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3102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8 05: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包括钢管束和锚筋阵列,所述钢管束与所述锚筋阵列之间设置有底板,所述钢管束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锚筋阵列中的锚筋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锚筋阵列的两个端部设置有钢板,所述钢板与所述底板的板底面固定连接;所述钢板的底部设置有垫板,所述钢板与所述垫板固定连接;所述钢管束两个侧面的底部外表面上设置有补强板。其有益效果是:该节点适用于钢管束,并可在车间批量生产,减少了现场的工作量,提高现场施工效率,现场安装也简便;而且该节点计算原理简单,计算方法简便,而且有抗震构造措施,大大提高了抗震强度。

A column joint of a steel tube bundl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olumn foot node of a steel tube bundle, which includes a steel tube bundle and an anchor bar array. The steel tube bundle and the anchor bar array are provided with a bottom plate. The steel tube bundles are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loor. The anchor bars in the anchor bar array are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loor,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anchor bar array are provided with steel. The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floor, and the bottom of the steel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cushion plate, and the steel plate is fixed with the cushion plate, and a reinforcing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bottom outer surface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steel tube bundle. The beneficial effect is that the joint can be applied to the steel tube bundle and can be produced in the workshop for mass production, reducing the workload of the site, improving the sit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site installation is simple, and the calculation principle of the node is simple, the calculation method is simple, and the seismic structural measures are also provided,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seismic streng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
技术介绍
目前,钢结构在建筑结构
的使用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新式钢结构形式不断涌现,已在工程领域应用,并且数量也在不断攀升,拥有广阔的前景。新式钢结构主要优点有:与混凝土建筑结构相比,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如减少构件体积,增大使用空间;减轻结构自重,减少或完全不需要施工所需的模板和支撑;减少预埋件,改善结构抗震性能;方便施工,缩短工期。与传统钢结构相比,能较多地节约钢材,提高构件的稳定性和抗扭性能,增大刚度,增强防锈和耐火极限性能、做到经济美观。传统的钢柱柱脚有外露式柱脚、外包式柱脚和埋入式柱脚。钢柱外露式柱脚通过底板锚栓固定于混凝土基础上,一般包含有锚栓、底板、抗剪件和二次灌浆层。钢柱外包式柱脚由钢柱脚和外包混凝土组成,位于混凝土基础顶面以上。一般包含有锚栓、底板、主筋和箍筋。钢柱埋入式柱脚是将柱脚埋入混凝土基础内,一般包含有锚栓、底板、四角有竖向钢筋、四周有箍筋。传统的钢柱柱脚节点构造较复杂,施工较麻烦,计算较繁琐、随着钢柱截面的变化,柱脚节点也变化多样、没有统一的样式,并且任何一种柱脚节点都不适用于钢管束节点。本技术提供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该节点是一种无论钢管束截面如何变化,其构造形式都统一、计算简便的通用型节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其技术方案为: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包括钢管束和锚筋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束与所述锚筋阵列之间设置有底板,所述钢管束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锚筋阵列中的锚筋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钢管束的两个侧面的底部外表面上设置有补强板。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还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其中,所述钢管束的两个端面的底部外表面上设置有加强板。其中,所述锚筋阵列的两个端部设置有钢板,所述钢板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钢板的底部设置有垫板,所述钢板与所述垫板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补强板为长钢板或间断的条板。其中,所述补强板沿高度方向设置有塞焊孔,钢管束的每个腔体内设置有的所述塞焊孔。其中,补强板的高度与钢管束的厚度满足如下关系:H≥0.5B;其中,H为补强板的高度,B为钢管束的厚度。其中,所述垫板的宽度大于所述钢板的宽度,所述垫板的长度大于所述钢板的长度。其中,所述锚筋与底板的顶面采用T型焊接;所述钢板与底板、以及所述钢板与垫板均采用角焊缝围焊。其中,当所述锚筋直径不大于20mm时,所述锚筋与所述底板通过压力埋弧焊焊接;当所述锚筋直径大于20mm时,所述锚筋与所述底板通过穿孔塞焊焊接。本技术的实施包含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1.该节点适用于钢管束,其他传统钢柱柱脚节点都不适用于钢管束;2.该节点可在车间批量生产,减少了现场的工作量,提高现场施工效率,现场安装也简便;3.该节点计算原理简单,计算方法简便,而且有抗震构造措施,大大提高了抗震强度;4.该节点为构造形式不变的通用型节点,角钢与槽钢不参与计算,仅仅是抗震构造措施,无论钢管束的壁厚、钢管束的布置方式等参数如何变化,该钢管束柱脚节点的构造形式不变,需要微调的仅仅是锚筋直径、锚筋锚固长度、锚筋的间距及角钢或者槽钢的截面,在同一工程中,仅需要微调锚筋的间距,其他参数均可不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的平面图,其中补强板为长钢板。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的平面图,其中补强板为间断的条板。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的侧面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的俯视图,其中补强板为长钢板。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的俯视图,其中补强板为间断的条板。图7为本技术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技术加以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旨在便于对本技术的理解,而对其不起任何限定作用。参见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包括钢管束1和锚筋阵列,所述钢管束1与所述锚筋阵列之间设置有底板3,所述钢管束1与所述底板3固定连接;所述锚筋阵列中的锚筋2与所述底板3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锚筋阵列的两个端部设置有钢板5,所述钢板5与所述底板3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钢板5的底部设置有垫板6,所述钢板5与所述垫板6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钢管束1的两个侧面的底部外表面上设置有补强板7;其中,所述钢板5为槽钢、角钢、H型钢或工字钢。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节点适用于钢管束,其他传统钢柱柱脚节点都不适用于钢管束;该节点可在车间批量生产,减少了现场的工作量,提高现场施工效率,现场安装也简便;该节点计算原理简单,计算方法简便,而且有抗震构造措施,大大提高了抗震强度;该节点为构造形式不变的通用型节点,角钢与槽钢不参与计算,仅仅是抗震构造措施,无论钢管束的壁厚、钢管束的布置方式等参数如何变化,该钢管束柱脚节点的构造形式不变,需要微调的仅仅是锚筋直径、锚筋锚固长度、锚筋的间距及角钢或者槽钢的截面,在同一工程中,仅需要微调锚筋的间距,其他参数均可不变。优选地,如图1-7所示,所述钢管束1的两个端面的底部外表面上设置有加强板8,所述加强板8上设置有塞焊孔9。本实施例通过在钢管束的两个端面设置加强板,进一步加强了钢管束的承载力,并在其上设置塞焊孔,不仅保证了加强板8不会出现局部弯曲、鼓起,而且还便于车间制作。如图2、5所示,所述补强板7为长钢板,所述长钢板上设置有塞焊孔9。并且,所述补强板7沿高度方向设置有所述塞焊孔9,钢管束的每个腔体内设置有所述塞焊孔9。本实施例通过在补强板7上设置塞焊孔9,工人可以很轻松地通过塞焊孔9将补强板7可靠地焊接在钢管束上,从而不仅提高了补强板7与钢管束之间传力的可靠性,而且还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钢管束的美观度。如图3、6所示,所述补强板7为间断的条板。本实施例通过将补强板7设置为间断的条板,不仅省去了在补强板7上设置塞焊孔的工序,而且还节省了用钢量,从而提高了施工进度,降低了施工成本。优选地,补强板的高度与钢管束的厚度满足如下关系:H≥0.5B;其中,H为补强板的高度,B为钢管束的厚度。本实施例通过将补强板的高度设置成不小于钢管束厚度的一半,使得本实施例在补强板的用钢料尽可能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提高钢管束的承载力。优选地,所述垫板6的宽度大于所述钢板5的宽度,所述垫板6的长度大于所述钢板5的长度。本实施例中,垫板6的宽度和长度均大于钢板5的长度和宽度,以将钢板5承载的载荷全部传递给垫板6,并且由于垫板6的面积大于钢板5的面积,从而可以降低传递给地面的压强,提高了承载力。优选地,所述锚筋2与底板3采用T型焊接;所述钢板5与底板3、以及钢板5与垫板6的均采用角焊缝围焊。更优选地,当所述锚筋2的直径不大于20mm时,所述锚筋2与所述底板3的顶面通过压力埋弧焊焊接;当所述锚筋2的直径大于20mm时,所述锚筋2与所述底板3的顶面通过设置在底板3上的锚筋孔2塞焊焊接。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锚筋并不限于钢筋,其含义覆盖钢板带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包括钢管束和锚筋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束与所述锚筋阵列之间设置有底板,所述钢管束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锚筋阵列中的锚筋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钢管束的两个侧面的底部外表面上设置有补强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包括钢管束和锚筋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束与所述锚筋阵列之间设置有底板,所述钢管束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锚筋阵列中的锚筋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钢管束的两个侧面的底部外表面上设置有补强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束的两个端面的底部外表面上设置有加强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筋阵列的两个端部设置有钢板,所述钢板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钢板的底部设置有垫板,所述钢板与所述垫板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板为长钢板或间断的条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束的柱脚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光单银木李毅徐韶锋毛剑易建文束炜汤文锋石柏林胡立黎
申请(专利权)人: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