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电梯泡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69402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8 1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电梯泡水系统,防止电梯泡水系统包括电梯基坑、集水井、集水管道、水泵、第一液位检测装置、第二液位检测装置、主控制机构,集水井的井底标高低于电梯基坑的坑底标高,电梯基坑通过集水管道与集水井相联通,集水管道具有进水口、出水口,进水口的标高高于出水口的标高,进水口位于电梯基坑的底部;水泵、第一液位检测装置分别设在集水井内,第二液位检测装置设在电梯基坑内,水泵、第一液位检测装置、第二液位检测装置分别与主控制机构电性连接。该防止电梯泡水系统针对电梯基坑积水实时监控,确保积水水位上涨时及时将电梯基坑里的积水排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止电梯泡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电梯泡水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均设有电梯,当地下水位高于电梯基坑时,在电梯基坑的外围设有集水井,用于降低电梯基坑的水位,然而由于地质情况及地下水渗透系数的原因,采取在电梯基坑外围设置集水井降水的方法,很难保证及时将电梯基坑里的积水排除,造成电梯泡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电梯泡水系统,该防止电梯泡水系统针对电梯基坑积水实时监控,确保积水水位上涨时及时将电梯基坑里的积水排除。其技术方案如下:防止电梯泡水系统,包括电梯基坑、集水井、集水管道、水泵、第一液位检测装置、第二液位检测装置、主控制机构,所述集水井的井底标高低于所述电梯基坑的坑底标高,所述电梯基坑通过所述集水管道与所述集水井相联通,所述集水管道具有进水口、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标高高于出水口的标高,所述进水口位于电梯基坑的底部;所述水泵、第一液位检测装置分别设在所述集水井内,所述第二液位检测装置设在所述电梯基坑内,所述水泵、第一液位检测装置、第二液位检测装置分别与所述主控制机构电性连接。所述集水管道包括第一管道、止回阀、第二管道,所述止回阀具有进水阀口、出水阀口,所述进水阀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电梯基坑的底部相联通,所述出水阀口通过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集水进相联通。还包括有水泵控制装置,所述水泵控制装置包括水泵电源控制器、水泵控制模块,所述水泵电源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水泵、水泵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水泵控制模块与所述主控制机构电性连接。还包括有电梯机房、电梯控制模块,所述电梯机房与所述电梯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电梯控制模块与所述主控制机构电性连接。所述集水井的井底标高与所述电梯基坑的坑底标高相差为500mm至1200mm,所述第一液位检测装置到集水井的井底距离为100mm至250mm,所述第二液位检测装置到所述电梯基坑的坑底距离为100mm至250mm。所述第一液位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浮球液位开关、第一液位控制装置,所述第一浮球液位开关与所述第一液位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液位控制装置与所述主控制机构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液位检测装置包括第二浮球液位开关、第二液位控制装置,所述第二浮球液位开关与所述第二液位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液位控制装置与所述主控制机构电性连接。所述主控制机构包括主机控制器、主电源控制器、通信模块,所述主电源控制器、通信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机控制器电性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下面对本技术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1、本防止电梯泡水系统包括电梯基坑、集水井、集水管道、水泵、第一液位检测装置、第二液位检测装置、主控制机构,当电梯基坑里的积水水位上升时,电梯基坑里的积水通过集水管道流往集水井,第一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集水井的第一积水上限液面值,第一液位检测装置将检测到的第一积水上限液面值传输到主控制机构,主控制机构向水泵发出抽水指令,水泵抽水;通过水泵的抽水,使集水井的水位下降,当第一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一积水下限液面值时,第一液位检测装置将检测到的第一积水下限液面值传输到主控制机构,主控制机构向水泵发出关停指令,水泵停止抽水;当集水管道出现堵塞时,电梯基坑的积水不流到集水井,电梯基坑的积水水位上升,第二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电梯基坑的第二积水上限液面值,第二液位检测装置将检测到的第二积水上限液面值传输到主控制机构,主控制机构发出报警提示。该防止电梯泡水系统针对电梯基坑积水实时监控,确保水位上涨时及时将电梯基坑里的积水排除。2、集水管道包括第一管道、止回阀、第二管道,在集水管道上设置止回阀,能有效的防止集水井内的水倒流回到电梯基坑。3、本防止电梯泡水系统还包括有水泵控制装置,方便对水泵的控制。4、本防止电梯泡水系统还包括电梯机房、电梯控制模块,当第二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电梯基坑的第二积水上限液面值时,第二液位检测装置将检测到的第二积水上限液面值传输到主控制机构,主控制机构向电梯控制模块发出积水信号,电梯控制模块向电梯机房发出控制信号,电梯机房提升电梯轿厢,电梯轿厢离开电梯基坑积水液面。5、集水井的井底标高与电梯基坑的坑底标高相差为500mm至1200mm,方便电梯基坑的积水排往集水井;第一液位检测装置到集水井的井底距离为100mm至250mm,确保第一液位检测装置及时检测到集水井的积水;第二液位检测装置到电梯基坑的坑底距离为100mm至250mm,确保第二液位检测装置及时检测到电梯基坑的积水。6、第一液位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浮球液位开关、第一液位控制装置,第一浮球液位开关用于检测集水井积水的实时水位,第一液位控制装置将第一浮球液位开关检测到的液面值传输到主控制机构。7、第二液位检测装置包括第二浮球液位开关、第二液位控制装置,第二浮球液位开关用于检测电梯基坑积水的实时水位,第二液位控制装置将第二浮球液位开关检测到的液面值传输到主控制机构。8、主控制机构包括主机控制器、主电源控制器、通信模块,主电源控制器用于连接电源,将电源输送到主机控制器,通信模块将主机控制器传输过来的信号传输到监控中心。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防止电梯泡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防止电梯泡水系统集水管道的剖示图。附图标记说明:10、电梯基坑,20、集水井,30、集水管道,31、第一管道,32、止回阀,33、第二管道,40、水泵,51、第一浮球液位开关,52、第一液位控制装置,61、第二浮球液位开关,62、第二液位控制装置,70、主控制机构,71、主机控制器,72、主电源控制器,73、通信模块,80、水泵控制装置,81、水泵电源控制器,82、水泵控制模块,91、电梯机房,92、电梯控制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防止电梯泡水系统,电梯基坑10、集水井20、集水管道30、水泵40、第一液位检测装置、第二液位检测装置、主控制机构70,集水井20的井底标高低于电梯基坑10的坑底标高,电梯基坑10通过集水管道30与集水井20相联通,集水管道30具有进水口、出水口,进水口的标高高于出水口的标高,进水口位于电梯基坑10的底部;水泵40、第一液位检测装置分别设在集水井20内,第二液位检测装置设在电梯基坑10内,水泵40、第一液位检测装置、第二液位检测装置分别与主控制机构70电性连接。其中,集水管道30包括第一管道31、止回阀32、第二管道33,止回阀32具有进水阀口、出水阀口,进水阀口通过第一管道31与电梯基坑10的底部相联通,出水阀口通过第二管道33与集水进相联通;本防止电梯泡水系统还包括有水泵控制装置80,水泵控制装置80包括水泵电源控制器81、水泵控制模块82,水泵电源控制器81分别与水泵40、水泵控制模块82电性连接,水泵控制模块82与主控制机构70电性连接;本防止电梯泡水系统还包括有电梯机房91、电梯控制模块92,电梯机房91与电梯控制模块92电性连接,电梯控制模块92与主控制机构70电性连接;集水井20的井底标高与电梯基坑10的坑底标高相差为500mm至1200mm,第一液位检测装置到集水井20的井底距离为100mm至250mm,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防止电梯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梯基坑、集水井、集水管道、水泵、第一液位检测装置、第二液位检测装置、主控制机构,所述集水井的井底标高低于所述电梯基坑的坑底标高,所述电梯基坑通过所述集水管道与所述集水井相联通,所述集水管道具有进水口、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标高高于出水口的标高,所述进水口位于电梯基坑的底部;所述水泵、第一液位检测装置分别设在所述集水井内,所述第二液位检测装置设在所述电梯基坑内,所述水泵、第一液位检测装置、第二液位检测装置分别与所述主控制机构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止电梯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梯基坑、集水井、集水管道、水泵、第一液位检测装置、第二液位检测装置、主控制机构,所述集水井的井底标高低于所述电梯基坑的坑底标高,所述电梯基坑通过所述集水管道与所述集水井相联通,所述集水管道具有进水口、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标高高于出水口的标高,所述进水口位于电梯基坑的底部;所述水泵、第一液位检测装置分别设在所述集水井内,所述第二液位检测装置设在所述电梯基坑内,所述水泵、第一液位检测装置、第二液位检测装置分别与所述主控制机构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电梯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道包括第一管道、止回阀、第二管道,所述止回阀具有进水阀口、出水阀口,所述进水阀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电梯基坑的底部相联通,所述出水阀口通过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集水井相联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电梯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水泵控制装置,所述水泵控制装置包括水泵电源控制器、水泵控制模块,所述水泵电源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水泵、水泵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水泵控制模块与所述主控制机构电性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电梯泡水系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玉东于义翔吴爽姜海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科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佛山市万科置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