and a second capacitor is provided betwee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les of the DC input module, wherein the first diode and the second diode can also be replaced by the switch tube. The invention alleviates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poor Boost circuit characteristic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Buck/Boost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源变换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Buck/Boost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交流转直流电路(即,AC-DC电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交流转直流电路中存在一种升压型电路为Boost电路。Boost电路中,输出电压高于交流电的峰值电压的情况下,电路开始为负载供电。鉴于此,Boost电路的输出电压需要大于一个定值,输出电压受限;为了达到对输出电压的要求,Boost电路需要先经过较长的启动时间,且为了避免负载对启动电流的消耗而影响启动,要断开负载;此外,较大的输出电压会使电路在输出短路的情况下受到损坏。因而,上述Boost电路的灵活性较低、使用不便利、安全性差,用于有源功率因素的校正时,存在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针对Boost电路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Buck/Boost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以缓解Boost电路特性较差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Buc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Buck/Boost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输入模块、Buck/Boost模块和负载模块,其中,所述Buck/Boost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或第三开关管、第二二极管或第四开关管、电感和第一电容,所述直流输入模块包括第二电容,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或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连接而作为目标节点,所述第一二极管或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分别连接在所述电感的两端;所述第一二极管或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或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目标节点和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uck/Boost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输入模块、Buck/Boost模块和负载模块,其中,所述Buck/Boost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或第三开关管、第二二极管或第四开关管、电感和第一电容,所述直流输入模块包括第二电容,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或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连接而作为目标节点,所述第一二极管或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分别连接在所述电感的两端;所述第一二极管或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或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目标节点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或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目标节点和所述直流输入模块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和所述直流输入模块的正极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电容设于所述直流输入模块的正极和所述直流输入模块的负极之间;所述目标节点和所述负载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或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负载模块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Buck/Boost模块校正后的直流电输出到所述负载模块,其中,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电容的两个不同端,所述负载模块的第一端和所述负载模块的第二端为所述负载模块两个不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或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电压大于所述第一二极管或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电压时所述第一二极管或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二极管或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电压大于所述第二二极管或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电压时所述第二二极管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导通。2.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用于对权利要求1所述拓扑结构中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进行控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输入电压、输入电流与输出电压,其中,所述输入电压为直流输入模块输入到Buck/Boost模块的电压,所述输入电流为所述直流输入模块输入到所述Buck/Boost模块的电流,所述输出电压为所述Buck/Boost模块输出到负载模块的电压,其中,所述直流输入模块、所述Buck/Boost模块和所述负载模块所属于所述拓扑结构;将所述输入电压、所述输入电流与所述输出电压作为PI控制算法的输入变量,以通过所述PI控制算法的输出变量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通断达到稳定电压或电流的目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PI控制算法的输出变量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通断达到谐波补偿,包括:通过所述PI控制算法的输出变量控制目标占空比的生成,并由所述目标占空比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通断,其中,所述目标占空比为一个处于目标范围内的数值,所述目标范围的下限值为0,且所述目标范围的上限值为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目标占空比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通断,包括:将所述目标占空比确定为第一占空比,并将所述目标占空比与1的差值确定为第二占空比;根据所述第一占空比生成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以由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通断;根据所述第二占空比生成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以由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通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勇,杜新培,谢光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微科能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