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塔安装引导就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4748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7: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塔安装引导就位装置。其分别安装于上塔段的下部和下塔段的上部,且安装在塔段壁板的外侧;每个塔段上塔段和下塔段接缝处设置有四套引导就位装置,每套引导就位装置主要由钢板和螺栓组成,包括横向定位件和纵向定位件;横向定位件的第一钢板为带斜面的楔形钢板,第二钢板上端带斜面,与第一钢板的斜面坡度一致,形成能相对滑动的倾斜结合面;纵向定位件的第三钢板、第四钢板呈齿槽状拼合,其斜面相互贴合可以沿斜面结合面相对滑动,安装于上塔段下部的第三钢板呈下小上大的楔形状,安装于下塔段上部的第四钢板呈下大上小的开口状。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于钢塔类结构的现场定位拼装,施工方便,精度较高,可较好的确定待拼装段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塔安装引导就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装定位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钢塔安装引导就位装置,用于研究在实际工况下钢塔类结构的定位与拼装,属于金属结构安装领域。
技术介绍
十几年来,我国持续保持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地位,生产能力强,与传统的混凝土相比,钢材具有强度大、韧性高、延性好等特点,这将带来钢结构在结构性能、经济性能、环保性能等方面的显著优势。特别是环保方面的优势与我国倡导的建筑节能环保理念不谋而合。另外,我国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钢桥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钢材以其跨越能力强的优点,在大跨度桥梁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钢桥市场空间较大。近年来,钢制斜拉桥和悬索桥发展尤为迅速,其中钢塔的安装精度对成桥线形、工程质量均有直接影响,钢塔安装时实现上下塔段的精准定位以及完美结合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目前尚未见到施工简单的安装引导就位装置,在此背景下,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钢塔类结构安装引导就位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塔安装引导就位装置,通过引导就位装置的安装,可实现相连两预制构件的精准拼装。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塔安装引导就位装置,所述钢塔包括上塔段和下塔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就位装置在钢塔安装时确定上、下塔段位置后,分别安装于上塔段的下部和下塔段的上部,且安装在塔段壁板的外侧;每个塔段上塔段和下塔段接缝处设置有四套引导就位装置,每套引导就位装置主要由钢板和螺栓组成,包括横向定位件和纵向定位件;所述横向定位件包括第一钢板、第二钢板、第五钢板、第六钢板,第一钢板为带斜面的楔形钢板,第二钢板上端带斜面,与第一钢板的斜面坡度一致,形成能相对滑动的倾斜结合面;下塔段塔段壁板与第二钢板之间设置有第五钢板,上塔段塔段壁板与第一钢板之间设置有第六钢板;第一钢板和第六钢板通过螺栓和上塔段钢塔壁板连接在一起,第二钢板和第五钢板通过螺栓和下塔段钢塔壁板连接在一起;所述纵向定位件包括第三钢板、第四钢板、第六钢板,第三钢板、第四钢板呈齿槽状拼合,第三钢板和第四钢板的斜面相互贴合可以沿斜面结合面相对滑动,安装于上塔段下部的第三钢板呈下小上大的楔形状,安装于下塔段上部的第四钢板呈下大上小的开口状;上塔段塔段壁板与第三钢板之间设置有第六钢板;下塔段塔段壁板与第四钢板之间也设置有第六钢板;第三钢板、第四钢板和第六钢板通过螺栓分别和上、下塔段钢塔壁板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地,所有的螺栓端距为35~45mm,螺栓中距为105~115mm,螺栓采用精制螺栓A或B级,直径为20~24mm。进一步地,横向定位件、纵向定位件净间距为25~35mmm。进一步地,第一钢板的楔形钢板厚度在20~60之间过渡,第二钢板厚度为55~65mm,第三钢板和第四钢板厚度为35~45mm,第五钢板厚度为15~25mm,第六钢板共三块,厚度均为10~15mm。进一步地,钢板的斜面均经过机加工切削而成,斜面结合面经过磨光处理,表面粗糙度小于1.25μm。在上塔段安装定位时,将上塔段第三钢板的楔形大致对准下部塔段第四钢板的开口,两装置的钢板相接触,上塔段沿结合面缓慢向下滑动,在斜面结合面的引导下,实现上塔段精准定位,上下塔段的接缝处采用螺栓或焊接连接,完成相邻两塔段的定位拼装。重复上述过程,可完成整座钢塔的安装。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1.该专利技术通过斜面结合面,可使上部预制件沿结合面滑动,引导上部预制件与下部预制件进行精准定位,进而实现完美安装。2.该专利技术与传统的三维定位技术相比,操作简单,施工方便,且可以保证安装定位的精度,可用于钢塔类结构的现场定位拼装,施工方便,精度较高,可较好的确定待拼装段的位置。附图说明图1为钢塔安装平面图;图2为图1的A-A剖面详图;图3为图2的B-B剖面详图;图4为图2的C-C剖面详图。图中,1-第一钢板;2-第二钢板;3-第三钢板;4-第四钢板;5-第五钢板;6-第六钢板;7-螺栓;8-螺栓孔;9-钢塔壁板;10-结合面;11-钢塔;12-横向定位件;13-纵向定位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钢塔安装引导就位装置,钢塔11包括上塔段和下塔段,引导就位装置在钢塔11安装时确定上、下塔段位置后,分别安装于上塔段的下部和下塔段的上部,且安装在塔段壁板9的外侧。每个塔段上塔段和下塔段接缝处设置有四套引导就位装置,每套引导就位装置主要由钢板和螺栓7组成,包括横向定位件12和纵向定位件13。横向定位件12、纵向定位件13净间距为25~35mmm。横向定位件12,如图2和4所示,包括第一钢板1、第二钢板2、第五钢板5、第六钢板6,第一钢板1为带斜面的楔形钢板,第一钢板1的楔形钢板厚度在20~60之间过渡。第二钢板2上端带斜面,厚度为55~65mm,与第一钢板的斜面坡度一致,形成能相对滑动的倾斜结合面10。下塔段塔段壁板9与第二钢板2之间设置有第五钢板5,第五钢板5厚度为15~25mm。上塔段塔段壁板9与第一钢板1之间设置有第六钢板6。第一钢板1和第六钢板6通过螺栓7和上塔段钢塔壁板9连接在一起,第二钢板2和第五钢板5通过螺栓7和下塔段钢塔壁板9连接在一起。纵向定位件13,如图2-3所示,包括第三钢板3、第四钢板4、第六钢板6,第三钢板3、第四钢板4呈齿槽状拼合,第三钢板3和第四钢板4的斜面相互贴合可以沿斜面结合面10相对滑动,第三钢板3和第四钢板4厚度为35~45mm。安装于上塔段下部的第三钢板3呈下小上大的楔形状,安装于下塔段上部的第四钢板4呈下大上小的开口状。上塔段塔段壁板9与第三钢板3之间设置有第六钢板6。下塔段塔段壁板9与第四钢板4之间也设置有第六钢板6。第三钢板3、第四钢板4和第六钢板6通过螺栓7分别和上、下塔段钢塔壁板9连接在一起。第六钢板6共三块,厚度均为10~15mm。其中,所有的螺栓7端距为35~45mm,螺栓中距为105~115mm,螺栓7采用精制螺栓A或B级,直径为20~24mm。钢板的斜面均经过机加工切削而成,斜面结合面经过10磨光处理,表面粗糙度小于1.25μm。在上塔段安装定位时,将上塔段第三钢板3的楔形大致对准下部塔段第四钢板4的开口,两装置的钢板相接触,上塔段沿结合面缓慢向下滑动,在斜面结合面10的引导下,实现上塔段精准定位,上下塔段的接缝处采用螺栓或焊接连接,完成相邻两塔段的定位拼装。重复上述过程,可完成整座钢塔的安装。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更清楚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列举,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对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的变通亦均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总之,上述实施例仅为列举,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述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塔安装引导就位装置,所述钢塔(11)包括上塔段和下塔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就位装置在钢塔(11)安装时确定上、下塔段位置后,分别安装于上塔段的下部和下塔段的上部,且安装在塔段壁板(9)的外侧;每个塔段上塔段和下塔段接缝处设置有四套引导就位装置,每套引导就位装置主要由钢板和螺栓(7)组成,包括横向定位件(12)和纵向定位件(13);所述横向定位件(12)包括第一钢板(1)、第二钢板(2)、第五钢板(5)、第六钢板(6),第一钢板(1)为带斜面的楔形钢板,第二钢板(2)上端带斜面,与第一钢板的斜面坡度一致,形成能相对滑动的倾斜结合面(10);下塔段塔段壁板(9)与第二钢板(2)之间设置有第五钢板(5),上塔段塔段壁板(9)与第一钢板(1)之间设置有第六钢板(6);第一钢板(1)和第六钢板(6)通过螺栓(7)和上塔段钢塔壁板(9)连接在一起,第二钢板(2)和第五钢板(5)通过螺栓(7)和下塔段钢塔壁板(9)连接在一起;所述纵向定位件(13)包括第三钢板(3)、第四钢板(4)、第六钢板(6),第三钢板(3)、第四钢板(4)呈齿槽状拼合,第三钢板(3)和第四钢板(4)的斜面相互贴合可以沿斜面结合面(10)相对滑动,安装于上塔段下部的第三钢板(3)呈下小上大的楔形状,安装于下塔段上部的第四钢板(4)呈下大上小的开口状;上塔段塔段壁板(9)与第三钢板(3)之间设置有第六钢板(6);下塔段塔段壁板(9)与第四钢板(4)之间也设置有第六钢板(6);第三钢板(3)、第四钢板(4)和第六钢板(6)通过螺栓(7)分别和上、下塔段钢塔壁板(9)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塔安装引导就位装置,所述钢塔(11)包括上塔段和下塔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就位装置在钢塔(11)安装时确定上、下塔段位置后,分别安装于上塔段的下部和下塔段的上部,且安装在塔段壁板(9)的外侧;每个塔段上塔段和下塔段接缝处设置有四套引导就位装置,每套引导就位装置主要由钢板和螺栓(7)组成,包括横向定位件(12)和纵向定位件(13);所述横向定位件(12)包括第一钢板(1)、第二钢板(2)、第五钢板(5)、第六钢板(6),第一钢板(1)为带斜面的楔形钢板,第二钢板(2)上端带斜面,与第一钢板的斜面坡度一致,形成能相对滑动的倾斜结合面(10);下塔段塔段壁板(9)与第二钢板(2)之间设置有第五钢板(5),上塔段塔段壁板(9)与第一钢板(1)之间设置有第六钢板(6);第一钢板(1)和第六钢板(6)通过螺栓(7)和上塔段钢塔壁板(9)连接在一起,第二钢板(2)和第五钢板(5)通过螺栓(7)和下塔段钢塔壁板(9)连接在一起;所述纵向定位件(13)包括第三钢板(3)、第四钢板(4)、第六钢板(6),第三钢板(3)、第四钢板(4)呈齿槽状拼合,第三钢板(3)和第四钢板(4)的斜面相互贴合可以沿斜面结合面(10)相对滑动,安装于上塔段下部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海梁甜甜李晓永刘昶宏孙少明解梦飞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铁道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