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吸力的清扫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1907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09: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吸力的清扫车,包括车厢以及吸气装置,所述车厢中设置第一隔板,以将所述车厢分为上车厢和下车厢,所述上车厢中竖向设置带通孔的第二隔板,以将所述上车厢分隔为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所述下车厢中设置车厢入口,所述入口设置由车厢外凸伸至车厢内的吸管;所述吸管位于所述车厢外的一端设置开度调节装置。本清扫车能够根据路面的赃物情况,通过调节吸管的开度阻止较大的杂物吸入或者吸入原本较难吸入的杂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节吸力的清扫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清扫车领域。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节吸力的清扫车。
技术介绍
我国清扫车行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产品从单一的纯扫式发展到多种型式,产品性能和产品质量迅速提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进口关键外购件使扫路车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大大提高。但目前我国扫路车的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产品的可靠性方面。为尽快提高我国扫路车的水平,缩小与先进国家扫路车水平的差距,满足我国环卫部门对路面清扫作业的要求,扫路车生产企业应选择一个合适的扫路车研究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再满足于单纯意义上的吸尘车,将从多功能、环保、经济等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市场呼唤能满足各种需求的吸尘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吸力的清扫车,包括车厢以及吸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中设置第一隔板,以将所述车厢分为上车厢和下车厢,所述上车厢中竖向设置带通孔的第二隔板,以将所述上车厢分隔为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所述下车厢中设置车厢入口,所述入口设置由车厢外凸伸至车厢内的吸管;其中,所述吸管位于所述车厢外的一端设置开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一区间设置车厢出口,所述吸气装置与所述车厢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区间内设置若干个滤筒,所述滤筒的一端与所述通孔连接,所述第一区间处的第一隔板上设置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上覆盖滤网以及可封闭的第一舱门,所述第二区间处的第一隔板上设置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上设置可封闭的第二舱门;所述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分别由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驱动;优选地,所述上车厢与下车厢的容积比为2:3,所述第一区间与第二区间的容积比为1:5,所述第一舱门与第二舱门的面积比为1:10。优选地,所述第一舱门位于所述滤网的下方。优选地,所述第一隔板倾斜设置在所述车厢中。优选地,所述吸管中设置湿度感应器,所述可调节吸力的清扫车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温度感应器、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隔板上均匀设置4个所述通孔。优选地,所述吸管的数量为4个。优选地,所述吸管与所述车厢底面的夹角为30-60°。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在吸管中设置开度调节装置,在吸气装置的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调节吸管中的开度调节装置,能够改变吸力,进而针对不同的路面环境,调节不同的吸力,并且本专利技术能够合理规划车厢的空间,由于吸管是紧靠着地面吸收赃物的,因此吸管必然会将体积较大的杂物吸入车厢,例如碎石、落叶等,这些体积较大的杂物在进入车厢后受重力作用就堆积在下车厢中,因此下车厢的作用在于堆积杂物,二上车厢则需要拜访滤筒,综合考虑,上车厢和下车厢的容积比为2:3最佳,为了体现本专利技术干湿两用的特点,本专利技术将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的容积比设置为1:5,这样设置的理由是,将第一区间作为干用空间,将第二区间作为湿用空间,当吸入气体比较干燥时,只需考虑将灰尘隔离在下车厢即可,所以第一区间并不需要太大,而在湿用时,由于吸入物主要为污水、污泥,占用的体积会很大,也就必须保证湿用空间足够大,否认很容易堵塞着过滤装置,因此,将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的容积比设置为1:5,能够很好地满足干湿两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可调节吸力的清扫车的车厢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可调节吸力的清扫车的车厢内部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吸力的清扫车,包括车厢以及吸气装置,车厢中设置第一隔板1,以将车厢分为上车厢和下车厢,上车厢中竖向设置带通孔的第二隔板2,以将上车厢分隔为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下车厢中设置车厢入口,入口设置由车厢外凸伸至车厢内的吸管3;其中,吸管3位于所述车厢外的一端设置开度调节装置,开度调节装置可以是设置在吸管中的调节阀,用来调节吸管内通道的开度,在吸气装置的功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吸管内通道的开度,使吸管的吸力发生变化,同时还能防止体积过大的杂物吸入车厢例如,当司机差距车前方的杂物为体积较大的碎石,或者黏在地上的赃物时,可以通过调低开度,使吸管的吸力变大,进而将赃物吸入,或者组织碎石进入。第一区间设置车厢出口4,吸气装置与车厢出口4连接,第二区间内设置若干个滤筒,滤筒的一端与通孔5连接,第一区间处的第一隔板上设置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上覆盖滤网以及可封闭的第一舱门7,第二区间处的第一隔板上设置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上设置可封闭的第二舱门6;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6分别由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驱动。本专利技术可调节吸力的清扫车的工作流程为:在打开任意一个舱门的情况下,开启吸气装置,车厢内会形成负压,进而是地面上的灰尘从吸管中吸入车厢中的下车厢,当第一电机开启第一舱门且第二电机关闭第二舱门时,灰尘受到滤网的阻隔无法进入第一区间,进而只能留在下车厢中,当通过第二电机开启第二舱门且第一电机关闭第一舱门时,灰尘则在第二空间内收到滤筒的吸收。上车厢与下车厢的容积比为2:3,第一区间与第二区间的容积比为1:5,所述第一舱门与第二舱门的面积比为1:10。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设计比例能够合理规划车厢的空间,由于吸管是紧靠着地面吸收赃物的,因此吸管必然会将体积较大的杂物吸入车厢,例如碎石、落叶等,这些体积较大的杂物在进入车厢后受重力作用就堆积在下车厢中,因此下车厢的作用在于堆积杂物,二上车厢则需要拜访滤筒,综合考虑,上车厢和下车厢的容积比为2:3最佳,为了体现本专利技术干湿两用的特点,本专利技术将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的容积比设置为1:5,这样设置的理由是,将第一区间作为干用空间,将第二区间作为湿用空间,当吸入气体比较干燥时,只需考虑将灰尘隔离在下车厢即可,所以第一区间并不需要太大,而在湿用时,由于吸入物主要为污水、污泥,占用的体积会很大,也就必须保证湿用空间足够大,否认很容易堵塞着过滤装置,因此,将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的容积比设置为1:5,能够很好地满足干湿两用。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舱门位于滤网的下方。这样设置能保证第一舱门在未开启的时候,也就是在湿用时,防止污泥将滤网打湿,进而堵塞滤网。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隔板倾斜设置在车厢中。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隔板设置成倾斜形态,能够保证在清扫车开启湿用模式时,污泥能够更快速地由第二区间滴落至下车厢。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吸管中设置湿度感应器,可调节吸力的清扫车还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温度感应器、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湿度传感器用于感应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吸力的清扫车,包括车厢以及吸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中设置第一隔板,以将所述车厢分为上车厢和下车厢,所述上车厢中竖向设置带通孔的第二隔板,以将所述上车厢分隔为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所述下车厢中设置车厢入口,所述入口设置由车厢外凸伸至车厢内的吸管;其中,所述吸管位于所述车厢外的一端设置开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间设置车厢出口,所述吸气装置与所述车厢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区间内设置若干个滤筒,所述滤筒的一端与所述通孔连接,所述第一区间处的第一隔板上设置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上覆盖滤网以及可封闭的第一舱门,所述第二区间处的第一隔板上设置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上设置可封闭的第二舱门;所述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分别由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驱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吸力的清扫车,包括车厢以及吸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中设置第一隔板,以将所述车厢分为上车厢和下车厢,所述上车厢中竖向设置带通孔的第二隔板,以将所述上车厢分隔为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所述下车厢中设置车厢入口,所述入口设置由车厢外凸伸至车厢内的吸管;其中,所述吸管位于所述车厢外的一端设置开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间设置车厢出口,所述吸气装置与所述车厢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区间内设置若干个滤筒,所述滤筒的一端与所述通孔连接,所述第一区间处的第一隔板上设置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上覆盖滤网以及可封闭的第一舱门,所述第二区间处的第一隔板上设置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上设置可封闭的第二舱门;所述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分别由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驱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吸力的清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小猛王萍
申请(专利权)人:随州奔宝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