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提高沙海蜇工厂化育苗中早期水螅体存活的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66463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4 1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的工厂化苗种生产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高效提高沙海蜇工厂化育苗中早期水螅体存活的养殖方法。培养步骤为预处理育苗用水;水螅体繁育;投喂动物性饵料。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沙海蜇水螅体生产性苗种培育,大幅度提高了沙海蜇水螅体培育过程中的存活率,为实现沙海蜇规模化苗种培育开辟了新技术。

A highly efficient method for raising the survival of early Hydra bodies in the factory seedlings of stinging sea jellyfish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industrialized seedling production of aquaculture, in particular to a culture method for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survival of early Hydra in industrialized seedling raising of jellyfish. The cultivation steps were pretreatment of water for raising seedlings, breeding of Hydra and feeding of animal feed. The invention is suita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ductive seedlings of jellyfish, greatly improves the survival rate i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jellyfish, and opens up a new technology for the large-scale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jellyfis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提高沙海蜇工厂化育苗中早期水螅体存活的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的工厂化苗种生产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高效提高沙海蜇工厂化育苗中早期水螅体存活的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沙海蜇(Nemopilemanomurai),俗称“沙蜇”,属于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越前水母属,成体伞径可达50~200cm。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均有大量分布。近年来,沙海蜇由于其价格便宜、个体大、出蜇皮率高、捕捞容易、烹饪后味道与海蜇(Rhopilemaesculentμm)不相上下,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目前,市场沙海蜇销售量已超越海蜇;在青岛黄山村,当地居民利用沙海蜇各部位烹饪的“沙海蜇宴”深受广大游客的喜欢;这一特色美食宴已成为当地居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另外,沙海蜇作为一种珍贵的观赏水母,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深受各大水族馆和旅客喜爱,在水族观赏中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因此,沙海蜇的工厂化育苗是目前为满足市场需求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对沙海蜇生活史认识不够明晰,特别是早期水螅体成活率低,一直制约着沙海蜇大规模工厂化育苗的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高效提高沙海蜇工厂化育苗中早期水螅体存活的养殖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提高沙海蜇工厂化育苗中早期水螅体存活的养殖方法:1)将生殖腺成熟、活性良好的沙海蜇雌雄亲体置于普通海水的养殖池内,而后按照养殖池内盛水体积、雌体数量和雄体数量的体积个数比进行投放,使雌、雄个体在养殖池内培养2~3天,并按每5~10h更换一次普通海水,待亲体受精形成大量浮浪幼虫后,向养殖池内水平悬挂附着基,使浮浪幼虫附着于板上并变态为2-4触手水螅体,即早期水螅体;2)将上述培养至早期水螅体置于盛有盐度为11~20的设定海水的培养池内,每3天投喂一次,每次投喂轮虫浓度为2~8×104个·mL-1,每次水螅体摄食2-3h后用盐度为11~20的设定海水完全更换培养池内水体,培养20~30天后,即得到大量柄径大小为800~1100μm,发育成长为16触手的成熟水螅体。所述设定海水为将海水稀释至盐度11~20。海水为依次经格栅过滤、沉淀池沉淀、过滤棉过滤的海水;工厂车间内使用的盐度高于或低于设定海水盐度的普通海水;若车间内使用普通海水盐度低于设定海水盐度,则添加粗盐配。所述步骤2)中培养期间水温为20~23℃,溶解氧>6.0mg·L-1,pH8.0~8.3,光照在0~150lux。所述步骤2)中早期水螅体繁育出后,于2天内将其养殖池内盐度逐步调节到11~20;其中,盐度变化每小时不高于1psu。所述步骤1)中水螅体培育为每15m3培养池内投加3个(雌):2个(雄)生殖腺成熟的雌雄亲体。所述轮虫为经植物饵料逐级扩增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其中,植物饵料为小球藻经扩增培养后的培养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养殖方法能显著提高早期水螅体存活率,解决沙海蜇人工苗种培育中饵料供应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方法适用于沙海蜇生产性人工苗种培育,为沙海蜇高产量规模化苗种培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具体:1.本专利技术在沙海蜇形成早期水螅体阶段,用盐度为11~20的低盐海水进行培养,增强了水螅体的活性,解决了长期以来沙海蜇工厂化苗种困难的一个重要难题。2.本专利技术基于早期水螅体食性和摄食方式,探索出早期水螅体及其后续发育的最佳摄食饵料-轮虫,该饵料也方便在养殖车间内大规模培育;不仅利于水螅体存活,也降低了饵料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低盐海水处理下水螅体的存活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进行具体、完整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所选部分原料可通过商业渠道购买得到,部分原料是按照专利技术中所提示的方法制备。实施例以于青岛崂东海珍品良种培育厂内进行沙海蜇工厂化育苗为例,详述具体实施方案,同时以普通海水(普通海水为盐度31的海水)培养早期水螅体作为对照。(1)植物饵料培养选择小球藻为培养品种,并于8月中旬引进藻种,一级培养在5L三角烧瓶中扩增,二级培养在50L白色塑料桶中扩增,三级培养在15~25m3水泥池中进行。上述各级扩增过程中均将藻株于水温为20±2℃,盐度为31±0.5的海水中进行培养,其中,一级培养光照强度为1000~2000lux,使用海水经0.4μm滤膜过滤煮沸并冷却;藻种培养至指数期转运到二级培养;二级培养、三级培养于培育厂白色塑料大棚内开展,按照现有室外培养方式于室外正常光照时间和周期,使用海水为培育厂内普通海水。二级培养藻种至指数期后转运到三级培养,三级培养藻种至指数期,待用。(2)轮虫培养同样,9月初引进褶皱臂尾轮虫,投喂步骤(1)培养的植物饵料进行扩增,一级培养在5L烧杯内扩增,二级培养在50L白色塑料桶中扩增,三级培养于15~25m3水泥池中进行。上述各级培养过程均在水温为20±2℃,盐度为31±0.5的海水中进行,一级培养使用海水经0.4μm滤膜,轮虫浓度达到103个·mL-1转运至二级培养;二级培养、三级培养使用海水为培育厂内普通海水。二级培养轮虫浓度达到103个·mL-1转运至三级培养,三级培养轮虫浓度达到103个·mL-1,待用。(3)预处理育苗用水9月底培育沙海蜇水螅体前,预处理育苗用水,具体为:将育苗厂依次经格栅过滤、沉淀池沉淀、200μm过滤棉过滤后的普通海水盐度为31±0.5,逐步添加淡水稀释,直至配制成盐度11~20的设定海水,作为后续育苗用水。(4)水螅体培育9月底将生殖腺成熟、活性良好的沙海蜇雌雄亲体,转运于盛30m3普通海水的养殖池内,池内雌雄沙海蜇个体数分别为6、4只。每5~10h更换一次普通海水,此培养期间不投喂任何饵料,并且每8h观察养殖池内产生浮浪幼虫情况,直至培养24h后沙海蜇开始受精形成浮浪幼虫,48h内浮浪幼虫大量出现。之后将水母体移出养殖池,将10串波纹板(长×宽×厚:30×20×0.2cm)水平悬挂于养殖池内作为附着基。每串有10张波纹板,每张波纹板间隔5-10cm。1周内浮浪幼虫附着于波纹板上并变态为早期水螅体。之后,用淡水将早期水螅体养殖池内的普通海水在2天内逐步稀释到设定海水,稀释过程中养殖池内盐度梯度变化每小时不高于1psu。(5)投喂轮虫水螅体养殖池内普通海水配制成设定海水后,开始投喂经步骤2)培养后轮虫,每3天投喂一次,每次投喂轮虫浓度为2~8×104个·mL-1,共投喂5~10L轮虫,每次水螅体摄食2h后,用己配制的设定海水更换池内全部培养海水。按步骤(3)培养20~30天后,大量的早期水螅体便可发育成长为16触手的成熟水螅体,柄径大小为800~1100μm。(6)结果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培养,单位30m3养殖池可获得60~120万只沙海蜇早期水螅体(参见图1)。由图1可见,本实施例采用设定盐度11~20海水培养早期水螅体与相关试验采用该培育厂内普通海水培养相比,30天后使其存活率提高了27-32倍,其中,在盐度11、13、15、18、20培养条件下,30天后早期水螅体存活率分别比使用普通海水(盐度31)培养提高了27、32、32、31.6、27.3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提高沙海蜇工厂化育苗中早期水螅体存活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1)将生殖腺成熟、活性良好的沙海蜇雌雄亲体置于普通海水的养殖池内,而后按照养殖池内盛水体积、雌体数量和雄体数量的体积个数比进行投放,使雌、雄个体在养殖池内培养2~3天,并按每5~10h更换一次普通海水,待亲体受精形成大量浮浪幼虫后,向养殖池内水平悬挂附着基,使浮浪幼虫附着于板上并变态为2‑4触手水螅体,即早期水螅体;2)将上述培养至早期水螅体置于盛有盐度为11~20的设定海水的培养池内,每3天投喂一次,每次投喂轮虫浓度为2~8×104个·mL‑1,每次水螅体摄食2‑3h后用盐度为11~20的设定海水完全更换培养池内水体,培养20~30天后,即得到大量柄径大小为800~1100μm,发育成长为16触手的成熟水螅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提高沙海蜇工厂化育苗中早期水螅体存活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1)将生殖腺成熟、活性良好的沙海蜇雌雄亲体置于普通海水的养殖池内,而后按照养殖池内盛水体积、雌体数量和雄体数量的体积个数比进行投放,使雌、雄个体在养殖池内培养2~3天,并按每5~10h更换一次普通海水,待亲体受精形成大量浮浪幼虫后,向养殖池内水平悬挂附着基,使浮浪幼虫附着于板上并变态为2-4触手水螅体,即早期水螅体;2)将上述培养至早期水螅体置于盛有盐度为11~20的设定海水的培养池内,每3天投喂一次,每次投喂轮虫浓度为2~8×104个·mL-1,每次水螅体摄食2-3h后用盐度为11~20的设定海水完全更换培养池内水体,培养20~30天后,即得到大量柄径大小为800~1100μm,发育成长为16触手的成熟水螅体。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提高沙海蜇工厂化育苗中早期水螅体存活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海水为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颂张芳林佳宁孙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