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金辉昊专利>正文

自动双梭心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2355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缝纫机的双梭心机构,包括: (a)两个梭心; (b)用来将两梭心保持为一个并列结构从而使它们能同时、等速旋转的装置,一第一梭心位于一限定为缝纫线供给位置的位置上,一第二梭心位于一限定为线再卷绕位置的位置上,所述用来将两梭心保持为并列结构的装置包括: (b.1)一处于两梭心之一的一侧上的凹穴,其形状和尺寸使其能和处于另一梭心的一侧上的凸起相配合, (b.2)一大致半球形的、由第一半梭心套和第一半梭心套端盖构成的组件,以及一大致半球形的、由第二半梭心套和第二半梭心套端盖构成的组件,每一梭心套内容纳着所述梭心之一,因此两梭心的凹穴和凸起能相互啮合, (b.3)一面线钩壳体,它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缝纫机的传动轴组件的一个外伸、管状、可转动的传动轴上,所述壳体内表面有一部分是球形的,其尺寸能容纳两个大致成半球形的梭心套,所述面线钩壳体具有一开口,用以接纳所述缝纫机传动轴组件的一内固定轴,所述第一半梭心套的形状使其和能延伸入面线钩壳体内的传动轴组件之内固定轴的一端相接合,因而能防止第一半梭心套和壳体在工作时一起转动,以及 (b.4)一弹簧推顶的蝶翼形固定夹,它和所述缝纫机相对地固定,因而它能施加一个抵住第二半梭心套的力,从而防止第二半梭心和壳体在工作时一起转动; (c)用来使两梭心回转、以便让处在线再卷绕位置上的满梭心转换到缝纫线供给位置上并且让处在缝纫线供给位置上的空梭心转换到线再卷绕位置上的装置;以及 (d)用来使空梭心自动地从来自外部线源的线再穿线以开始再卷绕的装置。(*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介绍
缝纫机的出现使得制衣业从只有少量缝纫女工和裁缝的小型作坊变成了每年有很多亿美元产值的工业。缝纫机提供了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缝纫织物的方法,同时又能维持甚至超过手工制衣业所能达到的高质量水平。此外,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单一型衣服。然而,缝纫机也会受到这样的限制,即,有些特定的衣服需要用由另外的线所形成的连圈缝合或线缝缝合将两片织物缝合起来。这种另外的线是由一子线源或梭心来供给的。梭心因受其线容量的极大的限制,经常需要更换。一旦梭心的线空了,缝纫机的操作者就不得不停止缝纫,用手拿掉空梭心,换上一个绕满线的梭心,并重新为针钩和针穿线,再恢复缝纫过程。这是一个非常费时的过程,而且有时会破坏衣服的构造,或者是损坏所缝合的精细的织物。由于制衣者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他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保持生产合格衣服的能力,所以就需要梭心机构增加供线量,或能连续地替换梭心,从而减少缝纫机工作过程中的“停机时间”。对梭心技术已经有了各种改进方法。Rovin等人(美国专利No 4,002,130)揭示了一种梭心自动再卷绕机构,它能把一空梭心及其梭心套从缝纫位置上移开并将其插入再卷绕位置,同时,把一满梭心从再卷绕位置上移开并将其插入缝纫位置。然而,把梭心从再卷绕位置移到缝纫位置的转移作业需要各种机械构件,包括驱动器、凸轮、齿轮传动装置等,这样就需要在现有的缝纫机上用螺栓连接一个笨重的机架。Mardix等人(美国专利No.5,143,004)揭示了这样一种缝纫设备,它包括一缝纫针、一将线送给到缝纫针的梭心、一容纳着梭心及其梭心套的可回转的壳体、一用来传感未将线送给到缝纫针的传感器、以及一用来取出空梭心并代之以一满梭心的取出-装入装置。这个自动的梭心重装系统还利用了一连串回转动作的驱动器、活塞等,以便拿开并重装梭心。在该装置上添加的用来检测梭心的断线或空线情况的光学探测器,也更增加了装置的复杂性。Kosmas(美国专利No.4,681,050)揭示一种具有排空探测器的梭心以及更换梭心机构。该机构包括一支承着一转塔的支座,所述转塔内容纳着一对梭心。与Mardix的专利一样,该排空探测器也是一个光学探测器。然而,该机构的一个受限制之处在于,当检测到梭心为空时,必须停止缝纫工作,以便转动转塔而将满梭心移到缝纫位置上,并取出空梭心且代之以满梭心。此外,一旦满梭心到位,在继续缝纫之前需要有一个使钩子和梭心重新同步的步骤。尽管在梭心的再卷绕和转换技术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是需要改进空线探测以及梭心的转换,以便在不需要于现有机器上连接笨重的支架,或为钩子重新穿线,或重装梭心等情况下,流畅地、连续地工作。专利技术概要本专利技术揭示了这样一种装置,其中采用一单个机构取代了现有的梭心组件。两个梭心在一壳体内并列安置成“浮动”紧靠的状态,并且在转换发生时决不会从单个机构中脱出。而是在壳体内,梭心回转180度即从“缝纫”位置转到“装线”位置。壳体的端部代替了现有的梭心导线钩,而整个机构直接连接于缝纫机的主传动轴。线是由单个的外部线源来供给的并且一直保持张紧的状态,因而可以自动地为针重新穿线并使空梭心重新装满。此外,线的排空检测直接联系于梭心的转数。转数的预定值被程控地输入机器(借助人工的数字计数器或者是借助计算机的监测),当达到预定值时,梭心就开始自动转换。由于预定值是由线的厚度以及梭心上线的圈数来确定的,所以当达到预定值时,梭心总是处于完全排空的状态。本专利技术是对现有缝纫机之换梭心方法的一种改进,它提供了一种梭心换位和再绕线的方法,借助于专门设计的梭心套使两个梭心总是能一起保持在一个的壳体内。所述壳体是设计成它能容纳梭心套,并围绕梭心套之一绕面线以便攫住来自重新卷满之梭心的梭线,并且在开始重新卷绕时切断所述的梭线。梭心之间的“雄”和“雌”接头可使两梭心在壳体内一起协调地自旋。当一个梭心提供用来缝入织物的线时,另一个梭心用来再绕线。在梭心达到能使满线梭心变空的旋转圈数时,满的和空的梭心(及梭心套)在壳体内转换。视缝纫机类型的不同,梭心可以自动转换或手动转换。每个梭心套上均设有一个线传送槽。一旦梭心互换好位置,梭线(处于张力下)就沿着传送槽从满梭心移动至空梭心。随后,空梭心上的一个细齿可钩住线,并将其切断以进行再卷绕。附图的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一完全组装到缝纫机上的双梭心机构的侧视图;图2是连接于缝纫机传动轴的双梭心机构的近视侧视图;图3是将双梭心机构的顶部切除后的剖视图,其中的蝶翼形固定夹被固定在位;图4是蝶翼形固定夹的分解视图5是双梭心机构及其内部构件的分解视图;图6是梭心在位时左右两侧梭心套的立体图;图7是梭心在位时左右两侧梭心套的侧视图;图8是从梭心套中取出后的左右两侧梭心的立体图;图9是从梭心套中取出后的左右两侧梭心的俯视图。图10是当回转角度为0°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双梭心机构的视图;图11是当回转角度为90°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双梭心机构的视图;图12是当回转角度为180°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双梭心机构的视图;图13是当回转角度为360°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双梭心机构的视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详细描述由于对制衣业的熟练人员而言缝纫机是相当普通而且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对其基本的功能和操作情况将不再赘述。下面将讨论对现有的梭心设计及其更换作业所作的特别改进。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用一个容纳有两个梭心的单个壳体代替了现有的系统或构件。该机构直接连接于缝纫机的主传动轴,从而代替现有的梭心组件。用来重新绕满空梭心的线是由主线源供给的,这些线是通过传动轴送到壳体内。使在缝纫位置上的梭心变空所需的旋转圈数是和使在重新装线位置上的梭心装满所需的旋转圈数相符合。由于该转数是预定的并且被程控地输入机器,所以梭心的转换是瞬时的,并且没有浪费线或者存在不希望有的用尽线的情况。图1中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机构完全组装后准备进行工作的情况,图2示出了该机构的近视图。由于一些新型缝纫机的转速可达7000RPM,所以该机构应由耐用材料制成,以尽量减少由于摩擦产生的热和/或变形。该机构应由金属或合金(最好是钢)制成,以便能在工作过程中维持一定的尺寸和完整性。该机构是安装在缝纫机的可旋转的外传动轴5上,而外传动轴5则套在固定的内轴6上。该机构在外传动轴上有一定的取向,以使壳体3的导线钩部分在和缝纫针4的上下移动所在的平面相同的平面内回转。图3是双梭心机构的顶部被部分切除后的视图。该机构是安装在缝纫台板的下面。它通过壳体1上的一固定螺钉8在右侧连接于旋转的外传动轴5,这样就使该机构能可拆装地固定于机器,从而达到维修或替代现有梭心组件的目的。此外,外传动轴是安装在不转的内轴6上的。为方便转动,在内、外传动轴之间设置了滚珠轴承或滚柱轴承7。由于各种类型缝纫机的梭心在构造上有所不同,所以也可以利用包括套筒式轴承在内的其它装置。该机构的左侧借助一弹簧推顶的蝶翼形固定夹14而固定在位。所述蝶翼形固定夹通过一支架26固定于缝纫机工作台的腿部。两个梭心10和11是以并排的方式取向。左侧梭心10的外缘上设有一凸片或凸起18,而右侧梭心11的外侧设有一与之互补的凹穴19。参见图6,该两梭心是藉助梭心套12和13在壳体内相互保持定位。两梭心套上设有端盖22和23,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哲
申请(专利权)人:金辉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