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28784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涉及音頻设备技术领域。一种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包括:信号放大单元、整流单元、第一电平比较单元、第二电平比较单元、第一延时控制单元、第二延时控制单元、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升压单元和音频功放;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和所述第二电平比较单元分别接入所述整流单元;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分别接入所述升压单元,所述升压单元接入电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在不削减系统性能的基础上,减少音频设备的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音頻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在各行业都积极响应节能环保的政策下,对于电子产品的节能设计也不例外,降低产品的电量使用功耗,同时,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电子产品功耗的大小不仅限制了便携设备电池使用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设备性能。专利技术人在研究本申请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随着音频产品的不断演进,随着大功率音箱不断进入市场,降低整机功耗成为重要的课题。现有的电池的电量都是有限的,并且为了音频产品的外观美感普遍采用较小的音箱,这就使得在音频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无法无限制的增加电池的电量,导致了音频设备的工作时间不长,减少音频设备的功耗才能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因此本方案的目的是在满足。因此,如何在不削减系统性能的基础上,减少音频设备的功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不削减系统性能的基础上,减少音频设备的功耗。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包括:信号放大单元、整流单元、第一电平比较单元、第二电平比较单元、第一延时控制单元、第二延时控制单元、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升压单元和音频功放;所述信号放大单元和所述整流单元串联,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和所述第二电平比较单元分别接入所述整流单元;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所述第一延时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依次串联;所述第二电平比较单元、所述第二延时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依次串联;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分别接入所述升压单元,所述升压单元接入电源;所述音频功放与所述升压单元相连,所述音频功放接入所述音频信号。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和所述第二电平比较单元的电路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延时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延时控制单元的电路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的电路结构相同。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容C1和三极管Q1;其中,电平信号由所述电阻R1接入;所述电阻R1和所述电阻R2串联接入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1和所述电阻R2之间还接入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1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上串联了所述电阻R3和所述电阻R4,所述电阻R4一端接地,且所述电阻R3与所述电阻R4之间设有电源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输出电平信号。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放电延时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包括:电阻R5、电阻R6、电阻R7、二极管D1、电容C2和三极管Q2;其中,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接入电平信号,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5和所述电阻R6串联接入所述三极管Q2的栅极G;所述电容C2接入所述电阻R5和所述电阻R6之间,且所述电容C2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漏极D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源极S上串联所述电阻R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包括:信号放大单元、整流单元、第一电平比较单元、第二电平比较单元、第一延时控制单元、第二延时控制单元、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升压单元和音频功放。通过信号放大单元和整流单元对音频信号进行放大和整流为直流电平信号。再通过第一电平比较单元、第二电平比较单元、第一延时控制单元、第二延时控制单元、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和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对直流电平信号进行比较和反馈,进行所述升压单元的输出电压的调节,达到在不同时期输出预设的电压值进行工作,减少了电源的消耗,有效的达到节省电源消耗的目的,对有限的电池容量进行合理调节。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在不削减系统性能的基础上,减少音频设备的功耗,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各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的组成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电平比较单元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放电延时控制单元和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的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1-信号放大单元、12-整流单元、21-第一电平比较单元、22-第二电平比较单元、31-第一延时控制单元、32-第二延时控制单元、41-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42-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50-升压单元、60-音频功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参考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的组成结构图。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包括:信号放大单元11、整流单元12、第一电平比较单元21、第二电平比较单元22、第一延时控制单元31、第二延时控制单元32、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41、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42、升压单元50和音频功放60。所述信号放大单元11和所述整流单元12串联,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21和所述第二电平比较单元22分别接入所述整流单元12。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21、所述第一延时控制单元31和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41依次串联。所述第二电平比较单元22、所述第二延时控制单元32和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42依次串联。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41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42的输出端分别接入所述升压单元50,所述升压单元50接入电源。所述音频功放60与所述升压单元50相连,所述音频功放60接入所述音频信号。其中,所述信号放大单元11用于对音频信号进行放大。所述整流单元12对放大后的音频型号进行整流转换成一个直流电平信号。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21和所述第二电平比较单元22用于对所述直流电平信号与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21或所述第二电平比较单元22的基准电平进行比较。所述第一延时控制单元31和所述第二延时控制单元32用于根据预设时间,调整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41或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42输出的电平信号。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41或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42用于发送FB电平信号,改变升压单元50的FB脚电平。所述升压单元5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41或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42的FB电平信号,进行电源的等级1、等级2,或者等级3的切换。所述音频功放60用于对音频信号进行信号放大。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放大单元、整流单元、第一电平比较单元、第二电平比较单元、第一延时控制单元、第二延时控制单元、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升压单元和音频功放;所述信号放大单元和所述整流单元串联,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和所述第二电平比较单元分别接入所述整流单元;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所述第一延时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依次串联;所述第二电平比较单元、所述第二延时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依次串联;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分别接入所述升压单元,所述升压单元接入电源;所述音频功放与所述升压单元相连,所述音频功放接入所述音频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放大单元、整流单元、第一电平比较单元、第二电平比较单元、第一延时控制单元、第二延时控制单元、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升压单元和音频功放;所述信号放大单元和所述整流单元串联,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和所述第二电平比较单元分别接入所述整流单元;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所述第一延时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依次串联;所述第二电平比较单元、所述第二延时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依次串联;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分别接入所述升压单元,所述升压单元接入电源;所述音频功放与所述升压单元相连,所述音频功放接入所述音频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信号升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平比较单元和所述第二电平比较单元的电路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延时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延时控制单元的电路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升压反馈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升压反馈控制单元的电路结构相同。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美军钟志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