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打捞作业模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555448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修井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以模拟井下打捞作业过程的模拟系统。一种井下打捞作业模拟系统,包括控制系统、起升系统、循环系统、固定系统和环形加压系统;其中,所述起升系统包括通过定滑轮连接的打捞工具;所述固定系统包括套管以及固定套管的支架,打捞工具通过定滑轮在套管内上下移动;所述环形加压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蓄能器组、液压管线以及旋转防喷器,所述旋转防喷器与井下落物连接;所述循环系统包括加砂装置、柱塞泵、液体循环管线和液罐;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起升系统、环形加压系统以及固定系统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广泛用于多种井下打捞作业的模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打捞作业模拟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修井
,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以模拟井下打捞作业过程的模拟系统。
技术介绍
在修井作业相关工艺及井下工具的研究过程中,常常面临因实验条件限制,无法有效开展大规模的模拟修井实验研究,以致无法获得支撑后续相关研究的关键性技术资料。虽然开展实验井或现场事故井打捞实验是最佳的实验方案,但在修井作业中遇到的因各种原因造成井下落物情况非常复杂,过高的成本、技术要求以及安全因素,成为限制其开展大规模实验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更为经济、有效的实验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井下打捞作业模拟系统,以实现现场打捞作业的模拟打捞过程,进而进行打捞工具的性能测试或职工关于井下打捞的教学培训。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井下打捞作业模拟系统,包括控制系统、起升系统、循环系统、固定系统和环形加压系统;其中,所述起升系统包括通过定滑轮连接的打捞工具;所述固定系统包括套管以及固定套管的支架,打捞工具通过定滑轮在套管内上下移动;所述环形加压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蓄能器组、液压管线以及旋转防喷器,所述旋转防喷器与井下落物连接;所述循环系统包括加砂装置、柱塞泵、液体循环管线和液罐;其中,加砂装置与套管连接,液体循环管线包括上注入管线、下注入管线以及排出管线;所述柱塞泵一端连接液罐,另一端通过连接上注入管线连接套管,通过连接上注入管线连接旋转防喷器;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起升系统、环形加压系统以及固定系统连接。所述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绞车、钢丝绳、定滑轮、配重块以及打捞工具,所述控制系统与绞车电连接,向绞车下发指令控制其移动距离。所述固定系统包括套管及支架;所述套管底端连接有透明有机玻璃管;所述支架还设有支撑底座,所述套管与支架之间通过连接支架进行固定;所述支架上设有摄像头。所述加砂装置包括加砂漏斗,所述加砂漏斗与套管直接连接,且与套管连接处设有加砂阀门。所述液罐内设有砂过滤装置,且液罐上设有清洗管线阀门。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计算机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绞车、蓄能器组以及固定系统连接。所述井下落物与旋转防喷器之间通过转接头连接。所述上注入管线、下注入管线以及排出管线上均设有阀门,上注入管线及下注入管线上还设有压力表,排出管线上设有温度计。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采用模拟打捞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可清楚观测打捞过程,可以直接用于打捞工具的性能测试;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仅需要通过室内给定条件,可最大程度模拟实际井下情况,可进行职工关于井下打捞的教学培训。本专利技术可以广泛用于多种井下打捞作业的模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井下打捞作业模拟系统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计算机,2-控制器,301-绞车,302-钢丝绳,303-定滑轮,304-配重块,305-打捞工具,401-加砂阀门,402-加砂漏斗,403-温度计,405-排出管线,406-液罐,407-清洗管线阀门,408-柱塞泵,409-上注入管线,412-下注入管线,501-套管,502-连接支架,503-支架,504-透明有机玻璃管,505-摄像头,506-支撑底座,601-蓄能器组,602-液压管线,603-井下落物,604-转接头,605-旋转防喷器。具体实施方式一种井下打捞作业模拟系统,包括控制系统、起升系统、循环系统、固定系统和环形加压系统;其中,所述起升系统包括通过定滑轮303连接的打捞工具305;所述固定系统包括套管501以及固定套管501的支架503,打捞工具305通过定滑轮303在套管501内上下移动;所述环形加压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蓄能器组601、液压管线602以及旋转防喷器605,所述旋转防喷器605与井下落物603连接;所述循环系统包括加砂装置、柱塞泵408、液体循环管线和液罐406;其中,加砂装置与套管501连接,液体循环管线包括上注入管线409、下注入管线412以及排出管线405;所述柱塞泵408一端连接液罐406,另一端通过连接上注入管线409连接套管501,通过连接上注入管线409连接旋转防喷器605;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起升系统、环形加压系统以及固定系统连接。其中,所述起升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绞车301、钢丝绳302、定滑轮303、配重块304以及打捞工具305,所述控制系统与绞车301电连接,向绞车301下发指令控制其移动距离,从而控制钢丝绳302带动打捞工具305运动。所述固定系统包括套管501及支架503;所述套管501底端连接有透明有机玻璃管504;所述支架503还设有支撑底座506,所述套管501与支架503之间通过连接支架502进行固定;所述支架503上设有摄像头504。摄像头504透过透明有机玻璃管504进行拍摄,并在控制系统上进行显示。所述加砂装置包括加砂漏斗402,所述加砂漏斗402与套管501直接连接,且与套管501连接处设有加砂阀门401。所述液罐406内设有砂过滤装置,且液罐406上设有清洗管线阀门407。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计算机1以及控制器2,所述控制器2分别与绞车301、蓄能器组601连接。所述井下落物603与旋转防喷器605之间通过转接头604连接。控制系统通过控制蓄能器组601发生动作,使得旋转防喷器605抱紧井下落物603。所述上注入管线409、下注入管线412以及排出管线405上均设有阀门,上注入管线409及下注入管线412上还设有压力表,排出管线405上设有温度计403。本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过程为:本专利技术通过支架503将套管501实现固定,使其垂直于地面;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绞车301移动,带动定滑轮303控制打捞工具305在套管501内发生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井下落物603的打捞;通过循环系统将套管501、下注入管线412、排出管线405构成流体回路;柱塞泵408工作时,流体由下注入管线412进入套管501,冲击底部沉积的砂层,模拟井下落物603在砂埋条件的打捞过程。控制系统通过打开蓄能器组601,通过液压管线602传递工作液压力,控制旋转防喷器605工作,旋转防喷器605的橡胶芯子收缩抱紧井下管状模拟落物,用以模拟管状井下落物603遇卡条件下的打捞过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下打捞作业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统、起升系统、循环系统、固定系统和环形加压系统;其中,所述起升系统包括通过定滑轮(303)连接的打捞工具(305);所述固定系统包括套管(501)以及固定套管(501)的支架(503),打捞工具(305)通过定滑轮(303)在套管(501)内上下移动;所述环形加压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蓄能器组(601)、液压管线(602)以及旋转防喷器(605),所述旋转防喷器(605)与井下落物(603)连接;所述循环系统包括加砂装置、柱塞泵(408)、液体循环管线和液罐(406);其中,加砂装置与套管(501)连接,液体循环管线包括上注入管线(409)、下注入管线(412)以及排出管线(405);所述柱塞泵(408)一端连接液罐(406),另一端通过连接上注入管线(409)连接套管(501),通过连接上注入管线(409)连接旋转防喷器(605);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起升系统、环形加压系统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打捞作业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统、起升系统、循环系统、固定系统和环形加压系统;其中,所述起升系统包括通过定滑轮(303)连接的打捞工具(305);所述固定系统包括套管(501)以及固定套管(501)的支架(503),打捞工具(305)通过定滑轮(303)在套管(501)内上下移动;所述环形加压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蓄能器组(601)、液压管线(602)以及旋转防喷器(605),所述旋转防喷器(605)与井下落物(603)连接;所述循环系统包括加砂装置、柱塞泵(408)、液体循环管线和液罐(406);其中,加砂装置与套管(501)连接,液体循环管线包括上注入管线(409)、下注入管线(412)以及排出管线(405);所述柱塞泵(408)一端连接液罐(406),另一端通过连接上注入管线(409)连接套管(501),通过连接上注入管线(409)连接旋转防喷器(605);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起升系统、环形加压系统连接。2.根据要求1所述井下打捞作业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升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绞车(301)、钢丝绳(302)、定滑轮(303)、配重块(304)以及打捞工具(305),所述控制系统与绞车(301)电连接,向绞车(301)下发指令控制其移动距离。3.根据要求2所述井下打捞作业模拟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全枝张晓斌王海荣洪千里韩金良张明明牛萌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