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组合式缓冲气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0309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1 2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组合式缓冲气垫,包括硬质承载底座、承载气囊、弹跳网、弹性垫块、弹性伸缩杆及弹性连接带,承载气囊安装在硬质承载底座上端面并共同构成轴向截面呈鼓形的密闭腔体结构,弹性垫块嵌于弹性垫块位于承载气囊内,弹性伸缩杆与硬质承载底座上端面铰接,弹跳网位于承载气囊正上方,并通过定位扣与弹性伸缩杆上端面连接,弹性连接带两端分别通过定位扣与弹性伸缩杆上端面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一方面可有效良好的结构灵活性和转运灵活性,另一方面具有多重吸能结构,吸能防护及缓慢释放能力良好,在满足对人体等重物进行承载作业的同时,另可有效的对冲击力起到良好的吸收能力,从而减轻冲击对人体等造成的伤害。

An efficient combined cushioning air cushio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efficient combined cushion air cushion, which comprises a hard bearing base, a bearing air bag, a bouncing net, an elastic cushion block, an elastic telescopic rod and an elastic connecting belt. The bearing air bag is mounted on the upper end face of the hard bearing base and together forms a closed cavity structure with a drum-shaped axial section, and the elastic cushion block is embedded in the position of the elastic cushion block. The elastic expansion rod is hinged with the upper end face of the hard bearing base in the load-bearing air bag, and the bouncing net is located directly above the load-bearing air bag. The elastic connection belt is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end face of the elastic expansion rod through a positioning buckle,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elastic connection belt are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end face of the elastic expansion rod respectively through a positioning buckle. On the one hand, the invention can effectively have good structural flexibility and transporting flexi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multiple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s, good energy-absorbing protection and slow-releasing ability, and can effectively absorb the impact force while satisfying the load-bearing operation of the human body and other heavy objects, thereby reducing the impact on the human body and so on. Injuri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组合式缓冲气垫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缓冲垫,确切地说是一种高效组合式缓冲气垫。
技术介绍
目前在进行跳高等体育运动及娱乐活动中,为了提高安全性往往需要在相应的设备周围铺设弹性缓冲垫设备对人体从高空落下时的冲击力进行有效的吸收,降低冲击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当前所致用的这列缓冲垫往往多位传统的基于海绵、高压空气及弹性网等设备为基础的缓冲垫,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在使用中均不同程度存在设备转运、定位及储存作业难度大,使用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当前的缓冲垫在进行动能吸收时,往往吸能结构单一,因此导致对动能吸收能力和缓慢释放能力相对较差,从而一方面造成不能有效对人体高空落下的动能有效吸收,对人体造成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大,另一方也易存在缓冲垫的承载能力不足,人体在缓冲垫表面行走等活动时稳定性差,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缓冲垫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组合式缓冲气垫,该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良好的结构灵活性和转运灵活性,可有效的满足在不同位置间进行转运作业和存储定位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具有多重吸能结构,吸能防护及缓慢释放能力良好,在满足对人体等重物进行承载作业的同时,另可有效的对冲击力起到良好的吸收能力,从而减轻冲击对人体等造成的伤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效组合式缓冲气垫,包括硬质承载底座、承载气囊、弹跳网、弹性垫块、弹性伸缩杆及弹性连接带,承载气囊安装在硬质承载底座上端面并与承载底座同轴分布,且硬质承载底座和承载气囊共同构成轴向截面呈鼓形的密闭腔体结构,弹性垫块嵌于弹性垫块位于承载气囊内,安装在硬质承载底座上端面并与硬质承载底座同轴分布,弹性垫块上端面与承载气囊下端面最大距离不大于硬质承载底座与承载气囊上端面最大距离的1/2,弹性垫块上表面面积为承载气囊上端面面积的0.8—1.3倍,弹性伸缩杆至少三个,通过棘轮机构与硬质承载底座上端面铰接,环绕硬质承载底座轴线均布并与硬质承载底座轴线呈15°—60°夹角,且各弹性伸缩杆长度相同,轴线与硬质承载底座轴座相交,弹跳网位于承载气囊正上方,并与承载气囊同轴分布,且弹跳网通过定位扣与弹性伸缩杆上端面连接,弹性连接带两端分别通过定位扣与弹性伸缩杆上端面连接,弹性连接带至少两条,并与弹跳网下端面相抵。进一步的,所述的硬质承载底座下端面均布至少四个行走轮。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气囊所述的弹性气囊外表面设若干拉环。进一步的,所述的弹性垫块包括定位底座、承压弹簧及弹性垫子,所述的定位底座安装在硬质承载底座上,所述的弹性垫子通过至少4个承压弹簧与定位底座连接,且所述的弹性垫子与定位底座间同轴分布,所述的承压弹簧环绕定位底座轴线均布。进一步的,所述的承压弹簧与定位底座和弹性垫子表面呈30°—90°夹角。进一步的,所述的弹跳网下端面与承载气囊上端面间间距为0—30厘米。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良好的结构灵活性和转运灵活性,可有效的满足在不同位置间进行转运作业和存储定位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具有多重吸能结构,吸能防护及缓慢释放能力良好,在满足对人体等重物进行承载作业的同时,另可有效的对冲击力起到良好的吸收能力,从而减轻冲击对人体等造成的伤害。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述的一种高效组合式缓冲气垫,包括硬质承载底座1、承载气囊2、弹跳网3、弹性垫块4、弹性伸缩杆5及弹性连接带6,承载气囊2安装在硬质承载底座1上端面并与承载底座1同轴分布,且硬质承载底座1和承载气囊2共同构成轴向截面呈鼓形的密闭腔体结构,弹性垫块4嵌于弹性垫块4位于承载气囊2内,安装在硬质承载底座1上端面并与硬质承载底座1同轴分布,弹性垫块4上端面与承载气囊2下端面最大距离不大于硬质承载底座1与承载气囊2上端面最大距离的1/2,弹性垫块4上表面面积为承载气囊2上端面面积的0.8—1.3倍,弹性伸缩杆5至少三个,通过棘轮机构7与硬质承载底座1上端面铰接,环绕硬质承载底座1轴线均布并与硬质承载底座1轴线呈15°—60°夹角,且各弹性伸缩杆5长度相同,轴线与硬质承载底座1轴座相交,弹跳网3位于承载气囊2正上方,并与承载气囊2同轴分布,且弹跳网3通过定位扣8与弹性伸缩杆4上端面连接,弹性连接带6两端分别通过定位扣8与弹性伸缩杆5上端面连接,弹性连接带6至少两条,并与弹跳网3下端面相抵。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硬质承载底座1下端面均布至少四个行走轮9。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气囊2所述的弹性气囊2外表面设若干拉环10。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弹性垫块4包括定位底座41、承压弹簧42及弹性垫子43,所述的定位底座41安装在硬质承载底座1上,所述的弹性垫子43通过至少4个承压弹簧42与定位底座41连接,且所述的弹性垫子43与定位底座41间同轴分布,所述的承压弹簧42环绕定位底座41轴线均布。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压弹簧42与定位底座41和弹性垫子43表面呈30°—90°夹角。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弹跳网3下端面与承载气囊2上端面间间距为0—30厘米。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对硬质承载底座、承载气囊、弹跳网、弹性垫块、弹性伸缩杆及弹性连接带进行组装备用。在不是用时,承载气囊内空气放空,本专利技术处于压缩状态,同时直接将弹性伸缩杆和弹跳网及弹性连接带连接断开,便于存放和转运,当需要使用时,首先运送到指定的工作位置,然后对承载气囊充气,利用高压空气将弹跳网承载到工作位置,然后调整各弹性伸缩杆位置,并通过弹性伸缩杆对弹跳网和弹性连接带进行定位,当受到冲击时,由首先由弹跳网、弹性连接带和弹性伸缩杆对冲击动能进行承载吸收,并在动能过大时在由承载气囊内的高压空气今次那个二次吸能,并当承载气囊依然不能有效完全对动能吸收时,则通过弹性垫块的承压弹簧及弹性垫子再次进行冲击动能吸收缓解,然后缓慢释放,达到对人体保护的目的,并同时也可有效的提高了缓冲垫的承载能力。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良好的结构灵活性和转运灵活性,可有效的满足在不同位置间进行转运作业和存储定位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具有多重吸能结构,吸能防护及缓慢释放能力良好,在满足对人体等重物进行承载作业的同时,另可有效的对冲击力起到良好的吸收能力,从而减轻冲击对人体等造成的伤害。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组合式缓冲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效组合式缓冲气垫包括硬质承载底座、承载气囊、弹跳网、弹性垫块、弹性伸缩杆及弹性连接带,所述的承载气囊安装在硬质承载底座上端面并与承载底座同轴分布,且所述的硬质承载底座和承载气囊共同构成轴向截面呈鼓形的密闭腔体结构,所述的弹性垫块嵌于弹性垫块位于承载气囊内,安装在硬质承载底座上端面并与硬质承载底座同轴分布,所述的弹性垫块上端面与承载气囊下端面最大距离不大于硬质承载底座与承载气囊上端面最大距离的1/2,所述的弹性垫块上表面面积为承载气囊上端面面积的0.8—1.3倍,所述的弹性伸缩杆至少三个,通过棘轮机构与硬质承载底座上端面铰接,环绕硬质承载底座轴线均布并与硬质承载底座轴线呈15°—60°夹角,且各弹性伸缩杆长度相同,轴线与硬质承载底座轴座相交,所述的弹跳网位于承载气囊正上方,并与承载气囊同轴分布,且所述的弹跳网通过定位扣与弹性伸缩杆上端面连接,所述的弹性连接带两端分别通过定位扣与弹性伸缩杆上端面连接,所述的弹性连接带至少两条,并与弹跳网下端面相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组合式缓冲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效组合式缓冲气垫包括硬质承载底座、承载气囊、弹跳网、弹性垫块、弹性伸缩杆及弹性连接带,所述的承载气囊安装在硬质承载底座上端面并与承载底座同轴分布,且所述的硬质承载底座和承载气囊共同构成轴向截面呈鼓形的密闭腔体结构,所述的弹性垫块嵌于弹性垫块位于承载气囊内,安装在硬质承载底座上端面并与硬质承载底座同轴分布,所述的弹性垫块上端面与承载气囊下端面最大距离不大于硬质承载底座与承载气囊上端面最大距离的1/2,所述的弹性垫块上表面面积为承载气囊上端面面积的0.8—1.3倍,所述的弹性伸缩杆至少三个,通过棘轮机构与硬质承载底座上端面铰接,环绕硬质承载底座轴线均布并与硬质承载底座轴线呈15°—60°夹角,且各弹性伸缩杆长度相同,轴线与硬质承载底座轴座相交,所述的弹跳网位于承载气囊正上方,并与承载气囊同轴分布,且所述的弹跳网通过定位扣与弹性伸缩杆上端面连接,所述的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庆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市宝艺游乐科技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