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接合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7211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使具有容易活动的拼条的针织物的外观更加美丽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接合方法中,至少编织两个筒状针织物,并使这些筒状针织物的前针织物部和后针织物部的接合区域的纵行数不同而重叠接合这些针织物。接合开始前,在相对的针床上,在固定拼条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的织针的针数和固定拼条小的接合区域的线圈的织针的针数为相同针数的区域上,使各接合区域两端部相对,而使前针织物部的接合区域和后针织物部的接合区域中一方的拼条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以抽针的状态固定在织针上,另一方的拼条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以总针的状态固定在织针上,然后通过压圈处理和线圈的重叠而在接合部分上形成拼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筒状针织物的接合位置上形成拼条的。
技术介绍
在针织制品的部件之间的接合位置上形成被称为拼条的部分。拼条形成在腋部或下裆部等上,通过在这些位置上形成拼条而在由平面的针织物构成的针织制品上形成厚度,由此形成沿着体型的穿着感觉良好的制品。本申请人已经开发并提供了一种,与接合而形成有拼条的一方的筒状针织物垂直于另一方针织物的状态相比,能够向两针织物之间的间隔扩展的方向以很大的角度旋转(如国际公开第01/88243号小册子所示)。该接合方法,在接合的两个筒状针织物的双方上形成相同线圈横列的拼条部分,并使离前针织物部和后针织物部之间的边界近的一侧的线圈彼此重叠以及离边界远的一侧的线圈彼此重叠,并进行压圈处理,由此在筒状针织物的接合部分上形成拼条。通过该具有拼条的,可以提供身体活动的自由度更大的针织品。在上述接合方法中考虑到人的活动时,例如对于针织套衫,前针织物侧比后针织物的拼条更大时,作为针织物的穿着感觉就更好。使前针织物的拼条大于后针织物时,需要使成为前身片和前袖之间的接合区域的纵行数多于后身片和后袖之间的接合区域的纵行数。但是当前后的接合区域的纵行数不同而进行针织物的接合时,在结束接合的时刻,拼条少的一侧的针织物(后身片),成为针床上离身片远的一侧的线圈的一部分转移到相反侧的针床(前针床)的状态。即,如上所述形成在前后的接合区域存在差异的拼条时,拼条大的前针织物部与后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相比变窄。因此,为了使在前后的针床上固定的针织物的宽度尽量没有差异,进行后针织物部的针床上的侧端线圈向相反侧的针床上的侧端线圈的外侧移动的转绕编织。如上所述进行转绕编织时,在形成拼条之前,固定于离后针床的身片侧最远的针上的线圈会转移到前针床而结束接合。由此将身片和两个袖编织成一个筒状时,原来位于后针床上的线圈会转移到前针床而在其上面形成线圈。在此,位于后针床上的线圈向前针床转移时,线圈以扭转的状态向前针床的针上转移。在其上面形成线圈时,线圈会被扭转,因而不优选。尤其在袖上扭转的线圈会出现在显眼的位置上,因而不优选。因而如图18所示,为了防止扭转,在结束拼条形成的时刻,在接合身片和袖之前进行转绕针织物的过程,以使对于袖,离后针织物部的身片远的侧端部的线圈返回到后针床,离前针织物的身片远的侧端部的线圈返回到前针床。图18(a)表示直至腋部的编织结束的状态,用虚线表示的部分(311a、311b、312a、312b、321a、321b、331a、331b)表示前后针织物的接合区域。图18(b)表示为了进行拼条的形成而对袖进行转绕编织的状态。但是如图18(b)所示,在预先转绕针织物而形成拼条时,对接合区域进行接合的时候,前针织物的接合,例如与前身片31a的接合区域312a接合的左袖33的接合区域,成为图18(a)时的后针织物的接合区域331b和前针织物的接合区域331a。以这种状态进行接合时,左右的袖32、33的前后针织物部的边界部分与身片31的前后针织物部的边界部分相比,向前侧产生位置偏差。因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拼条的接合开始时使成为前后针织物部的边界的端部线圈不会转绕到另一方的针床上并且能够编织具有容易编织且容易活动的拼条的针织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利用具有至少一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前后相对的针床,并且上述相对的针床中的至少前后一方的针床可向左右转移的横机,至少编织两个前针织物部和后针织物部在线圈横列方向上连续编织的筒状针织物,并且使在前针织物部和后针织物部上拼条大小不同的接合区域重叠而接合这些筒状针织物。首先在针织物的接合工序中,在相对的针床上,在固定拼条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的织针的针数和固定拼条小的接合区域的线圈的织针的针数为相同针数的区域上,使各接合区域两端部相对,并使前针织物部的接合区域和后针织物部的接合区域中,一方的拼条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以抽针的状态,另一方的拼条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以总针的状态固定在织针上,。然后,位于接合的筒状针织物的侧端上的接合区域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和另一方的筒状针织物的接合区域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重叠,以使离前针织物部和后针织物部的边界近的一侧的线圈彼此重叠,并使离前针织物部和后针织物部的边界远的一侧的线圈彼此重叠,并且进行压圈处理而在筒状针织物的接合部分上形成拼条,并与所接合的筒状针织物连续地编织一个筒状针织物。并且优选的是,接合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时的接合开始前的工序通过下述工序来进行。1)第一工序,使第一针织物的前针织物或后针织物中任一方的接合区域的线圈向相对的针床上移圈。2)第二工序,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向左右任一方向转移,并对第二针织物进行转绕编织,对第一针织物进行使离第二针织物远的端部的线圈向相对的针床移圈的转绕编织,并且反复进行使在第一工序中进行移圈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从离第二针织物远的端部的线圈起依次返回到相对的针床上的动作,在第一针织物的接合区域上以抽针状态或总针状态配置线圈。3)第三工序,在第二针织物的前针织物或后针织物中,在具有与第一工序中移圈的接合区域相同大小的接合区域的针织物中,使接合区域的线圈向相对的针床移圈。4)第四工序,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向上述第二工序的逆向转移,并对第一针织物进行转绕编织,对第二针织物进行使离第一针织物远的端部的线圈向相对的针床移圈的转绕编织,并反复进行使在第三工序中移圈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从离第一针织物远的端部的线圈起依次返回到相对的针床上的动作,在第二针织物的接合区域上以抽针状态或总针状态配置线圈。另外优选的是,隔着第一针织物而分别编织第二针织物和第三针织物,并且接合第一针织物和第二针织物、第一针织物和第三针织物时的接合开始前的工序包括下述工序。1)第一工序,使第一针织物中与第二针织物接合的前后任一方的接合区域的线圈向相对的针床移圈,同时使第三针织物中与第一针织物中进行移圈的接合区域具有相同拼条大小的接合区域的线圈向相对的针床移圈。2)第二工序,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向左右任一方向转移,并对第二针织物进行转绕编织,并对第一针织物以及第三针织物进行使离第二针织物远的端部的线圈依次向相对的针床移圈的转绕编织,并反复进行使在第一工序中移圈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从离第二针织物远的端部的线圈起依次返回到相对的针床上的动作,在第一针织物以及第三针织物的接合区域上以抽针状态或总针状态配置线圈。3)第三工序,使第一针织物中与第三针织物接合的、与在第一工序中进行移圈的接合区域具有相同大小的接合区域的线圈向相对的针床移圈,并使第二针织物中与在第一针织物中进行移圈的接合区域具有相同的拼条大小的接合区域的线圈向相对的针床移圈。4)第四工序,使前后任一方的针床向第二工序的逆向转移,并对第三针织物进行转绕编织,并对第一针织物以及第二针织物进行使离第三针织物远的端部的线圈向相对的针床移圈的转绕编织,并且反复进行使在第三工序中移圈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从离第三针织物远的端部的线圈起依次返回到相对的针床上的动作,在第一针织物以及第二针织物的接合区域上以抽针状态或总针状态配置线圈。本专利技术的,其特征在于,在接合开始相对前针织物部的接合区域和后针织物部的接合区域,对于拼条小的接合区域以抽针使线圈固定在针上,对于拼条大的接合区域以总针使线圈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具有至少一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前后相对的针床,并且上述相对的针床中的至少前后一方的针床可向左右转移的横机,至少编织两个前针织物部和后针织物部在线圈横列方向上连续编织的筒状针织物,并且使在前针织物部和后针织物部上拼条大小不同的接合区域重叠而接合这些筒状针织物,在针织物的接合工序中,在相对的针床上,在固定拼条大的接合区域的线圈的织针的针数和固定拼条小的接合区域的线圈的织针的针数为相同针数的区域上,使各接合区域两端部相对,而使前针织物部 的接合区域和后针织物部的接合区域中一方的拼条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以抽针的状态固定在织针上,另一方的拼条的接合区域的线圈以总针的状态固定在织针上,使位于接合的筒状针织物的侧端上的接合区域的线圈和另一方的筒状针织物的接合区域的线圈重叠,以使 离前针织物部和后针织物部的边界近的一侧的线圈彼此重叠,并使离前针织物部和后针织物部的边界远的一侧的线圈彼此重叠,并且进行压圈处理而在筒状针织物的接合部分上形成拼条,并与所接合的筒状针织物连续地编织一个筒状针织物。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山知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