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气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2435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8 0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气导管,包括中空的管体,管体一部分位于气管内,一部分位于气管外,管体的中空有两个开口,气管外开口和气管内开口,内开口一侧设有柔性的薄膜状的可膨胀的囊体,囊体的一部分在膨胀时不随之改变而形成至少一个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向通气导管气管外开口一侧开放,而向通气导管气管内开口一侧封闭,使得囊体上分泌物可以在通气导管使用状态时进入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囊体上分泌物吸引导管的气管内开口位于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内。由于囊体上分泌物的吸引管开口位于囊体区域内,可将囊体上分泌物彻底吸出,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分泌物下坠导致肺部感染的风险。

A kind of ventilatory catheter

The technical problem that the utility model needs to be solved is to provide a ventilated catheter, including a hollow tube, a part of the tube inside the trachea, a part of the tube outside the trachea, the hollow of the tube body with two openings, the outer opening of the trachea and the opening of the trachea, and the flexible thin film shaped bursa and the capsule on the inner opening side. Part of the swell does not change to form a concave part in at least one capsule area. The depressed part in the capsule area is open to the opening side of the tracheal opening in the ventilation catheter, and the opening side of the endotracheal opening is closed to the ventilation catheter, so that the secretions on the capsule can be entered into the capsule area when the ventilation catheter is used. In the depressed part, the tracheal opening of the catheter on the cyst body attracts the catheter, and is located in the concave part of the cystic body area. As the opening of the secretions on the capsule is located in the capsule area, the secretions on the body can be completely sucked out, thus avoiding the risk of pulmonary infection caused by the fall of the secre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气导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气导管,属医疗器械制作

技术介绍
人工气道的建立是临床医学最为常用的救护手段之一,文献表明:使用人工气道进行呼吸的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10%-65%,病死率大于20%,而各种通气导管无论是气管插管还是气管切开后使用的套管,其固定在气管内的囊体因充入较大气压不可避免的会引起继发粘膜损伤,间歇性的降低压力势必会导致囊体上积聚的分泌物也包含流入的唾液或胃液等的下坠,进入支气管内,而此种分泌物通常含有大量致病菌,通气导管囊体上的分泌物下坠导致的肺部感染是当前难以彻底解决的临床问题。当前的方案是囊体上分泌物的持续或间歇吸引,吸引管开口位于囊体区域之上,与充盈后囊体的上缘有一定距离,致使分泌物无法吸引彻底,虽然下坠的量有所减少但任何感染源对于抵抗力低下的患者都是致命的,囊体上分泌物不能吸引彻底是当前最为棘手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气导管,囊体上分泌物的吸引管开口位于囊体区域内,可将囊体上分泌物彻底吸出。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通气导管,包括中空的管体,管体一部分位于气管内,一部分位于气管外,管体的中空有两个开口,气管外开口和气管内开口,为与人体适型,管体通常略向会厌软骨一侧弯曲而背对食道一侧,气管内开口一侧设有柔性的薄膜状的可膨胀的囊体,囊体呈中空柱状,有上下两个开口,囊体上开口邻近通气导管气管外开口一侧,囊体下开口邻近通气导管气管内开口一侧,囊体上下开口侧的部分囊体内侧面与通气导管管体外侧面密封连接,其中的间隙为囊体内空,通气导管使用状态时囊体内空充入流体膨胀,限定出一个位于通气导管外侧面与气管内膜之间的区域为囊体区域,囊体区域是囊体膨胀后形成的一个三维功能空间,占据了气管粘膜和通气导管管体之间的空隙,并阻止气管粘膜和通气导管管体接触,囊体区域包含了可能位于其内的凹陷部分;还包括囊体上分泌物吸引导管,吸引导管至少有一个气管外开口和一个气管内开口,其特征在于,囊体的一部分在膨胀时不随之改变而形成至少一个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向通气导管气管外开口一侧开放,而向通气导管气管内开口一侧封闭,使得囊体上分泌物可以在通气导管使用状态时进入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囊体上分泌物吸引导管的气管内开口位于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内。囊体上分泌物吸引导管是管体壁内部的通道,至少一个开口位于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内。囊体上分泌物吸引导管是紧邻管体外壁的管路,至少一个开口位于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内。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设置在通气导管的食道侧。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设置在通气导管的会厌软骨侧与食道侧的交界处。为了避免吸引过程中负压的产生以及口腔分泌物的吸入,还包括进气导管,进气导管与人体外连通,有一个进气口一个出气口,出气口设置在气管导管气管外开口与囊体区域之间或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当通气导管经口鼻使用时,进气导管的出气口设置在气管导管相对应的声门下的区域内。当通气导管经气管切开处使用时,进气导管的出气口设置在气管导管在气管内的部分。进气导管的进气口连接空气过滤装置。进气导管的进气口连接空气湿化装置。由于本技术的提供一种通气导管,囊体上分泌物的吸引管开口位于囊体区域内,可将囊体上分泌物彻底吸出,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分泌物下坠导致肺部感染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通气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现有通气导管的囊体结构示意图图2b为现有通气导管的膨胀后的囊体结构示意图图2c为现有通气导管的囊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声门结构水平剖面示意图图4a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本技术的囊体区域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囊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囊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第四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0.气管、01.气管内膜、00囊体导通管、001.囊体导通管外开口、002.囊体导通管囊体内开口、1.通气导管管体、10.通气导管管体内空、101.通气导管管体气管外开口、102.通气导管管体气管内开口、12.通气导管管体外侧面、2.囊体、20.囊体内空、201.囊体上开口、202.囊体下开口、23.囊体与通气导管壁外侧面密封连接部分、24.囊体上的缺损部分、231.囊体与通气导管壁外侧面密封连接部分的内侧面、232.囊体与通气导管外侧面密封连接部分的外侧面、233.囊体不膨胀的区域、21.囊体区域、211.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3.分泌物、4.吸引导管、41.吸引导管气管外开口、42.吸引导管气管内开口、421.吸引导管气管内开口位于囊体区域内的凹陷部分、43.吸引导管独立于通气导管壁的情形、5.进气导管、51.进气导管进气口、52.进气导管出气口、6.会厌软骨、7.食道、8.声门。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参照附图4a,4b,本技术为置于气管0内的状态,囊体2膨胀形成囊体区域21,囊体区域21是囊体2膨胀后形成的一个三维功能空间,占据了气管内膜01和通气导管管体1之间的空隙,并阻止气管内膜01和通气导管管体1接触,如图5所示,囊体2的一部分233在膨胀时不随之改变而形成至少一个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部分211,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部分211向通气导管气管外开口101一侧开放,而向通气导管气管内开口102一侧封闭,使得囊体上分泌物3可以在通气导管使用状态时进入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部分211,囊体区域,21包含了位于其内的凹陷部分211;还包括囊体上分泌物3吸引导管4,吸引导管4至少有一个气管外开口41和一个气管内开口42,囊体上分泌物3吸引导管4的气管内开口421位于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部分211内;可将囊体上分泌物3吸引彻底。而图1所示的现有通气导管,囊体2膨胀时吸引导管4的开口42位于囊体区域21之外,与囊体区域21的上边界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至少是囊体2与通气导管壁外侧面密封连接部分23的宽度,使得分泌物3无法吸引彻底。如图2a,2c,现有通气导管的囊体2结构,囊体2为中空柱状,囊体上开口201、囊体下开口202与通气导管管体1外侧面密封连接,之间为囊体内空20、.囊体与通气导管壁外侧面密封连接部分23的内侧面231与管体1外侧面12密封连接,.囊体与通气导管体外侧面12密封连接部分的外侧面232不随囊体其他部分膨胀;图2b所示为现有通气导管1的囊体2膨胀后形成的囊体区域21,其上没有任何凹陷结构。如图3所示,通气导管管体1通常会向会厌软骨6一侧方向弯曲,而凸向食道7一侧。实施例2:参照附图6,通气导管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囊体2与通气导管管体1外侧面12密封连接的部分23有一个向下的弧形缺损24,也即较第一实施例囊体2部分缺损24,囊体2膨胀后此部分缺损24三面环绕膨胀的囊体而自然形成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211。实施例3:参照附图7,本技术为置于气管0内的状态,囊体2膨胀形成囊体区域21,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部分211位于通气导管食道7一侧,吸引导管4的气管内开口42位于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部分211内,仰卧位时,尤其是全麻或昏迷患者,有利于彻底吸引囊体上分泌物3,而进气导管5的进气口处设有空气过滤装置。实施例4:参照附图8,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气导管,用于建立人工气道,配置并能相对固定在气管区域内,包括中空的管体(1),管体(1)一部分位于气管(0)内,一部分位于气管(0)外,管体的中空(10)有两个开口,气管外开口(101)和气管内开口(102),为与人体适型,管体(1)通常略向会厌软骨一侧弯曲而背对食道一侧,气管内开口(102)一侧设有柔性的薄膜状的可膨胀的囊体(2),囊体(2)呈中空柱状,有上下两个开口,囊体上开口(201)邻近通气导管气管外开口(101)一侧,囊体下开口(202)邻近通气导管气管内开口(102)一侧,囊体(2)上下开口侧的部分囊体(23)内侧面(231)与通气导管管体(1)外侧面(12)密封连接,其中的间隙为囊体内空(20),通气导管使用状态时囊体内空(20)充入流体膨胀,限定出一个位于通气导管外侧面(12)与气管内膜(01)之间的区域为囊体区域(21),还包括囊体上分泌物(3)吸引导管(4),吸引导管(4)至少有一个气管外开口(41)和一个气管内开口(42),其特征在于,囊体(2)的一部分在膨胀时不随之改变而形成至少一个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部分(211),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部分(211)向通气导管气管外开口(101)一侧开放,而向通气导管气管内开口(102)一侧封闭,使得囊体上分泌物(3)可以在通气导管使用状态时进入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部分(211),囊体上分泌物(3)吸引导管(4)的气管内开口(421)位于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部分(211)内。...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5.11 CN 20161030506751.一种通气导管,用于建立人工气道,配置并能相对固定在气管区域内,包括中空的管体(1),管体(1)一部分位于气管(0)内,一部分位于气管(0)外,管体的中空(10)有两个开口,气管外开口(101)和气管内开口(102),为与人体适型,管体(1)通常略向会厌软骨一侧弯曲而背对食道一侧,气管内开口(102)一侧设有柔性的薄膜状的可膨胀的囊体(2),囊体(2)呈中空柱状,有上下两个开口,囊体上开口(201)邻近通气导管气管外开口(101)一侧,囊体下开口(202)邻近通气导管气管内开口(102)一侧,囊体(2)上下开口侧的部分囊体(23)内侧面(231)与通气导管管体(1)外侧面(12)密封连接,其中的间隙为囊体内空(20),通气导管使用状态时囊体内空(20)充入流体膨胀,限定出一个位于通气导管外侧面(12)与气管内膜(01)之间的区域为囊体区域(21),还包括囊体上分泌物(3)吸引导管(4),吸引导管(4)至少有一个气管外开口(41)和一个气管内开口(42),其特征在于,囊体(2)的一部分在膨胀时不随之改变而形成至少一个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部分(211),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部分(211)向通气导管气管外开口(101)一侧开放,而向通气导管气管内开口(102)一侧封闭,使得囊体上分泌物(3)可以在通气导管使用状态时进入囊体区域(21)内的凹陷部分(211),囊体上分泌物(3)吸引导管(4)的气管内开口(4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东生
申请(专利权)人:威海吉威重症医疗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