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毛圈的三层针织物及供针织的三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5241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带毛圈的三层针织结构,其中的三角装置具有一为关边、针织和集圈组织而设计的针盘三角,并为第一根喂入纱采用二层三角,针盘三角联结成可以进行针织三层结构针织的一整个循环,而针筒三角则安排在四层中以进行多层针织。(*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有毛圈针织的三层结构的针织物以及一种用来生产这种织物的圆筒形针织机上的三角系统。用针织机中的通常的三角生产出的三层结构的针织品用来保暖效果是很好的。但对于满足针织品的良好的特性来说,这种针织品的弹性和平滑性仍然是较差的。此外,使用过程中频繁的清洗常使得中间的纱线从织物中脱出因而缩短了针织物的寿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弥补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对传统的三角装置进行改进的三角装置并采用新的织针和三角的安排方式以织出一种多功能结构的针织物。具体说来,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圆筒型针织机的三角装置,它克服了传统三层结构的针织品的缺点并通过在三层结构的针织物的正面或反面织物上带一毛圈组织而获得四层结构的针织的效果,如此获得的针织品能防止中间纱线从中脱出,并表现出良好的吸水性,手感柔软而平滑。本专利技术的带毛圈的三层结构的针织物,它由以下的针织步骤的不断重复而织成(a)第一根喂入纱跨在用于所有针筒针的三角上而织成背面织物;(b)第二根喂入纱跨在用于第一和第三层上的针筒针的三角上而织成背面织物;(c)第三根喂入纱跨在所有针盘针的三角上而织成正面织物;(d)第四根喂入纱跨在用于第二层上的针筒针的三角上而针织特种纱;(e)第五根喂入纱跨在用于第二和三层上的针筒针的三角上而针织成背面织物;以及(f)第六根喂入纱跨在用于所有针盘针的针盘三角和用于第一层上的织针和针筒三角上而针织出用于背面织物的多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其中,附图说明图1(A1和A2)及(B1和B2)是一传统的三角装置的前视图;图1(A1)是用于第一根喂入纱的针盘高三角的前视图;图1(A2)是用于第一根喂入纱的针筒高三角的前视图;图1(B1)是用于第二根喂入纱的针盘低三角的前视图;图1(B2)是用于第二根喂入纱的针筒低三角的前视图;图2(C1-4)表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三角装置的各前视图;图2(C1)是各针盘三角的分解图;图2(C2)是各针盘三角的排列图;图2(C3)是各针筒三角的排列图;图2(C4)是用于第一根喂入纱的针筒三角的分解图;图3(D1-D6)表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三角装置操作时针筒针和相应的针盘针的排列图;图3(D1)是用于第一根喂入纱的所有针筒针的针织;图3(D2)是一用于第二根喂入纱的第一和第三层针筒针的针织;图3(D3)是一用于第三根喂入纱的所有针盘针的针织;图3(D4)是一用于第四根喂入纱的第二层针筒针的针织;图3(D5)是一用于第五根喂入纱的第一和第三层针筒针的针织;图3(D6)是一用于第六根喂入纱的所有针盘针和第一层针筒针的针织;图4(E1和E2)表示用本专利技术的三角装置制成的带毛圈的三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结构;图4(E1)是带毛圈的三层结构的针织结构的立体图;图4(E2)是带毛圈三层结构针织结构的背面针织结构的视图;图5(F1和F2)表示了用本专利技术的三角装置制成的带毛圈的三层织物的最后的结构图;图5(F1)是前侧针织组织的视图;图5(F2)是后侧针织组织的视图。图中的字母数字混合码表示(E1-1),(E1-2),(E1-5)表示背面针织组织;(E1-3),(E1-6)表示正面针织组织;(E1-4)为一根特种纱;(E1-7)为一根中间纱。参阅附图,本专利技术详细描述如下。在表示一传统的三角装置的图1中,图1(A1)和图1(A2)是用于第一根喂入纱的各个三角的前视图;图1(B1)和图1(B2)是用于第二根喂入纱的各个三角的前视图。但是,图1(A1、A2、B1、B2)中的三角都是不能进行关边或集圈组织的三角。此外,各三角层是由联锁三角构成而没有获得不同织物结构的能力,这也成为一个缺点。为了消除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三角装置,其中,用于第一根喂入纱的针盘三角是为关边、针织和集圈组织的三种结构而设计的,与此同时第一根喂入纱用了两层,如图2(C1)所示;如图2(C2)所示的针盘三角是为带毛圈的三层结构的针织物的一个完整的针织循环而设置的;图2(C3)中的各个针筒三角被设置成四层以进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多层针织。图2(C4)表示了多功能针筒三角的分解图,它们是为每根喂入纱的关边、针织、集圈组织而设置的以进行任何所需要结构的针织。以下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带毛圈的三层结构的针织物的三角装置的工作情况以及针筒针和相应的针盘针的配置情况。在图3(D1)中,第一根喂入纱跨在图2(C1-1)中用于所有针筒针三角上以针织如图3(D1-1)和图4(E-1)中所示的背面针织物,图3(D2)中的第二根喂入纱跨在图2(C3-2)中的三角上以编织图3(D1-2)和图4(E1-2)的结构中的第一和第三层中的背面织物,图3(D3)中的第三根喂入纱跨在图2(1-3)中的用于所有针盘针的三角上以编织如图3(D1-3)和图4(E1-3)所示的表面针织物。除此之外,图3(D4)中的第四根喂入纱跨在图2(C3-4)中的针筒三角上以编织如图3(D1-4)和图4(E1-4)中的特种纱,图3(D5)中的第五根喂入纱跨在图2(C3-5)中的针筒三角上以编织如图3(D1-5)和图4(E1-5)中的背面针织物。另外,图3(D6)中的第六根喂入纱跨在图2(C2-6)中的针盘三角和图2(C3-6)中的针筒三角上而分别将如图3(D1-6)和图3(D1-7)中的纱编织成一如图4(E1-6)和(E1-7)的多层织物。因此,针织的一整周和一毛圈针织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带毛圈的三层针织物。如上所获得的带毛圈的三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结构如图4中所示。当针织品被染色处理时,在加工过程中特种纱从织物中熔化消失掉从而制成如图5所示的带毛圈的三层结构的针织物。在此情况下,图5中的纱(F1-1)的毛圈针织出一毛圈织物,从而不仅获得了有四层结构的织物的效果而且使织物的弹性和平滑性得到改善并能防止中间层的中间纱脱到外面。权利要求1.一种带毛圈的三层结构的针织物,它由以下的针织步骤的不断重复而织成(a)第一根喂入纱跨在用于所有针筒针的三角(C3-1)上而织成背面织物(E1-1);(b)第二根喂入纱跨在用于第一和第三层上的针筒针的三角(C3-2)上而织成背面织物;(c)第三根喂入纱跨在所有针盘针的三角(C3-3)上而织成正面织物;(d)第四根喂入纱跨在用于第二层上的针筒针的三角(C3-4)上而针织特种纱;(e)第五根喂入纱跨在用于第二和三层上的针筒针的三角(C3-5)上而针织成背面织物(E1-5)以及;(f)第六根喂入纱跨在用于所有针盘针的针盘三角(C2-6)和用于第一层上的织针和针筒三角(C3-6)上而针织出用于背面织物的多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毛圈的三层结构的针织物,其中,一毛圈针织物和三层结构的针织物的正面和背面相结合。3.一种用于针织带毛圈的三层结构的织物的三角装置,其中,用于第一根喂入纱的针盘三角(C1)在结构上由关边、针织和集圈三角组成,用于第一根喂入纱的两层同时驱动;喂入纱中的三角也安排成同时驱动;而(C2)中的三角安排成形成一用于一整个针织循环的针盘三角结构;(C4)中的针筒三角安排得使每根喂入纱都有关边、针织和集圈三角并构成一如(C3)中的四层结构。全文摘要一种带毛圈的三层针织结构,其中的三角装置具有一为关边、针织和集圈组织而设计的针盘三角,并为第一根喂入纱采用二层三角,针盘三角联结成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毛圈的三层结构的针织物,它由以下的针织步骤的不断重复而织成:(a)第一根喂入纱跨在用于所有针筒针的三角(C3-1)上而织成背面织物(E1-1);(b)第二根喂入纱跨在用于第一和第三层上的针筒针的三角(C3-2)上而织成背面织物;(c)第三根喂入纱跨在所有针盘针的三角(C3-3)上而织成正面织物;(d)第四根喂入纱跨在用于第二层上的针筒针的三角(C3-4)上而针织特种纱;(e)第五根喂入纱跨在用于第二和三层上的针筒针的三角(C3-5)上而针织成背面织物(E1-5);以及(f)第六根喂入纱跨在用于所有针盘针的针盘三角(C2-6)和用于第一层上的织针和针筒三角(C3-6)上而针织出用于背面织物的多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尤崔
申请(专利权)人:三邦羊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