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光线性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15341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5 0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眩光线性灯,涉及照明装饰技术领域,包括灯体、发光组件和灯盖,灯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第二侧板的两侧,灯盖与第二侧板相对设置,灯盖、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容纳腔,发光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发光组件与第一侧板的夹角呈锐角设置,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与第一侧板的夹角呈锐角设置,将该装置安装在墙壁上时,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经由灯盖透射后进入外界,且由于灯盖的倾斜设置,光线经由灯盖倾斜射出,无需再设置遮光板也可达到防眩光的作用,同时,省去了遮光板减小了该线条灯的整体体积,提高了生产效率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眩光线性灯
本技术涉及照明装饰
,尤其是涉及一种防眩光线性灯。
技术介绍
洗墙灯是一种主要用于对城市建筑物进行亮化装饰的照明设备,顾名思义,洗墙灯将灯光投射到建筑物的墙壁上,让灯光像水一样洗过墙面,使得建筑物在夜晚产生灯光照射效果,达到烘托氛围的作用,还可以用来勾勒大型建筑物的轮廓,在城市美化中运用十分广泛。LED光源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且光效高、色彩丰富、寿命长,还能够进行智能控制。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洗墙灯大多采用LED光源作为发光单元。洗墙灯通过内置微芯片的控制,在工程应用场合中,能实现渐变、跳变、色彩闪烁、随机闪烁、渐变交替等动态效果,也可以通过DMX的控制,实现追逐、扫描等效果。通过丰富多彩的光影有机结合,产生灵动的感觉,给人带来新的视觉感受,让人沉浸在变化莫测的色彩世界里。应用场所包括单体建筑、历史建筑群外墙照明、大楼内光外透照明、室内局部照明、绿化景观照明和广告牌照明等。现有的线条灯通常采用光线直接透出外壳的结构,但这样的透光方式一方面光线较散,且当安装在墙壁上时通常是以向整个房间散射的。而在较多情况下,室内或室外安装的线条灯需求的是仅向下或其他方向射出的,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在线条灯外一侧加装一块遮光板,从而阻挡光线向外发射的一侧,以起到防眩光的效果。但在线条灯外加装遮光板的方式,使得线条灯本身结构变得复杂,不利于结构的稳定可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光线性灯,该防眩光线性灯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与第一侧板的夹角呈锐角设置,将该装置安装在墙壁上时,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经由灯盖透射后进入外界,且由于灯盖的倾斜设置,光线经由灯盖倾斜射出,无需再设置遮光板也可达到防眩光的作用,同时,省去了遮光板减小了该线条灯的整体体积,提高了生产效率且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防眩光线性灯,包括灯体、发光组件和灯盖;所述灯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侧;所述灯盖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灯盖、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夹角呈锐角设置。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三侧板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灯盖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配合。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三侧板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灯盖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配合。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设置于所述灯体的两侧;所述第一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灯盖相连接;所述第二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灯盖相连接。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侧板上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相配合;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二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相配合。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导热灯板、至少一个光源和至少一个透镜;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热灯板朝向所述灯盖的一侧;所述透镜罩设于所述光源的上方与所述导热灯板相连接,且与所述光源一一对应。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三侧板上设置有第六凹槽;所述第五凹槽和所述第六凹槽相对设置,所述导热灯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五凹槽和所述第六凹槽相配合。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导热灯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依次连接形成散热腔。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器、公连接线管和母连接线管;所述公连接线管和所述母连接线管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的两侧相连接。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一旋转连接件、第二旋转连接件、第一旋转支架和第二旋转支架,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和第一所述旋转支架相铰接,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相铰接;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公连接线管相匹配的第七凹槽;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母连接线管相匹配的第八凹糟。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眩光线性灯,包括灯体、发光组件和灯盖,灯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第二侧板的两侧,灯盖与第二侧板相对设置,灯盖、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容纳腔,发光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发光组件与第一侧板的夹角呈锐角设置,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与第一侧板的夹角呈锐角设置,将该装置安装在墙壁上时,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经由灯盖透射后进入外界,且由于灯盖的倾斜设置,光线经由灯盖倾斜射出,无需再设置遮光板也可达到防眩光的作用,同时,省去了遮光板减小了该线条灯的整体体积,提高了生产效率且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防眩光线性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防眩光线性灯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防眩光线性灯的主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防眩光线性灯的侧视图;图5为图4所示的防眩光线性灯的侧视分解图。图标:1-灯体;2-发光组件;3-灯盖;4-散热腔;5-第一端盖;6-第二端盖;7-控制组件;8-第一旋转连接件;9-第二旋转连接件;10-第一旋转支架;20-第二旋转支架;30-第一固定件;40-第二固定件;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21-导热灯板;22-光源;23-透镜;71-控制器;72-公连接线管;73-母连接线管;111-第一凹槽;112-第三凹槽;113-第五凹槽;131-第三凹槽;132-第四凹槽;133-第六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防眩光线性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眩光线性灯,其特征在于,包括灯体、发光组件和灯盖;所述灯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侧;所述灯盖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灯盖、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夹角呈锐角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眩光线性灯,其特征在于,包括灯体、发光组件和灯盖;所述灯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侧;所述灯盖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灯盖、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夹角呈锐角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线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三侧板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灯盖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线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盖与所述发光组件相平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线性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设置于所述灯体的两侧;所述第一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灯盖相连接;所述第二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灯盖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眩光线性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侧板上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相配合;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二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安东莫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品琦照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