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罗口衣袋的针织衣片及其针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5294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内容是,将运动衣或羊毛衫一类针织衣料(如在其前衣片部分),与上端开口部分用罗口等加以补强的衣袋织成一个整体的针织衣片及其针织方法。(*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运动衣或羊毛衫一类针织衣料(如其前衣片部分),与上端开口部分用罗口等加以补强的衣袋织成一个整体的针织衣片及其针织方法。一般在针织衣料的前衣片上形成衣袋的时候,都是先织出一块衣袋形状的针织物片,然后再把这块针织物片缝合到所需位置上,形成衣袋。但是这样的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即需要用手工把用作衣袋的针织物片周围缝合到针织衣料的前衣片上去,而针织的衣袋片的边缘部分极易向内卷边,这样便使缝合操作非常困难;又由于针织衣袋片容易变形,缝合操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力,从而生产效率很低。特别是当针织衣片上带有花纹时,不易拼接花纹,从而上述问题便会更加明显。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以前曾经提出过一种解决方案,即采用一种至少设有一对前部织针和与之相对设置的后部织针的横机,由前部织针编织从底边到衣袋这一段的前衣片(也叫衣料),在衣袋处还向后部织针送入纱线,并在将该衣袋面儿两侧边缘编织到上述衣料的状态下,分别由该后部织针编织衣袋处的前衣片(即衣袋里儿)、并由前部织针编织衣袋的前面部分(即衣袋面儿),从而将两侧边缘编织在上述衣料上的衣袋与衣片织成一个整体。作为针织衣料,无论从设计还是从功能角度上看,都需要用罗口等对衣袋的开口处进行补强。但是,本申请人以前提出的那种方案在这时便存在一些问题,即在编织衣袋时,前部织针和后部织针上的线圈分别已呈所谓“全满”状态,而不能编织由前部织针和后部织针一起编织的罗纹组织。因此,只能将衣袋的针织物片全部织成与前衣片相同的组织,形成松跨的织物,从而降低其商品价值。为此,为了补强衣袋的开口部,便需要将开口部分折成筒形,并在该筒形部分中插入芯织物片,然后把衣袋片的两端缝到衣片上。此时存在的问题是,对开口部分的这一补强操作会使好不容易提高了的生产效率又大大降低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即在不至降低生产效率的前提下,提供一种由罗口补强的。附图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带罗口衣袋的针织衣片的针织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其中附图说明图1为从该前衣片起针开始到衣袋起针为止的过程中的主要横列的编织图图2为在衣袋上端部分成形罗口的起针编织图图3为编织罗口的编织图图4为罗口上端边处理的编织图图5为编织前衣片的编织图。其中ABCDE……表示前部织针,abcde……表示后部织针,③表示防脱散纱线(热收缩性纱线)。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就用于本实施例的针织机来说,采用的是在其从侧面配置成“八”字形的针床(未图示)上,分别设有多根可进退滑动的织针的横机。图1为表示从前衣片起针开始至衣袋起针为止的主要横列的编织图,其中分别用大写英文字母ABCDE……表示前部织针,用小写英文字母abcde……表示后部织针。在该图1的方框1和方框2中,编织前衣片用的纱线①从位于图外某处的送纱装置送入由三角滑架(未图示)控制的前部织针ABCDE……进行编织,反复地进行这一动作,编织前衣片的下部。然后,在方框3中,在形成衣袋底部的位置,向介于衣袋宽度范围之内的前部织针IJK……NOP和后部织针ijk……nop都供给纱线①。在方框4中,向除去上述衣袋宽度内的前部织针IJK……NOP外的前部织针ABCDE……和后部织针ijk……nop供给纱线,编织前衣片。接下来在方框5和方框6中,向衣袋宽度内的前部织针IJK……NOP供给编织衣袋用的纱线②,并用该纱线②,在将衣袋两侧边与前衣片编在一起的针Q、H和后部织针q、h之间,以两侧挂接的方式编织衣袋面儿。与此同时,方框7中的纱线①在除衣袋宽度内的前部织针IJK……NOP以外的前部织针ABCDE……、及后部织针ijk……nop上,也编织出前衣片。之后,反复进行方框4至方框7的操作,直至织完相应于衣袋深度的预定横列数,这样就织成了两侧边缘部和底部与前衣片为一个整体的袋状衣袋的面儿部分。接着,在图2中的方框8和方框9中,当上述编织位置变为衣袋上端织罗口的部分时,把由热缩性纱线制成的防线圈脱散纱线③,每隔一针地喂给相应于衣袋宽度并刚刚织过前衣片的后部织针ijk……nop中的一隔一织针jl……np,从而形成线圈。在方框10中,由后部织针jl……np钩住的线圈进行脱圈,从而织针jl……np成为空针(图中黑圆点)。在图3的方框11中,线圈从对应于成为空针的织针ijl……np的前部织针JL…NP转移到该些空针上,后来,经过如方框12至方框15所示的动作,由后部织针jl…np和前部织针IK…MO编织罗口。一旦罗口编织到预定横列数时,便在方框16中,把刚刚织完罗口的后部织针jl……np上的线圈,转移到与其相对应的前部织针JL……NP上,并停止后部织针jl……np的编织动作。当后部织针中的织针jl……np上的线圈移到前部织针JL……NP时,便在图4所示的方框17和方框18中,把由热缩性纱线制成的防线圈脱散纱线③喂入前部织针IKL……NOP,并织成线圈,然后在方框19中,使线圈从前部织针JKL……NOP上脱下,从而在此形成了由罗口补强的衣袋开口。在象本实施例这样,向罗口上端喂入防线圈脱散纱线③,以对线圈进行加工处理的情况下,可以在最后整理加工时把此防线圈脱散纱线③的部分向衣袋内侧折入,然后进行缝合;但如果用包缝编织来代替防线圈脱散纱线③的话,则不需要进行最后整理加工。就这样前部织针IJK……NOP中变成空针的织针IK……MO,在图5所示方框20中,与后部织针ik……mo一起接受纱线①的给纱,然后在方框21中,后部织针ik……mo上的线圈转移到前部织针中的空针JL…NP上。之后,纱线①向全部前部织针ABCCE……喂纱,并反复进行方框22和方框23的编织,从而编织前衣片部分。对经过上述步骤顺序织成的带衣袋的前衣片来说,只需将罗口部分两端缝合到衣片上去,便可在衣片上制成用罗口补强袋口的衣袋。另外,由于编织罗口而织入的防线圈脱散纱线③在其脱圈后,脱落的线圈在将该运动衣一类衣片置于后整理机上进行热处理时,防线圈脱散纱线③便会在热作用下收缩,从而可将线圈牢牢地固定住,确保线圈不会脱散。还有,将加入防线圈脱散纱线③并脱圈后的线圈部分,用锯齿缝缝纫机或类似机器缝合到衣片上去时,由于该缝合部件被衣袋遮盖住而不会影响美观,又可对脱圈下来的线圈部分进行补强。另一方面,在上述实施例中,仅对在由前后相对设置的、其上并排设有多根织针的一对针床构成的横机上编织的情况作了说明,当然,不用说本专利技术也可在设有两对以上这种针床的设备上进行实施,并且不仅可由前部织针编织衣片,也可由前部织针和后部织针编织衣片,或由后部织针编织衣片,显然,在这些针织机上均能实施本专利技术。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是用热收缩性纱线制成防线圈脱散纱线的,但很显然也可以用热熔性纱线来替代它来制成防线圈脱散纱线,这样做也可与上述方法一样防止线圈的脱散。权利要求1.一种带罗口衣袋的针织衣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从衣片上分叉出来形成的衣袋底部和从衣袋底部起针、两侧边缘与衣片编织在一起的衣袋面儿以及在衣袋的上部位置有与衣袋面儿部分编织在一起的罗口部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罗口衣袋的针织衣片,其特征在于,为给罗口部分起针而用防线圈脱散纱线进行处理,并对脱圈下来的线圈的防线圈脱散纱线,用热加工法进行防脱散处理。3.一种带上端部为罗口的衣袋的针织衣片的针织方法,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罗口衣袋的针织衣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从衣片上分叉出来形成的衣袋底部:和从衣袋底部起针、两侧边缘与衣片编织在一起的衣袋面儿:以及在衣袋的上部位置有与衣袋面儿部分编织在一起的罗口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本重信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