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70976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1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装置、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该触控装置具有平面状态和弯曲状态,包括:触控基板,包括第一基板部分和第二基板部分,处于弯曲状态时,两基板部分相互摩擦分别产生正、负电荷;设置于触控基板一侧的触控电极,包括两种触控电极,在触控装置处于平面状态时,触控电极均用于检测触控信号,在触控装置处于弯曲状态时,两种触控电极分别用于传输两基板部分产生的电荷;第一信号线,与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第二信号线,与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电荷处理电路,与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分别电连接。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触控显示面板处于弯曲状态时为显示装置的电池充电。

Touch control device, touch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touch-control device, a touch-control display panel, a display device and a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he touch-control device has a plane state and a bending state, including: a touch-control substrate, including a first substrate part and a second substrate part, when in a bending state, the two substrate parts friction each other to produce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ges; A touch electrode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touch substrate comprises two kinds of touch electrodes. When the touch device is in a plane state, the touch electrodes are used to detect the touch signal. When the touch device is in a bending state, the two kinds of touch electrodes are used to transmit the electric charge generated by the two parts of the base plate respectively; the first signal line and the first touch electronics. The second signal line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touch electrode, and the charge processing circuit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signal line and the second signal line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invention, the battery of the display device can be charged when the touch display panel is in a bending st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装置、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显示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触控装置、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全面进入智能化时代,包括智能移动通信终端、智能可穿戴以及其他各种手持智能设备,已经成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为方便人机交互,各智能设备大都设置有显示面板,又称智能显示装置,以提供更直观、更友好的使用功能。现有技术中,一部分显示装置的储电电池通常重量较重,体积也较大,不便于显示装置的轻便化,另一部分显示装置的储电电池虽然轻薄,但需要频繁充电,不方便用户使用。因此,提供一种触控装置、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使得显示装置更加轻薄、充电更加方便,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储电电池不够轻薄和充电不便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触控装置。该触控装置具有平面状态和弯曲状态,其中,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弯曲状态时的弯折轴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触控装置包括:触控基板,所述触控基板包括第一基板部分和第二基板部分,其中,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平面状态时,所述第一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基板部分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一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基板部分相互摩擦分别产生正、负电荷,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触控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其中,在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平面状态时,所述触控电极用于检测触控信号,在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用于传输所述第一基板部分产生的正电荷,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用于传输所述第二基板部分产生的负电荷;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电荷处理电路,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分别电连接。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任意一种触控装置,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具有平面状态和弯曲状态,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发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封装层,设置于所述发光材料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装置设置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发光功能层的一侧,且所述封装层与所述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触控基板的同一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任意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轴结构,用于保持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处于所述弯曲状态;弹性支撑结构,其中,所述轴结构与所述弹性支撑共同作用,能够使所述显示装置在受到震动外力时,所述第一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基板部分摩擦产生电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显示装置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装置,该控制方法包括:检测所述显示装置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状态;当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处于弯曲状态时,通过所述第一基板部分产生的正电荷和所述第二基板部分产生的负电荷对所述显示装置的电池充电;当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处于平面状态时,通过所述触控电极检测触控操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触控装置、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触控装置在平面状态能够正常检测触控信号,在弯曲状态能够通过触控基板不同部分的摩擦产生正、负电荷,再由触控电极和信号线将产生的电荷传输至电荷处理电路,由电荷处理电路处理后被储电装置存储利用,因此,对于包括该触控装置的显示装置,触控装置产生的电能能够自动、随时对显示装置内的体积较小的储电电池进行充电,通过一种全新的充电思路,不仅能够代替现有技术中以增大储电电池体积来增加电池存储能力的思路,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储电电池体积过大的技术问题,而且由于该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使得显示装置不通过外部电源即可自身完成充电,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储电电池充电不便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触控装置处于平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触控装置处于弯曲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另一种触控装置处于平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处于平面状态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处于平面状态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处于平面状态的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处于平面状态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处于平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显示装置处于弯曲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电路原理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本申请针对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储电电池不够轻薄和充电不便的问题,进行了如下的研究:显示面板显示图像时均具有一定的功耗,需要通过储电电池来提供电。但是,现有技术中,如果想要减少显示装置的充电频率,只能采用存储能力较强的储电电池,而基于电池技术本身的制约,势必需要体积较大、重量较重的储电电池,同时使得显示装置整体变得过大、过厚和过重,不方便携带和使用,特别是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而言,可穿戴设备体积或重量太大时,都会严重影响到使用舒适度;而如果采用体积小、重量轻的储电电池,又会对储电电池的储电能力造成限制,此时,通常需要频繁地外接电源对储电电池充电,造成使用不便,特别是在目前显示面板的显示色彩更鲜艳,显示内容更丰富,对储电电池的储电能力要求更高的趋势下,减小储电电池的体积会使充电过程更加频繁,因而,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储电电池的体积和储电能力之间,形成显示装置轻薄发展的瓶颈。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出一种全新的充电方式,不需要外接电源即可增加储电电池的电能,具体地,关于本申请提出的触控装置、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的各个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触控装置处于平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具有平面状态和弯曲状态,其中,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弯曲状态时的弯折轴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触控装置包括:触控基板,所述触控基板包括第一基板部分和第二基板部分,其中,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平面状态时,所述第一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基板部分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一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基板部分相互摩擦分别产生正、负电荷,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触控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其中,在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平面状态时,所述触控电极用于检测触控信号,在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用于传输所述第一基板部分产生的正电荷,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用于传输所述第二基板部分产生的负电荷;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电荷处理电路,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分别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具有平面状态和弯曲状态,其中,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弯曲状态时的弯折轴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触控装置包括:触控基板,所述触控基板包括第一基板部分和第二基板部分,其中,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平面状态时,所述第一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基板部分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一基板部分和所述第二基板部分相互摩擦分别产生正、负电荷,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触控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其中,在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平面状态时,所述触控电极用于检测触控信号,在所述触控装置处于所述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用于传输所述第一基板部分产生的正电荷,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用于传输所述第二基板部分产生的负电荷;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电荷处理电路,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分别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触控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用于实现互电容式触控检测;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均为所述第一电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为自电容式触控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部分的材料为聚二甲基硅氧烷,所述第二基板部分的材料为聚酰亚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部分与所述第二基板部分在第三方向上的透过率相同,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分别垂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包括触控柔性电路板,所述电荷处理电路设置于所述触控柔性电路板上。8.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具有平面状态和弯曲状态,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发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封装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功能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装置设置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发光功能层的一侧,且所述封装层与所述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触控基板的同一侧。9.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泉鹏朱在稳何永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