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08760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4 2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向上燃烧式燃烧器;显热热交换部,吸收在所述燃烧器产生的燃烧显热;以及潜热热交换部,吸收通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的燃烧气体所包含的水蒸气的潜热,所述显热热交换部和潜热热交换部的侧方向的宽度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大小,并且通过具有共同结构的翅片‑管道方式的热交换器构成,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的一侧部形成有使通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的燃烧气体朝向上方流动的流路,并且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的中间部形成有使通过所述潜热热交换部的一侧部的燃烧气体向与冷凝水的降落方向一致的下方流动的流路,而且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的另一侧部形成有使通过所述潜热热交换部的中间部的燃烧气体向上方流动而排放的流路。

Combustion equipment based on condensatio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kind of combustion equipment based on condensation, which includes: an upward combustion burner, a hot heat exchange section, a burning heat absorbed in the burner, and a lat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 which absorbs the latent heat of the water vapor contained through the combustion gas body of the sensible heat exchange section. The width of the side direction of the sensible heat exchange section and the lat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 forms the same size as each other, and is formed by a heat exchanger with a common structure of the fin tube mode, and a flow path is formed on one side of the lat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 to flow upward through the burning gas of the sensible heat exchange section. A flow path is form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lat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 to make the burning gas of the one side of the latent heat exchange part consistent with the falling direction of the condensate water, and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t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 is formed to make the combustion gas of the middle part of the lat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 through the latent heat exchange part. A flow path over the top of the f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能够通过提高燃烧设备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而将体积小型化,从而减少设置空间上的制约,同时能够将显热热交换部和潜热热交换部的部件共用,从而能够减少成本的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
技术介绍
通常,锅炉或热水器等燃烧设备为如下的装置:利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热来对热介质进行加热,并使被加热的热介质沿着配管而循环,从而作为室内供暖用的目的而使用,或者作为热水用的目的而使用。近期生产的燃烧设备构成为包括显热热交换部和潜热热交换部的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其中,显热热交换部为了增大热效率而吸收从燃烧室产生的燃烧气体的显热,潜热热交换部吸收在显热热交换部完成热交换后的燃烧气体中包含的水蒸气的冷凝潜热。上述的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以燃烧器的燃烧方向为基准而划分为向下燃烧式燃烧设备和向上燃烧式燃烧设备。向下燃烧式具有燃烧气体的流动方向和冷凝水的降落方向自然变得一致,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回收潜热的优点,但是必须使用能够向下燃烧的燃烧器。作为这种燃烧器的一例,预混合燃烧器具有燃烧稳定性低,且为了实现复杂的燃烧控制而需要使用高价的控制系统的缺点。相反,向上燃烧式不受燃烧器种类的限制,因此燃烧稳定性较高,并且具有能够使用相对低价的本生燃烧器(BunsenBurner)的优点。作为与现有的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相关的现有技术,在图1中示出了在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09-0067760号中公开的向上燃烧式的冷凝式锅炉(condensingboiler)。现有的冷凝式锅炉包括:向上燃烧式燃烧器120,设置于送风机110的上侧,使得火焰向上形成;显热热交换部130,吸收在所述燃烧器120产生的燃烧显热;潜热热交换部150,吸收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130完成热交换后的燃烧气体中包含的水蒸气的潜热;冷凝水接取部160,用于排出在潜热热交换部150产生的冷凝水;以及排气烟道170,用于使燃烧气体得到排气。所述显热热交换部130中,热交换配管131沿水平方向彼此隔开而并排地排列,并且在潜热热交换部150中,在上下表面开放的箱形状的主体152内部,多个热交换配管151沿水平方向隔开预定间距而设置。通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130的燃烧气体经由流路变窄的气体流路部140之后流入到潜热热交换部150。形成所述气体流路部140的壳体141具有下侧宽,且宽度越往上越窄的形状,从而使排气气体的流动偏向右侧。沿着所述壳体141的内部而向上方流动的排气气体在壳体141的上侧末端部转换方向为左侧方向,之后流动方向重新转换为垂直向下的方向,从而通过潜热热交换部150。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具有如下的优点:燃烧气体的流动方向和冷凝水的降落方向变得一致,从而潜热热交换部150中的潜热回收效率得到提高,并且冷凝水的排放较容易。然而,现有的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为,如图1所示的,旨在构成用于使通过潜热热交换部150的燃烧气体的流动方向转换为朝向排气烟道170的上方的流路的构成,其中,潜热热交换部150的一侧部构成为以显热热交换部130的一侧面为基准而向外侧突出预定长度L的形态,因此燃烧设备的上部的宽度形成为大于下部的宽度,从而具有会受到燃烧设备的设置空间方面的制约的问题。并且,由于布置于潜热热交换部150上侧的壳体形成为扁平的形状,因此,通过气体流路部140而向上流动的燃烧气体无法在热交换部150的整体区域均匀地分配,而仅集中于一部分区域而流动,因此具有无法将潜热热交换部150中的热交换效率最大化的结构上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提高燃烧设备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而使体积小型化,从而减少设置空间上的制约,并且能够容易进行设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将显热热交换部和潜热热交换部的部件共用,从而能够减少成本,并且能够提高生产性。技术方案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向上燃烧式燃烧器20;显热热交换部40,吸收在所述燃烧器20产生的燃烧显热;以及潜热热交换部50,吸收通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的燃烧气体所包含的水蒸气的潜热,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和潜热热交换部50的侧方向的宽度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大小,并且通过具有共同结构的翅片-管道方式的热交换器构成,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一侧部形成有使通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的燃烧气体朝向上方流动的流路,并且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形成有使通过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一侧部的燃烧气体向与冷凝水的降落方向一致的下方流动的流路,而且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另一侧部形成有使通过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的燃烧气体向上方流动而排放的流路。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两侧部的宽度可以形成为小于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的宽度的大小,布置于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两侧部的热交换翅片之间的间距形成为大于布置于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的热交换翅片之间的间距。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和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两侧部可以分别配备有用于转换各个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的多个流路盖,包括所述多个流路盖的显热热交换部40和潜热热交换部50的侧方向宽度可以形成为与内设有所述燃烧器20的燃烧室30的壳体的侧方向宽度对应的大小。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和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两侧部可以分别配备有用于转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的多个流路盖,所述冷凝水接取部70可以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的另一侧上端和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的一侧下端之间的区域倾斜地布置,从而将通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而向上方流动的燃烧气体引导为朝向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一侧部。在所述冷凝水接取部70可以形成有向上垂直板74,所述向上垂直板74向上侧延伸而与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管道55结合,并用于阻断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与一侧部之间的燃烧气体的侧方向流动。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上侧可以配备有流路引导部件80,所述流路引导部件80用于将通过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一侧部而向上方流动的燃烧气体引导为朝向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区域。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上侧可以配备有包括上部盖61和烟筒62的排气烟道60,所述流路引导部件80包括:倾斜板81,倾斜地布置于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的另一侧上端和所述上部盖61的底面之间;固定板82,与所述倾斜板81一体地形成,并与所述上部盖61的底面结合。在构成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热交换翅片55的上端和所述上部盖61与流路引导部件80之间,可以形成有流路转换空间,所述流路转换空间向上侧突出,以使通过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一侧部而向上方流动的燃烧气体朝向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分配而流动。在所述倾斜板81可以形成有向下垂直板83,所述向下垂直板83向下侧延伸而与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管道55结合,从而阻断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和另一侧部之间的燃烧气体的侧方向流动。所述固定板82可以结合于所述烟筒62的外侧面周围,在所述固定板82可以形成有用于固定支撑所述倾斜板81的支撑台82a。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可以利用不锈钢(SUS)或者铜(Cu)材质构成,并且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向上燃烧式燃烧器(20);显热热交换部(40),吸收在所述燃烧器(20)产生的燃烧显热;以及潜热热交换部(50),吸收通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的燃烧气体所包含的水蒸气的潜热,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和潜热热交换部(50)的侧方向的宽度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大小,并且通过具有共同结构的翅片‑管道方式的热交换器构成,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一侧部形成有使通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的燃烧气体朝向上方流动的流路,并且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形成有使通过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一侧部的燃烧气体向与冷凝水的降落方向一致的下方流动的流路,而且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另一侧部形成有使通过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的燃烧气体向上方流动而排放的流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08 KR 10-2015-01742071.一种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向上燃烧式燃烧器(20);显热热交换部(40),吸收在所述燃烧器(20)产生的燃烧显热;以及潜热热交换部(50),吸收通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的燃烧气体所包含的水蒸气的潜热,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和潜热热交换部(50)的侧方向的宽度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大小,并且通过具有共同结构的翅片-管道方式的热交换器构成,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一侧部形成有使通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的燃烧气体朝向上方流动的流路,并且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形成有使通过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一侧部的燃烧气体向与冷凝水的降落方向一致的下方流动的流路,而且在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另一侧部形成有使通过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的燃烧气体向上方流动而排放的流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两侧部的宽度形成为小于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的宽度的大小,布置于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两侧部的热交换翅片之间的间距形成为大于布置于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的热交换翅片之间的间距。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和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两侧部分别配备有用于转换各个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的多个流路盖,包括所述多个流路盖的显热热交换部(40)和潜热热交换部(50)的侧方向宽度形成为与内设有所述燃烧器(20)的燃烧室(30)的壳体的侧方向宽度对应的大小。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和潜热热交换部(50)之间配备有用于引导冷凝水的排放的冷凝水接取部(70),所述冷凝水接取部(70)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的另一侧上端和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中间部的一侧下端之间的区域倾斜地布置,从而将通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40)而向上方流动的燃烧气体引导为朝向所述潜热热交换部(50)的一侧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冷凝方式的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凝水接取部(70)形成有向上垂直板(74),所述向上垂直板(7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焌圭刘正奇
申请(专利权)人: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