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是针对第86201717号母案的皮带扣若欲采用中空的皮带扣时,皮带扣的内侧的卡制元件因是由下向上顶住皮带的齿格,故在使用者有较大的动作时,皮带会向上变形、弯曲,使卡制元件无法顶住皮带的齿格,造成皮带自行脱落的问题;本追加案在中空皮带扣的框架内缘与卡制元件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一具斜度的凸出片体,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采用中空的皮带扣时,仍具原有的功能,并构成一创新结构。(*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第86201717号皮带扣改良结构的追加方案,其乃藉由母案的皮带扣结构加以改良,并构成一创新结构。通常,一般较常见的皮带,多是在带体上每相隔一定距离即穿设有小孔洞,并配合中空皮带扣上所制设的插杆,以供使用者调整皮带到一适当长度后,将插杆插入对应的小孔洞内将皮带定位,此种皮带造型粗犷潇洒,很受年轻族群的喜爱,然而由于皮带上会呈现凹陷的孔洞以及插杆容易将孔洞拉扯变形,故此种皮带在整体外观上无法长期保持美观,所以市面上乃又广为行销有一种皮带扣内侧具有棘齿齿格的皮带,此种皮带虽然可以长期保持美观,但却产生一种缺失,即一般商人在推出商品时,大都期望以商品的造型取胜,故中空式皮带扣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造型,但因此种皮带扣的内侧的卡制元件会由下向上顶住皮带的棘齿齿格,若采用中空式皮带扣,当使用者有较大的动作时,皮带会从中空式皮带扣的中空空间向上变形、弯曲,使卡制元件无法顶住皮带的齿格,造成皮带自行脱落的问题,更会在长期使用下令皮带的棘齿齿格向上凸出变形,而致使皮带无法再固定的严重问题,并且造成使用者的困扰。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图2中所示,母案“皮带扣结构改良”主要在封闭式皮带扣10内侧装设有一卡制元件11以供钩卡于皮带带体12内侧的棘齿齿格13,而将皮带定位;其中,该皮带扣10是装设在皮带带体12的一端,其内侧具有一容置空间14,使皮带的另一端可在环绕过使用者的腰身后置于容置空间14内,而该容置空间14的上、下侧边相互对应地分别开设有一通孔15及一方形卡制孔16,该卡制元件11可装设在该通孔15与方形卡制孔16之间,该卡制元件11结构包括一旋筒17、一弹性体18及一轴栓19,其中该旋筒17,为一内部呈中空状的筒状体,其一端开设有一孔径较内部中空容置空间为小的螺孔,而可藉由一螺丝20穿设锁固在皮带扣10的通孔15上,并且在其筒体上的适当处凸设有一卡钩片21及开设有一斜槽道22;该弹性体18是自旋筒17的另一端开口处置入并定位于旋筒17内;该轴杆19是继弹性体18之后置入于旋筒17内,而其朝外的一端则配合皮带扣10下方的方形卡制孔16而成型为一方柱状卡制部23,以穿置于该卡制孔16中,并受其框设限制,且于穿出卡制孔16后再套设有一压帽24,并又以一短销25自斜槽道22外嵌入于轴杆19,以使短销25于受斜槽道22的限制与导引后,轴杆19在作直线运动时,旋筒17得以因此作相对角度的转动;故使用者可将皮带带体12的一端于绕过使用者的腰身而置于皮带扣10内侧的容置槽14后,其内侧所制设的棘齿其中一齿格13即会位在卡制元件11处以供卡钩片21钩卡于对应的齿格13中而将皮带定位(如图3所示),以上母案因结构创新,并具有实用性与进步性,故已获得新型专利。惟申请人在精益求精的自我鞭策下,乃更深入研究母案结构,发觉母案在实际运用上,仍有未尽之处,因皮带扣10的内侧的卡制元件11的卡钩片21会由下向上顶住皮带带体12的棘齿齿格13,若采用中空式皮带扣,当使用者有较大的动作时,皮带会从中空式皮带扣的中空空间向上变形、弯曲,不但会致使卡制元件11无法顶住皮带带体12的棘齿齿格13,更会在长期使用下令皮带带体12的棘齿齿格13向上凸出变形,而致使棘齿齿格13无法再被卡钩片21固定的严重问题,因此本追加申请案便针对使用上的变化,利用原本的结构加以设计,使其更为符合实际应用所需。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皮带扣改良结构,是在皮带扣内侧面的上、下方对应地分别开设有一穿孔及一方形卡制孔,而在该穿孔及卡制孔之间并装设有一卡掣体,以供适时地钩卡住皮带相对应的棘齿齿格上而将皮带定位,其中该卡掣体包括有一旋筒,为一中空状的筒状体,其一端是螺锁在皮带扣所设的穿孔中,且在其筒体上又分别凸设有一卡钩片及开设有一斜槽道;一弹性体,是装设在旋筒内并定位;一轴杆,是继弹性体之后置入于旋筒内,其朝外的一端配合卡制孔而成型为一方柱状卡制部,并据以穿设于皮带扣的该卡制孔内,使轴杆得以受卡制孔的限制而仅能相对于皮带扣作直线的位移运动,并且又自斜槽道外插设有一短销于轴杆上,以令短销的运动受斜槽道所限制,使轴杆在作直线位移时,旋筒得因此旋转而摆动其卡钩片,使该卡钩片脱离或钩卡于皮带的对应齿格上;其特征在于该皮带扣是一中央具通孔的中空式皮带扣,且在中空式皮带扣的框架内缘设置有一向内倾斜伸出的凸出片体,且利用此凸出片体与内侧的卡掣体相对应钳制皮带带体。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人在深入研究母案结构后开发而成,本技术是在一中空皮带扣的框架内缘与卡制元件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一具斜度的凸出片体,使本技术在采用中空的皮带扣时,仍具稳固定位皮带的原有功能,并构成一创新结构,以符合实际的需求。图1是母案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母案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号部分10.皮带扣 11.卡制元件 12.皮带带体13.齿格14.容置槽15.通孔16.卡制孔 17.旋筒 18.弹性体19.轴栓20.螺丝 21.卡钩片22.斜槽道23.卡制部 24.压帽25.短销 30.中空皮带扣 31.顶制片现以较佳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先参阅图3所示,本技术是由一中空皮带扣30与母案的卡制元件11所组合而成;该中空皮带扣30,是一中空的框式皮带扣,装设在皮带带体12的一端,在其内侧具有一容置空间14,使皮带的另一端可在环绕过使用者的腰身后置于容置空间14内,而该容置空间14的上、下侧边相互对应的地分别开设有一通孔15及一方形卡制孔16,并在中空皮带扣30框架内侧的适当位置处设有一向内侧斜伸出的顶制片31;该卡制元件11,包括一旋筒17、一弹性体18及一轴栓19,其中;该旋筒17,为一内部呈中空状的筒状体,其一端开设有一孔径较内部中空容置空间为小的螺孔,而可藉由一螺丝20穿设锁固在皮带扣10的通孔15上,并且在其筒体上的适当处凸设有一卡钩片21以及开设有一斜槽道22;该弹性体18,是自旋筒17的另一端开口处设入并定位于旋筒17内的;该轴杆19,是继弹性体18之后置入于旋筒17内,而其朝外的一端则配合皮带扣10下方的方形卡制孔16而成型为一方柱状卡制部23,以利穿置于该卡制孔16中,并受其框设限制,且于穿出卡制孔16后再套设有一压帽24,并又以一短销25自斜槽道22外嵌入于轴杆19,以使短销25于受斜槽道22的限制与导引后,轴杆19在作直线运动时,旋筒17得以因此作相对角度的转动;而卡制元件11是装设在该通孔15与方形卡制孔16之间,且该卡钩片21是与中空皮带扣30上的顶制片31相对应的;以上所述,即是为本技术的各组件相关位置及其构造的概述。其次,再将本技术的动作原理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期使贵审查委员对本技术的构造、特征及其他优点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与认识,请参阅图4所示,本技术使用者只须要用手指轻压位于中空皮带扣30上方的压帽24,使轴杆19抵顶弹性体18而使该弹性体18呈现一压缩状态,由于与压帽24相接的轴杆32卡制部23是为方柱状,且该中空皮带扣30上的卡制孔16的限制无法转动,而只能作一直线运动,故当轴杆19受压时,轴杆19上的短销25会随轴杆19作直线运动而遂行作直线位移,又因该短销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皮带扣改良结构,是在皮带扣内侧面的上、下方对应地分别开设有一穿孔及一方形卡制孔,而在该穿孔及卡制孔之间并装设有一卡掣体,以供适时地钩卡住皮带相对应的棘齿齿格上而将皮带定位,其中该卡掣体包括有:一旋筒,为一中空状的筒状体,其一端是螺锁在皮带扣所设的穿孔中,且在其筒体上又分别凸设有一卡钩片及开设有一斜槽道;一弹性体,是装设在旋筒内并定位;一轴杆,是继弹性体之后置入于旋筒内,其朝外的一端配合卡制孔而成型为一方柱状卡制部,并据以穿设于皮带扣的该卡制孔内,使轴杆得以受卡制孔的限制而仅能相对于皮带扣作直线的位移运动,并且又自斜槽道外插设有一短销于轴杆上,以令短销的运动受斜槽道所限制,使轴杆在作直线位移时,旋筒得因此旋转而摆动其卡钩片,使该卡钩片脱离或钩卡于皮带的对应齿格上;其特征在于:该皮带扣是一中央具通孔的中空式皮带扣,且在中空式皮带扣的框架内缘设置有一向内倾斜伸出的凸出片体,且利用此凸出片体与内侧的卡掣体相对应钳制皮带带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有清,
申请(专利权)人:陈有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