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路减振结构、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1970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路减振结构、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管路减振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支撑臂(1)和第二侧支撑臂(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上端和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上端之间的顶部结构(3),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和所述顶部结构(3)之间形成能够容纳并夹持管路的空间。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管路形成支承和固定、并进行减振,降低管路变形,减少应力超标点;这样就可以减少压缩机的屏蔽点,为后续的整机舒适性、节能性,提供进一步控制优化的空间。

A pipeline damping structure, compressor assembly and air condition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ipeline damping structure, a compressor component and an air conditioner, which includes a relative first side support arm (1) and a second side support arm (2), and a top structure (3) connected to the upper end of the first side support arm (1)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second side support arm (2), and the first side branch. The space between the supporting arm (1), the second side supporting arm (2) and the top structure (3) is formed to accommodate and clamp the pipeline. Through the utility model, the pipe can be supported, fixed and damping, reducing the deformation of the pipeline and reducing the stress super punctuation point. This can reduce the shielding point of the compressor, and provide further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space for the subsequent whole machine's comfort and energy sav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路减振结构、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本技术属于压缩机
,具体涉及一种管路减振结构、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在家用空调领域内,多数采用单转子式压缩机,因其成本低廉、加工简单等因素,而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单转子压缩机有天生的“缺陷”——振动大,特别是压缩机运行低频段(20-35Hz),压缩机振动大,而且管路在此频段模态集中,容易导致管路振动大,应力超标,无法满足整机可靠性设计要求。此外空调为了满足高温制冷的需要,在外环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系统运行压力不断提升,会导致管路应力进一步恶化。当前为了解决管路应力的问题,一般采用增加管固定块和屏蔽应力超标点的措施,一旦应力超标的频率点非常多(特别是连续点),就无法保证整机舒适性、节能性的要求(这些指标一般要求压缩机运行在特定的频率区间内,如果屏蔽掉,就无法正常运行)。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外接管路存在振动大导致的应力超标等技术问题,因此本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管路减振结构、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外接管路存在振动大导致的应力超标等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管路减振结构、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本技术提供一种管路减振结构,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支撑臂和第二侧支撑臂,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支撑臂上端和所述第二侧支撑臂上端之间的顶部结构,所述第一侧支撑臂、所述第二侧支撑臂和所述顶部结构之间形成能够容纳并夹持管路的空间。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支撑臂的下端和所述第二侧支撑臂的下端之间形成开口,能够容纳管路从中穿过而进入所述空间。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支撑臂、所述第二侧支撑臂和所述顶部结构共同形成“几”字型固定块结构。优选地,所述顶部结构呈向下弯曲的弧形结构。优选地,所述顶部结构上贯通地开设有多个并排的通槽结构。优选地,在所述第一侧支撑臂的下端设置有朝远离所述第二侧支撑臂方向延伸的第一底臂,和/或,在所述第二侧支撑臂的下端设置有朝远离所述第一侧支撑臂方向延伸的第二底臂。优选地,还包括底盘结构,所述底盘结构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槽结构,所述凸槽结构能容纳所述第一底臂和/或第二底臂插入形成卡接。优选地,所述凸槽结构的深度方向与水平面倾斜一定角度。优选地,还包括能够套设于管路外侧的减振套环,所述减振套环能够被容纳于所述空间中,以被所述第一侧支撑臂、所述第二侧支撑臂和所述顶部结构卡设。优选地,所述管路减振结构整体采用金属材料通过折弯或压型工艺成型。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和连接于所述压缩机外部的管路,其还包括前述的管路减振结构,所述管路减振结构能够与所述管路相接对其进行夹持和减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述的压缩机组件。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减振结构、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管路减振结构、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通过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支撑臂和第二侧支撑臂,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支撑臂上端和所述第二侧支撑臂上端之间的顶部结构,所述第一侧支撑臂、所述第二侧支撑臂和所述顶部结构之间形成能够容纳并夹持管路的空间,通过在管路下端增加固定约束结构,能够对管路形成支承和固定、并进行减振,降低管路变形,减少应力超标点;这样就可以减少压缩机的屏蔽点,为后续的整机舒适性、节能性,提供进一步控制优化的空间;2.本技术的管路减振结构、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新设计一种“几”字形固定块结构,通过其结构特征,可以有效连接管路、底盘,从而限制了管路下部的振幅,达到解决管路应力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减振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减振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减振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压缩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第一侧支撑臂;2、第二侧支撑臂;3、顶部结构;31、通槽结构;4、第一底臂;5、第二底臂;6、底盘结构;7、凸槽结构;8、减振套环;9、管路;10、压缩机。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管路减振结构,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支撑臂1和第二侧支撑臂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上端和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上端之间的顶部结构3,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和所述顶部结构3之间形成能够容纳并夹持管路的空间。由于在试验测试过程中,发现管路应力超标,主要是因为管路下部振幅大导致,只要有效控制下部管路的振幅,就可以显著改善管路应力。因此本技术通过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支撑臂和第二侧支撑臂,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支撑臂上端和所述第二侧支撑臂上端之间的顶部结构,所述第一侧支撑臂、所述第二侧支撑臂和所述顶部结构之间形成能够容纳并夹持管路的空间,两侧的支撑臂结构,主要限制管路水平内左右、前后的振幅,顶部结构,主要限制管路上下方向的振幅;能够在管路下端增加固定约束结构,能够对管路形成支承和固定、并进行减振,降低管路变形,减少应力超标点;这样就可以减少压缩机的屏蔽点,为后续的整机舒适性、节能性,提供进一步控制优化的空间。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的下端和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的下端之间形成开口,能够容纳管路从中穿过而进入所述空间。如图1-2所示,通过开口能够从上往下将该减振结构卡设进入管路上、使得管路被通过开口卡设至空间中,对管路形成容纳和卡接夹持,从而防止管路的振动以及减振、进而减小管路上的应力。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和所述顶部结构3共同形成“几”字型固定块结构。新设计一种“几”字形固定块结构,通过其结构特征,可以有效连接管路、底盘,从而限制了管路下部的振幅,达到解决管路应力的目的。即将该固定块结构用于卡设管路于其“几”字型的空间中,第一和第二侧支撑臂可以通过其下端弹性张开和闭合,在装配过程中先通过开口卡设至管路上方、再将下端朝中间捏紧(见图2),使其向下运动至凸槽结构7位置处,再松开使其张开弹至凸槽结构中。优选地,所述顶部结构3呈向下弯曲的弧形结构。呈内弯形结构,主要是为了在高度方向使其有一定的变形量,使固定块的顶部结构变形时顶部结构下端依然能够与管路保持贴合、以进行减振作用。考虑到管路在装配后存在的变形,在高度方向容易发生变形,因此需要在高度方向预留一定的活动量,便于结构件的装配。优选地,所述顶部结构3上贯通地开设有多个并排的通槽结构31,能够增强顶部结构特征的柔性,从而保证结构在上下方向有一定的变形。优选地,在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的下端设置有朝远离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方向延伸的第一底臂4,和/或,在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的下端设置有朝远离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方向延伸的第二底臂5。通过第一和第二底臂能够形成下部防脱结构,主要与底盘的工艺凸槽结构配合,两者通过卡扣与吐槽的结构配合,实现结构件与底盘的有效固定,防止其脱离出来。优选地,还包括底盘结构6,所述底盘结构6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槽结构7,所述凸槽结构7能容纳所述第一底臂4和/或第二底臂5插入形成卡接。通过底盘结构能够对压缩机组件进行支撑,通过凸槽结构能够与固定块上的两底臂配合相接,从而将固定块结构卡设于该两凸槽结构中,完成固定。优选地,所述凸槽结构7的深度方向与水平面倾斜一定角度。为了与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路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支撑臂(1)和第二侧支撑臂(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上端和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上端之间的顶部结构(3),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和所述顶部结构(3)之间形成能够容纳并夹持管路的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路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支撑臂(1)和第二侧支撑臂(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上端和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上端之间的顶部结构(3),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和所述顶部结构(3)之间形成能够容纳并夹持管路的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的下端和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的下端之间形成开口,能够容纳管路从中穿过而进入所述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和所述顶部结构(3)共同形成“几”字型固定块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结构(3)呈向下弯曲的弧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结构(3)上贯通地开设有多个并排的通槽结构(3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侧支撑臂(1)的下端设置有朝远离所述第二侧支撑臂(2)方向延伸的第一底臂(4),和/或,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智强高旭夏增强吴俊鸿李晓阳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