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态挡土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1932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09: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生态挡土墙,所述新型生态挡土墙为第一砌块和第二砌块堆砌形成,而且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可以堆砌形成不同坡度和需求的挡墙设计;同时,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上具有四通八达的孔、槽结构以及互锁结构,这样在河道等条件下运用时不但提高了抗洪搞汛能力及土体与水体的物质交换能力,而且避免了通过橡胶棒、销钉等媒介连接的连接方式,施工完成后的墙体结构配合紧凑,从而有利于提高挡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生态挡土墙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建筑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新型生态挡土墙。
技术介绍
传统的河道挡墙或护坡一般都采用石块堆垒、混凝土现浇等方式修筑,不仅施工比较麻烦,成本较高,而且建成后因其上不能生长植物而使河岸缺乏生机,破坏河道中水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为解决这些问题,目前的河道挡墙或护坡主要采用生态砌块搭叠成型,用生态砌块建成的河道挡墙或护坡不仅可以种植植物或植被,富有生机和美感,而且可以有效保护河道中鱼虾的生存环境,利于生态平衡。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挡墙搭叠成型时通常需要采用橡胶棒、销钉等媒介以连接相连两生态砌块。这种连接方式不仅不耐用,安全性低,而且施工麻烦。同时,构成挡墙的砌块结构单一,不能不同坡度和需求的挡墙设计。因此,有必要提供对现有的挡墙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生态挡土墙,该新型生态挡土墙避免了通过橡胶棒、销钉等媒介以连接左右两生态砌块,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坡度和需求的挡墙设计。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生态挡土墙,其包括第一墙体及固设于所述第一墙体上的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由多个第一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二墙体由多个第二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一砌块包括第一砌块本体以及贯穿所述第一砌块本体且间隔设置的孔结构和第一锚固孔,所述第一砌块包括第一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砌块本体上的第一植生孔、第一排水孔、四个第一锚固孔、四个吊装孔及三个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砌块本体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前侧面和第一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前侧面和所述第一后侧面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左侧面和第一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左侧面和所述第一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一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一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一凸块,另一所述第一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一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的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锚固孔,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另外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后侧面设置,三个所述第一排水槽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的自两个所述吊装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吊装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砌块包括第二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砌块本体上的第二植生孔、第二排水孔、四个第二锚固孔及三个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砌块本体包括沿所述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前侧面和第二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前侧面和所述第二后侧面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左侧面和第二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左侧面和所述第二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三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二凸块,另一所述第三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二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的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锚固孔,三个所述第二排水槽分别自设于所述第二排水孔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锚固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锚固孔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第二锚固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均为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2‐4倍;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通过所述第一凸块插入所述第一凹槽内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二凸块插入所述第二凹槽内锁定在一起;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二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二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与所述第二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第二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间距相等。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均呈梯形。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槽和所述第一连通槽均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槽和所述第二连通槽均自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四表面凹陷形成。优选地,所述第一植生孔自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排水孔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植生孔自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四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排水孔自所述第三表面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优选地,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左侧面和所述第一右侧面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所述第二左侧面和所述第二右侧面均还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四悬臂,所述第三悬臂和所述第一悬臂以及所述第四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悬臂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一悬臂的尺寸,所述第四悬臂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二悬臂的尺寸。优选地,所述第一前侧面和所述第一后侧面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一植生槽,多个所述第一植生槽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前侧面和所述第二后侧面均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植生槽,多个所述第二植生槽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植生槽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植生槽自所述第三表面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优选地,所述第一砌块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叉运槽,所述第一叉运槽沿所述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砌块本体;所述第二砌块还包括开口背离所述第三表面的第二叉运槽,所述第二叉运槽沿所述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砌块本体。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生态挡土墙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新型生态挡土墙为第一砌块和第二砌块堆砌形成,而且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可以堆砌形成不同坡度和需求的挡墙设计;同时,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上具有四通八达的孔、槽结构以及互锁结构,这样在河道等条件下运用时不但提高了抗洪搞汛能力及土体与水体的物质交换能力,而且避免了通过橡胶棒、销钉等媒介连接的连接方式,施工完成后的墙体结构配合紧凑,从而有利于提高挡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新型生态挡土墙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新型生态挡土墙中第一砌块的立体图;图3为图2所示第一砌块的俯视图;图4为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墙体及固设于所述第一墙体上的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由多个第一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二墙体由多个第二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一砌块包括第一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砌块本体上的第一植生孔、第一排水孔、四个第一锚固孔、四个吊装孔及三个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砌块本体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前侧面和第一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前侧面和所述第一后侧面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左侧面和第一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左侧面和所述第一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一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一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一凸块,另一所述第一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一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的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锚固孔,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另外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后侧面设置,三个所述第一排水槽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的自两个所述吊装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吊装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砌块包括第二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砌块本体上的第二植生孔、第二排水孔、四个第二锚固孔及三个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砌块本体包括沿所述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前侧面和第二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前侧面和所述第二后侧面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左侧面和第二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左侧面和所述第二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三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二凸块,另一所述第三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二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的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锚固孔,三个所述第二排水槽分别自设于所述第二排水孔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锚固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锚固孔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第二锚固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均为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2‐4倍;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通过所述第一凸块插入所述第一凹槽内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二凸块插入所述第二凹槽内锁定在一起;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一砌块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两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二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二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相邻的所述第一砌块和所述第二砌块通过所述第一锚固孔与所述第二锚固孔贯通并在贯通的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第二锚固孔内插入钢筋和浇注混凝土锁定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墙体及固设于所述第一墙体上的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由多个第一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二墙体由多个第二砌块堆砌形成,所述第一砌块包括第一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砌块本体上的第一植生孔、第一排水孔、四个第一锚固孔、四个吊装孔及三个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砌块本体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前侧面和第一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前侧面和所述第一后侧面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左侧面和第一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左侧面和所述第一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一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一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一凸块,另一所述第一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一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的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植生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锚固孔,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另外两个所述吊装孔靠近所述第一后侧面设置,三个所述第一排水槽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前侧面设置的自两个所述吊装孔和所述第一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一前侧面,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吊装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砌块包括第二砌块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砌块本体上的第二植生孔、第二排水孔、四个第二锚固孔及三个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砌块本体包括沿所述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前侧面和第二后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前侧面和所述第二后侧面且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左侧面和第二右侧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左侧面和所述第二右侧面均延伸形成有对称设置的第三悬臂,其中一所述第三悬臂凸起形成有第二凸块,另一所述第三悬臂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凸块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排水孔相对于所述第二植生孔更靠近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之间的隔墙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的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植生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沿所述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锚固孔,三个所述第二排水槽分别自设于所述第二排水孔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锚固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延伸至所述第二前侧面,所述第二锚固孔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锚固孔和所述第二锚固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均为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双全马正万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全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