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53929 阅读:3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铅酸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包括:单片机U4,单片机U4的FB引脚通过串联的电阻R16和电阻R20接地,单片机U4的FB引脚通过电阻R15与铅酸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指示灯D7,单片机U4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铅酸电池充电管理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路设计领域,具体涉及称重仪表的铅酸电池充电管理电路。
技术介绍
称重仪表使用领域较广,很多使用场合需要用电池供电。许多台秤仪表用集成稳压器加上二极管和限流电阻组成充电电路,没有电池充电管理,大致充电12小时认为电池充满。一些使用者在仪表电池充满电后忘记拔插头,电池便一直处于充电状态,这使得电池的性能受到损坏。由于A12系列台秤仪表市场较大,对于电池过充的情形便大量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电池过充的铅酸电池充电管理电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铅酸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包括:整流单元,整流单元与外界交流电源连接;电容C10,电容C10与整流单元的两个输出端连接;铅酸蓄电池,铅酸蓄电池的负极接地;单片机U4,单片机U4的VCC引脚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单片机U4的TEMP引脚通过电阻R18接地,单片机U4的EOC引脚通过电阻R19接地,单片机U4的PGND引脚及GND引脚接地,单片机U4的COM3引脚通过电容C15接地,单片机U4的COM1引脚通过并联的电容C16和电阻R75接地,单片机U4的COM2引脚通过串联的电容C17和电阻R17接地,单片机U4的FB引脚通过串联的电阻R16和电阻R20接地,单片机U4的FB引脚通过电阻R15与铅酸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单片机U4的BAT引脚通过保险管F1与铅酸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单片机U4的BAT引脚通过电容C12接地,单片机U4的CSP引脚通过并联的电阻R11及电阻R13并经由保险管F1与铅酸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单片机U4的CSP引脚通过串联的电感L1与稳压单元连接,单片机U4的DRV引脚与MOS管Q2的栅极连接,单片机U4的VG引脚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MOS管Q2的源极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MOS管Q2的漏极与稳压单元连接;指示灯D7,单片机U4的引脚及引脚分别与指示灯D7连接,指示灯D7的输入端通过电阻R12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优选地,指示灯D7包括红灯和绿灯;其中红灯与单片机U4的引脚连接,绿灯与单片机U4的引脚连接。优选地,红灯和绿灯为LED灯。优选地,整流单元包括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9及二极管D10。优选地,稳压单元包括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其中二极管D3的输入端与MOS管Q2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3的输出端与电感L1连接;二极管D4的输入端接地,二极管D4的输出端与电感L1连接。优选地,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为肖特基二极管。优选地,电容C10和电容C12为电解电容。优选地,单片机U4的型号为CN3717。优选地,MOS管Q2的型号为A03401A。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解决了电池过充的问题,保护了仪表的电池,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提升了整个产品的性能及可靠性,并且成本低廉。涓流充电和恒压浮充自动切换,有效的保护了电池,大大提高了电池使用寿命和性能。且直接开关电源充电,效率高、发热小、充电快。另外,用双色灯指示电池充电状态,极大的方便了客户的使用,实用性极强。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铅酸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出进一步的说明。本技术铅酸电池充电管理电路目的在于实现仪表的铅酸电池充电自动管理。充电状态红灯显示,充电满则自动断开充电电路,对电池进行保护,且有绿色指示灯显示。如图1所示,本技术铅酸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包括:整流单元,整流单元与外界交流电源连接;电容C10,电容C10与整流单元的两个输出端连接;铅酸蓄电池,铅酸蓄电池的负极接地;单片机U4,单片机U4的VCC引脚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单片机U4的TEMP引脚通过电阻R18接地,单片机U4的EOC引脚通过电阻R19接地,单片机U4的PGND引脚及GND引脚接地,单片机U4的COM3引脚通过电容C15接地,单片机U4的COM1引脚通过并联的电容C16和电阻R75接地,单片机U4的COM2引脚通过串联的电容C17和电阻R17接地,单片机U4的FB引脚通过串联的电阻R16和电阻R20接地,单片机U4的FB引脚通过电阻R15与铅酸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单片机U4的BAT引脚通过保险管F1与铅酸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单片机U4的BAT引脚通过电容C12接地,单片机U4的CSP引脚通过并联的电阻R11及电阻R13并经由保险管F1与铅酸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单片机U4的CSP引脚通过串联的电感L1与稳压单元连接,单片机U4的DRV引脚与MOS管Q2的栅极连接,单片机U4的VG引脚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MOS管Q2的源极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MOS管Q2的漏极与稳压单元连接;指示灯D7,单片机U4的引脚及引脚分别与指示灯D7连接,指示灯D7的输入端通过电阻R12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指示灯D7包括红灯和绿灯;其中红灯与单片机U4的引脚连接,绿灯与单片机U4的引脚连接。红灯和绿灯为LED灯。整流单元包括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9及二极管D10。稳压单元包括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其中二极管D3的输入端与MOS管Q2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3的输出端与电感L1连接;二极管D4的输入端接地,二极管D4的输出端与电感L1连接。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为肖特基二极管。电容C10和电容C12为电解电容。单片机U4的型号为CN3717。MOS管Q2的型号为A03401A。单片机U4为一电源充电管理芯片CN3717。D7为一红绿双色指示灯,其中Red指示灯对应充电状态,Green指示灯对应充电完成状态。这样,对于仪表操作者而言,电池是否充电完成一目了然,极大的提高了仪表的实用性。电路中,单片机U4的BAT脚为输出电压,VBAT+通过电阻R15和R16组成的分压网络反馈到FB引脚,单片机U4根据FB引脚的电压决定输出电压VBAT+。当FB引脚的电压接近3.6V时,充电器进入过充电状态。在过充电状态,充电电流逐渐下降,BAT引脚电压(也即VBAT+)保持不变,此时进入浮充状态。涓流充电和恒压浮充自动切换,电路实现了对电池充电的自动管理。将称重仪表加上本技术铅酸电池充电管理电路,涓流充电和恒压浮充自动切换,有效的保护了电池,大大提高了电池使用寿命和性能。且直接开关电源充电,效率高、发热小、充电快。另外,用双色灯指示电池充电状态,极大的方便了客户的使用,实用性极强。以上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技术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铅酸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单元,整流单元与外界交流电源连接;电容C10,电容C10与整流单元的两个输出端连接;铅酸蓄电池,铅酸蓄电池的负极接地;单片机U4,单片机U4的VCC引脚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单片机U4的TEMP引脚通过电阻R18接地,单片机U4的EOC引脚通过电阻R19接地,单片机U4的PGND引脚及GND引脚接地,单片机U4的COM3引脚通过电容C15接地,单片机U4的COM1引脚通过并联的电容C16和电阻R75接地,单片机U4的COM2引脚通过串联的电容C17和电阻R17接地,单片机U4的FB引脚通过串联的电阻R16和电阻R20接地,单片机U4的FB引脚通过电阻R15与铅酸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单片机U4的BAT引脚通过保险管F1与铅酸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单片机U4的BAT引脚通过电容C12接地,单片机U4的CSP引脚通过并联的电阻R11及电阻R13并经由保险管F1与铅酸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单片机U4的CSP引脚通过串联的电感L1与稳压单元连接,单片机U4的DRV引脚与MOS管Q2的栅极连接,单片机U4的VG引脚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MOS管Q2的源极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MOS管Q2的漏极与稳压单元连接;指示灯D7,单片机U4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铅酸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单元,整流单元与外界交流电源连接;电容C10,电容C10与整流单元的两个输出端连接;铅酸蓄电池,铅酸蓄电池的负极接地;单片机U4,单片机U4的VCC引脚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单片机U4的TEMP引脚通过电阻R18接地,单片机U4的EOC引脚通过电阻R19接地,单片机U4的PGND引脚及GND引脚接地,单片机U4的COM3引脚通过电容C15接地,单片机U4的COM1引脚通过并联的电容C16和电阻R75接地,单片机U4的COM2引脚通过串联的电容C17和电阻R17接地,单片机U4的FB引脚通过串联的电阻R16和电阻R20接地,单片机U4的FB引脚通过电阻R15与铅酸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单片机U4的BAT引脚通过保险管F1与铅酸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单片机U4的BAT引脚通过电容C12接地,单片机U4的CSP引脚通过并联的电阻R11及电阻R13并经由保险管F1与铅酸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单片机U4的CSP引脚通过串联的电感L1与稳压单元连接,单片机U4的DRV引脚与MOS管Q2的栅极连接,单片机U4的VG引脚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MOS管Q2的源极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MO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瞿莉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耀华称重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