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线组件及充电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53145 阅读:13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液冷线组件及充电枪,其中,液冷线组件包括:线缆组件,包括一端可伸出线缆外被的液冷管以及于同一端外露于线缆外被的导体接头;线鼻子,包括连接主体及与连接主体相连的压接管,连接主体具有两相对的电接触面,两电接触面之间形成有转接通道,转接通道一端形成有与压接管对应的转接入口,另一端于连接主体的侧面形成转接出口;以及压接套管,包括位于中部的垫管段,位于压接套管一端的第一接口及位于压接套管另一端的第二接口,第一接口与液冷管密封套接,第二接口与转接入口相接,垫管段嵌接于压接管,导体接头压接于垫管段与压接管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液冷线组件冷却液可以通过压接处并迅速带走热量,保证设计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线组件及充电枪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特别涉及一种液冷线组件。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可以进行大功率充电的液冷充电枪。但是现有的液冷线组件,例如应用于液冷充电枪的液冷线组件,液冷线组件装配中,线鼻子的压接时需要施加巨大外力,而液冷管是无法承受如此大外力,替代的结构需要将液冷管与导体分离,将导体与线鼻子压接,液冷管与其他结构连接。这种结构存在如下缺点:1.液冷管无法通过压接部位的,不能对压接部位进行冷却;2.被剥离出来的导体没有液体冷却,温升很高,影响整体冷却效果;3.工艺难度高,可靠性不高,占用空间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液冷线组件,旨在解决现有的具有线鼻子的液冷线组件冷却效果差或工艺难度高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液冷线组件,包括:线缆组件,包括一端可伸出线缆外被的液冷管以及于同一端外露于所述线缆外被的导体接头;线鼻子,包括连接主体及与所述连接主体相连的压接管,所述连接主体具有两相对的电接触面,两所述电接触面之间形成有转接通道,所述转接通道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压接管对应的转接入口,另一端于所述连接主体的侧面形成转接出口;以及,压接套管,包括位于中部的垫管段,位于所述压接套管一端的第一接口及位于所述压接套管另一端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液冷管密封套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转接入口相接,所述垫管段嵌接于所述压接管,所述导体接头压接于所述垫管段与所述压接管之间。优选地,所述转接入口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接口外壁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优选地,所述液冷线组件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套于第二接口外围,所述第一接口与垫管段之间形成有环形的台阶面,所述转接入口与所述压接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凸肩,所述垫圈密封夹设于所述台阶面与凸肩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嵌接于所述液冷管。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过盈嵌接于所述液冷管,所述第一接口的外周面设有环形的防滑凸起。优选地,所述液冷线组件还包括锁紧螺母,所述压接套管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垫管段之间的配合管段,所述配合管段的外壁面设有外螺纹,所述锁紧螺母一端紧套于所述液冷管的外围,另一端与所述配合管段螺纹配合。优选地,所述转接通道为弯折状。优选地,所述液冷线组件还包括用以覆盖导体接头的绝缘件。优选地,所述连接主体还开设有与所述转接通道错开的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贯通两所述电接触面设置。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充电枪,包括所述的液冷线组件,所述液冷线组件包括:线缆组件,包括一端可伸出线缆外被的液冷管以及于同一端外露于所述线缆外被的导体接头;线鼻子,包括连接主体及与所述连接主体相连的压接管,所述连接主体具有两相对的电接触面,两所述电接触面之间形成有转接通道,所述转接通道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压接管对应的转接入口,另一端于所述连接主体的侧面形成转接出口;以及,压接套管,包括位于中部的垫管段,位于所述压接套管一端的第一接口及位于所述压接套管另一端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液冷管密封套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转接入口相接,所述垫管段嵌接于所述压接管,所述导体接头压接于所述垫管段与所述压接管之间。本技术液冷线组件通过在连接主体内部设置转接通道,该转接通道依次与压接套管及液冷管连通,如此,导体接头压接于垫管段的外围,垫管段可以采用抗压强度的材质以承受压接时产生的压力,实现的工艺简单,并且压接处产生的热量能被冷却液迅速带走,保证设计的冷却效果。此外,独立设置压接套管一端连接液冷管另一端连接线鼻子,无需分开连接液冷管及线鼻子,占用体积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液冷线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液冷线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中液冷线组件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线缆组件213转接入口32第一接口11线缆外被214转接出口321防滑凸起12液冷管215凸肩33第二接口13导体接头216安装通孔34配合管段2线鼻子22压接管4垫圈21连接主体3压接套管5锁紧螺母211电接触面31垫管段212转接通道311台阶面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液冷线组件。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液冷线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液冷线组件,包括:线缆组件111,包括一端可伸出线缆外被的液冷管12以及于同一端外露于线缆外被的导体接头13;线鼻子2,包括连接主体21及与连接主体21相连的压接管22,连接主体21具有两相对的电接触面211,两电接触面211之间形成有转接通道212,转接通道212一端形成有与压接管22对应的转接入口213,另一端于连接主体21的侧面形成转接出口214;以及,压接套管3,包括位于中部的垫管段31,位于压接套管3一端的第一接口32及位于压接套管3另一端的第二接口33,第一接口32与液冷管12密封套接,第二接口33与转接入口213相接,垫管段31嵌接于压接管22,导体接头13压接于垫管段31与压接管2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将线缆组件111平齐地切断,再将线缆组件111一端的线缆外被拨开,露出可用于压接的导体接头13及液冷管12,进一步地,可以对液冷管12进行剪裁,使得导体接头13外露部分的长度长于液冷管12外露部分的长度。线缆外被用以提供绝缘及防护作用,为了便于收纳和移动,液冷线缆的外被、导体及液冷管12均可以弯曲或卷曲。连接主体21上的电接触面211与其他导体连接实现电路的转接。本技术液冷线组件通过在连接主体21内部设置转接通道212,该转接通道212依次与压接套管3及液冷管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线缆组件,包括一端可伸出线缆外被的液冷管以及于同一端外露于所述线缆外被的导体接头;线鼻子,包括连接主体及与所述连接主体相连的压接管,所述连接主体具有两相对的电接触面,两所述电接触面之间形成有转接通道,所述转接通道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压接管对应的转接入口,另一端于所述连接主体的侧面形成转接出口;以及,压接套管,包括位于中部的垫管段,位于所述压接套管一端的第一接口及位于所述压接套管另一端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液冷管密封套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转接入口相接,所述垫管段嵌接于所述压接管,所述导体接头压接于所述垫管段与所述压接管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线缆组件,包括一端可伸出线缆外被的液冷管以及于同一端外露于所述线缆外被的导体接头;线鼻子,包括连接主体及与所述连接主体相连的压接管,所述连接主体具有两相对的电接触面,两所述电接触面之间形成有转接通道,所述转接通道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压接管对应的转接入口,另一端于所述连接主体的侧面形成转接出口;以及,压接套管,包括位于中部的垫管段,位于所述压接套管一端的第一接口及位于所述压接套管另一端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液冷管密封套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转接入口相接,所述垫管段嵌接于所述压接管,所述导体接头压接于所述垫管段与所述压接管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入口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接口外壁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套于第二接口外围,所述第一接口与垫管段之间形成有环形的台阶面,所述转接入口与所述压接管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超邹志平周诚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沃尔新能源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沃尔特种线缆有限公司常州市沃尔核材有限公司乐庭电线工业惠州有限公司惠州乐庭电子线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