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用梭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2860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不会让底线绞在一起或断线、并稳定地让底线绕出去的缝纫机用梭芯。它包括一圆筒形绕线轴(10),在此绕线轴两端的、互相平行的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4),以及在两侧壁之间的、把绕线轴划分为第一绕线部(18)及第二绕线部(20)的分隔壁(16)。上述分隔壁的外周边由凹部(22)及凸部(24)反复交叉形成,每个凹部的两侧是为了防止底线的事先滑出而沿半径线方向形成的侧边(22a)。(*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缝纫机用梭芯,特别涉及一种不会让底线绞在一起或断线、并稳定地让底线绕出去的缝纫机用梭芯。通常,缝纫机上设有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为供应底线而安置的旋梭装置。此旋梭装置包括,安装在与动力装置连接的驱动轴1上的梭床2,安装在梭床2里面的梭架3,安装在梭架3里的、可绕线的梭芯4,为固定梭芯而设的梭芯套5。在这里,梭芯4是由卷绕线的绕线轴4a和固定在绕线轴两端、并限制绕线量的侧壁4b组成。然而,实际上,缠绕在梭芯上的底线的最大量或最大厚度是根据缝制过程中缝纫针下降部位的绕线面触不触到针尖的情况来设定的。从而以往的一般梭芯因前面所述的原因而使其绕线量有很大局限性。因而使用者或缝制工作者必须把用完线的梭芯频繁地用绕满线的新的梭芯来替换,故存在着缝制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另一方面,最近为了解决前面所述的梭芯的缺点而提出一对策,即为了能够在梭芯上缠绕更多的线而把绕线部位分隔成两个区域的梭芯(如图2所示)。具有两个绕线区域的梭芯6是在绕线轴6a的一端设置直径相对大的第一侧壁6c和在另一端设置直径相对小的第二侧壁6d,并特别在绕线轴6a的两侧壁之间的中部形成一个分隔壁7,而在分隔壁7的外周边上为了底线绕出时或在缝制工作时使得底线圆滑地顺着分隔壁7过渡而交叉形成了凹部7a与凸部7b。就这样,随着分隔壁7的生成,第一侧壁6b与分隔壁7之间形成一个绕线量相对多的第1绕线部8a,第2侧壁6c与分隔壁7之间也形成一个绕线量相对少的第2绕线部8b。如此,每个绕线部8a、8b上绕线量有所不同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在两端上形成的每个侧壁6b、6c的宽或高以外,还因为在分隔壁7上形成的多个凹部7a及凸部7b而使绕线量受限制。但是,像这种具有分隔壁的梭芯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底线的缠绕量,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缝纫机驱动而使底线绕出时,当第一个绕线区域的底线全部用完且要过渡到另外一个绕线区域时,由于梭芯的旋转引起底线从分隔壁的凹部或凸部提前滑出去的现象。如此,提前滑出来的一段线就无法绕出,只能与后续绕出的底线绞在一起,使得在缝制工作当中无法正常供应底线,这种现象持续的话,最终底线就会断掉。由此,缝制工作被中断不仅使工作效率下降,更引起缝制出来的产品质量下降。对此,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类似问题而提出的,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能够防止底线绕出时绞在一起或断掉的现象的缝纫机用梭芯。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提供能够防止底线在第1绕线部过渡到第2绕线部时提前滑出分隔壁的缝纫机用梭芯。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缝纫机用梭芯,它包括缠绕底线的圆筒形绕线轴,设置在绕线轴的两端、且互相平行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设置在两侧壁之间、并形成第一绕线部及第二绕线部的分隔壁,它们一体形成。其中,该分隔壁的外周边全部是由多个凹部及凸部交叉形成,并且每个凹部和凸部具有相同的结构比例,每个凹部的两侧是为了防止底线从上述凹部提前滑出而沿半径线方向形成的侧边。因此,从梭芯绕出的底线不受任何损伤或切断,通过梭芯套以最适合的方向及张力绕出来供应给缝制区域,使得缝制工作很顺利地完成。总的来说,本技术的缝纫机用梭芯在缠绕在梭芯上的底线从第一绕线部绕出完后过渡到第二绕线部时,底线从分隔壁的凹部提前滑出来与后续绕出的底线绞在一起而引起的底线断线的现象能被防止,从而具有提高可靠性及经济性的效果。同时,底线能够不断地连续供应而能防止缝制工作的停顿,故有提高操作性的效果。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可行性实施例如下。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缝纫机用旋梭装置的零件分解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另一实施例的梭芯的立体图;图3是按照本技术的梭芯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梭芯上绕满线时的剖视图5a-5c是底线绕出时的不同状态的剖视图。首先,参看图3与4,本技术的缝纫机用梭芯是由两个底线绕线部组成,且该梭芯被可拆卸地插入到没图示的旋梭装置的固定轴上。实际上,它具有缠绕底线的圆筒形绕线轴10,在绕线轴的两端各设有互相平行的直径相对大的第一侧壁12和直径相对小的第二侧壁14,它们形成为一体。而且在绕线轴两端的两个侧壁12、14之间的一个适当位置上平行地形成一个分隔壁16。第一侧壁12和分隔壁16之间形成绕线量相对多的第一绕线部18,同样,第二侧壁14和分隔壁16之间形成绕线量相对少的第二绕线部20。在这里,第一绕线部18表示绕线量相对多的区域,第二绕线部20表示绕线量相对少的、并且是缝纫针上下来回活动的区域。当然,在第二绕线部20上缠绕的底线的最大量决定于缝纫针最大限度地下降的情况,即缝纫针不能触到底线,这是为了防止缝纫针对底线的损伤或切断。在绕线轴10适当位置上的分隔壁16的周边由多个凹部22及凸部24交叉形成。每个凹部22和凸部24具有相同的曲率或结构比例。而且每个凹部22和凸部24的个数相同,其个数可是4至12个,较佳的是6至12个,最佳的是成8个。形成凹部22与凸部24的连接部、并限制每个凹部22和凸部24尺寸的凹部22的每个侧边22a最好成为沿半径线方向的直线,这是为了防止在适当时机之前底线从凹部滑出去。即,为了从第一绕线部18绕出底线后,在分隔壁16许多凹部中的某个凹部22上不让底线提前滑出而把底线临时支持住,然后在所定的位置及时机内让其脱离。以下参照图5a-5c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缝纫机用梭芯的工作原理。首先,梭芯上具有用缠线工具或绕线机按规定方式缠绕的底线。底线T首先在第二绕线部20上以规定的厚度缠绕线后,从分隔壁16的许多凹部22中的某一个凹部中过渡过来再缠绕在第一绕线部18上。在这种情况下,缝制工作一开始,首先缠绕在梭芯的第一绕线部18内的底线向初始绕线方向的反方向旋转而使底线从第一绕线部18上绕出。底线T从第一绕线部18继续绕出,直至那里完全绕出后,底线T就顺着分隔壁16上形成的凹部22过渡到第二绕线部20上,再从第二绕线部开始绕出。这时,底线不受继续旋转的梭芯的影响而被分隔壁16的凹部22的侧边22a支持,不会从凹部22中提前滑出来,等所定的伸长力被缝制区域拉紧的时候才会过渡到第二绕线部20后开始绕出。因此能防止时机不当的底线绕出。由此,从梭芯绕出来后供应不到缝制区域而生成的底线T的多余部分,即,从第一绕线部18的绕线轴到第二绕线部20的最外层上缠绕的底线长度一样的多余部分与后续地绕出的底线绞在一起的现象完全可以被防止,而底线按规定的伸长力及速度被供应到缝制区域。综上所述,本技术虽然限于对可行的实施例的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本
的技术人员都可以在不离开本技术的范畴和构思的情况下实施多种的变形及修改。权利要求1.一种缝纫机用梭芯,它包括圆筒形绕线轴(10),设置在绕线轴(10)的两端、且互相平行的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4),以及设置在两侧壁(12,14)之间、并形成第一绕线部(18)及第二绕线部(20)的分隔壁(16),它们一体形成,其特征是,该分隔壁(16)的外周边全部是由多个凹部(22)及凸部(24)交叉形成,并且每个凹部(22)和凸部(24)具有相同的结构比例,每个凹部(22)的两侧是沿半径线方向形成的侧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用梭芯,其特征是,上述分隔壁(16)的每个凹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缝纫机用梭芯,它包括圆筒形绕线轴(10),设置在绕线轴(10)的两端、且互相平行的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4),以及设置在两侧壁(12,14)之间、并形成第一绕线部(18)及第二绕线部(20)的分隔壁(16),它们一体形成,其特征是,该分隔壁(16)的外周边全部是由多个凹部(22)及凸部(24)交叉形成,并且每个凹部(22)和凸部(24)具有相同的结构比例,每个凹部(22)的两侧是沿半径线方向形成的侧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相哲李圣一
申请(专利权)人:李氏商贸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