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4343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上下两端设有蜂窝端板,蜂窝端板上设有的蜂窝孔中插有外电极,外电极的内部设有内电极,外电极和内电极之间设有介质管,介质管与内电极和外电极之间分别形成内气隙和外气隙,内电极上连有电极,壳体的上端设有进气口,底端设有出气口,外电极的外部套有螺旋管,螺旋管上设有冷却水进水管和冷却水出水管,冷却水进水管和冷却水出水管之间连有冷却盘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放电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成倍的增加了放电面积,提高了臭氧浓度和臭氧产率,降低了成本;而且向外电极上套有的螺旋管中通入冷却水,可及时的排出放电时产生的热量,能避免臭氧发生装置因发热严重而影响其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
本技术涉及臭氧发生器
,尤其涉及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臭氧发生器大多是通过单一的介质阻挡放电的单元模式,其运行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个放电单元结构的合理性,其主要表现在:1、放电途径的长短;2、放电体的材质和几何精度;3、放电间隙的大小和均匀性;4、放电形式等。大多企业因受制造和装配工艺水平的约束,很难保证放电体在特定长度的几何精度,致使放电单元的放电效率较低,臭氧发生器的耗电量大,运行成本高;而且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不能及时的排出,导致臭氧发生装置发热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上下两端设有蜂窝端板,蜂窝端板上设有蜂窝孔,蜂窝孔中插有筒状的外电极,外电极的内部设有内电极,外电极和内电极之间设有介质管,外电极与介质管之间的间隙为外气隙,内电极与介质管之间的间隙为内气隙,内电极上连有设置在壳体外部的电极,壳体的上端设有进气口,壳体的内部对应进气口处设有散热风扇,壳体的底端设有出气口,出气口上连有轴流风机,外电极的外部套有螺旋管,螺旋管的上端设有冷却水进水管,下端设有冷却水出水管,冷却水进水管和冷却水出水管之间连有冷却盘管,冷却盘管的外侧设有散热翅片,冷却水进水管上设有注水口和水泵。所述外电极与蜂窝端板的接触处设有氟胶密封圈。所述内电极和介质管之间还设有金属丝网套,金属丝网套的内、外表面分别与内电极的外表面和介质管的内表面紧贴。所述冷却盘管设置在壳体外部设有的水箱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在放电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成倍的增加了放电面积,提高了臭氧浓度和臭氧产率,降低了成本;而且向外电极上套有的螺旋管中通入冷却水,可及时的排出放电时产生的热量,能避免臭氧发生装置因发热严重而影响其正常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蜂窝端板;3、外电极;4、内电极;5、介质管;6、外气隙;7、内气隙;8、电极;9、进气口;10、散热风扇;11、出气口;12、轴流风机;13、螺旋管;14、冷却水进水管;15、冷却水出水管;16、冷却盘管;17、注水口;18、水泵;19、氟胶密封圈;20、水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部上下两端设有蜂窝端板2,蜂窝端板2上设有蜂窝孔,蜂窝孔中插有筒状的外电极3,外电极3的内部设有内电极4,外电极3和内电极4之间设有介质管5,外电极3与介质管5之间的间隙为外气隙6,内电极4与介质管5之间的间隙为内气隙7,内电极4上连有设置在壳体1外部的电极8,壳体1的上端设有进气口9,壳体1的内部对应进气口9处设有散热风扇10,壳体1的底端设有出气口11,出气口11上连有轴流风机12,外电极3的外部套有螺旋管13,螺旋管13的上端设有冷却水进水管14,下端设有冷却水出水管15,冷却水进水管14和冷却水出水管15之间连有冷却盘管16,冷却盘管16的外侧设有散热翅片,冷却水进水管14上设有注水口17和水泵18。所述外电极3与蜂窝端板2的接触处设有氟胶密封圈19。所述内电极4和介质管5之间还设有金属丝网套,金属丝网套的内、外表面分别与内电极4的外表面和介质管5的内表面紧贴。所述冷却盘管16设置在壳体1外部设有的水箱20中。本技术在内电极4和外电极3之间插入了一根介质管5,形成了内气隙7和外气隙6,外气隙6内为介质阻挡放电,内气隙7内为沿面放电,正常工作时,通过电极8给内电极4和外电极3施加电压,从进气口9进入到壳体1内部的含氧气体进入内气隙7和外气隙6中,部分氧气分子在气隙内经电离、重组后转变成臭氧,从出气口11输出;采用双气隙与传统的单气隙相比,大大提高了臭氧浓度和臭氧产率,降低了成本;而且向外电极3上套有的螺旋管13中通入冷却水,可及时的排出放电时产生的热量,进气口9和出气口11处分别设置的散热风扇10和轴流风机12也能加快气体流动,提高散热效率,能有效的避免臭氧发生装置因发热严重而影响其正常工作。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内部上下两端设有蜂窝端板(2),蜂窝端板(2)上设有蜂窝孔,蜂窝孔中插有筒状的外电极(3),外电极(3)的内部设有内电极(4),外电极(3)和内电极(4)之间设有介质管(5),外电极(3)与介质管(5)之间的间隙为外气隙(6),内电极(4)与介质管(5)之间的间隙为内气隙(7),内电极(4)上连有设置在壳体(1)外部的电极(8),壳体(1)的上端设有进气口(9),壳体(1)的内部对应进气口(9)处设有散热风扇(10),壳体(1)的底端设有出气口(11),出气口(11)上连有轴流风机(12),外电极(3)的外部套有螺旋管(13),螺旋管(13)的上端设有冷却水进水管(14),下端设有冷却水出水管(15),冷却水进水管(14)和冷却水出水管(15)之间连有冷却盘管(16),冷却盘管(16)的外侧设有散热翅片,冷却水进水管(14)上设有注水口(17)和水泵(1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内部上下两端设有蜂窝端板(2),蜂窝端板(2)上设有蜂窝孔,蜂窝孔中插有筒状的外电极(3),外电极(3)的内部设有内电极(4),外电极(3)和内电极(4)之间设有介质管(5),外电极(3)与介质管(5)之间的间隙为外气隙(6),内电极(4)与介质管(5)之间的间隙为内气隙(7),内电极(4)上连有设置在壳体(1)外部的电极(8),壳体(1)的上端设有进气口(9),壳体(1)的内部对应进气口(9)处设有散热风扇(10),壳体(1)的底端设有出气口(11),出气口(11)上连有轴流风机(12),外电极(3)的外部套有螺旋管(13),螺旋管(13)的上端设有冷却水进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雪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发蜂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