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0274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0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装置及方法,包括顶部敞开的巢箱以及用于对顶部进行密封的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箱内通过一竖向设置的交哺阻隔板分为左区和右区,在所述交哺阻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内径为2mm以下,在所述左区和右区还设置有巢门,所述交哺阻隔板的厚度为12mm以上,设置在左区上的巢门和设置在右区上的巢门为非同侧。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置及方法,可有效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and curing Chinese honeybee saccular larva diseas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wasp cysticercate larva disease, including an open nest box at the top and a box cover for sealing on the top. The characteristic lies in that the nest box is divided into the left and right areas through a vertical feeding barrier plate in the nest box, and a plurality of air holes are arranged on the feeding and feeding barrier board.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stomata is below 2mm, and a nest door is also provided in the left and right areas. The thickness of the cross feeding barrier plate is more than 12mm, and the nest door on the left area and the nest door set on the right area are non identical. The device and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Sacbrood larva of Chinese be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养蜂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中蜂囊状幼虫病主要危害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目前危害中华蜜蜂的一种最主要病毒性疾病,具有传染力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等特点。1972年我国广东首先发生了中囊病,随后迅速蔓延至全国,仅两三年时间全国就损失中华蜜蜂上百万群,成为中蜂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印度、泰国和尼泊尔等国家的东方蜜蜂也发生了此病的蔓延。迄今为止,我国仅西藏、阿坝的部分地区中华蜜蜂体内尚未发现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其它地区均有中蜂囊状幼虫病危害的报道,严重影响我国养蜂业尤其是中蜂业的发展。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来源于自然界,当遇上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和区域内中蜂抗病周期处低谷时,就会造成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爆发与流行。囊状幼虫病病毒主要寄生在中蜂幼虫体内,中蜂幼虫体内细胞含有大量、丰富的营养成分,非常有利于该病毒的生长繁殖,二条患该病死亡的幼虫可提取约1011个病毒颗粒。由于中蜂的工蜂成虫体内的营养细胞较少,加上成虫的抗病力较强,感染该病的工蜂体内病毒数量就较少,患病的工蜂无明显症状,常能自愈。但工蜂却是囊状幼虫病病毒的主要传播者。带病毒的工蜂采访过的花朵会沾染上该病毒,健康的工蜂如果采访这朵花就可能染上病毒,工蜂之间的传食直接接触,很容易传染,工蜂再喂养幼虫,幼虫就染病,最终死亡。蜂王也是该病毒的传播者。根据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危害,中华蜜蜂的蜂群一旦感染,如不及时防治,整个蜂群通常出现大幼虫或封盖幼虫致病,无法化蛹并大量死亡,导致蜂群断子、飞逃,严重时造成全场毁灭,给中蜂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有研究报道,陕西榆林种蜂场等地通过抗中蜂囊状幼虫病品系的选育,已培育出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有一定抗性的中华蜜蜂品种,明显提高了其抵抗囊状幼虫病的能力。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对这些新品种还缺乏生产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短期内也不可能在全国范围统一更换蜜蜂品种。因此,目前国内外针对中蜂囊状幼虫病仍主要采用化学法进行防治,如“病毒灵”、“囊立克”、“中囊康”等药物具有一定疗效但易复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化学物质对蜂群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最严重的问题是药物容易在蜂产品特别是蜂蜜中残留,因此在采蜜期被严格禁用,只有在蜂群的非生产期才能使用,使用时间很不灵活。再加上有些蜂农缺乏规范用药意识,常常加大药量,药残大大超标,直接威胁着我国蜂产品的安全,成为潜在隐患。鉴于化学防治存在的无法避免的两大突出问题,即药物在蜂产品中的残留和使用药物增加的成本,因此开发一种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物理防治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尚无专门针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物理防治方法的研究,仅有蜂农总结的“紧脾、关王、换王”及“蜂王关九放十”等老方法来处理蜂群,但应用这些老方法的弊端非常突出,在实际生产中受到很大限制。如采用“紧脾、关王、换王”的方法,蜂群的群势会急剧下降,严重影响生产;而且当再次发病时,蜂群由于群势降弱和工蜂老化,再加上中蜂特有的生物学特性“蜂王不能长时间的幽禁”,换王也须要有合适的交尾天气等原因,就没法挽救蜂群。“蜂王关九放十”方法本身就限制了蜂群的正常繁殖,严重影响生产。这些老方法正因为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因此研究出一种针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操作方便、适用于各类蜂场的新型、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实现对该病的无公害防治,对促进中蜂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理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养蜂装置及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装置,包括顶部敞开的巢箱以及用于对顶部进行密封的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箱内通过一竖向设置的交哺阻隔板分为左区和右区,在所述交哺阻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内径为2mm以下,所述交哺阻隔板的厚度为12mm以上在所述左区和右区还设置有巢门,设置在左区上的巢门和设置在右区上的巢门为非同侧。采用上述设置的装置,可有效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并且该防治方式不会采用任何化学药物,不污染蜂产品。为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在所述巢箱内壁及底面设置有卡槽,所述交哺阻隔板插设在所述卡槽内,所述交哺阻隔板垂直插入所述巢箱。一种采用上述装置的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蜂群对巢门认巢飞行的训练选择一个标准群势的蜂群,放入巢箱,打开左区和右区的巢门,让蜜蜂认巢飞行一个星期或以上,直到两边巢门进出的蜜蜂基本一致;第二步:蜂群分区饲养将交哺阻隔板卡装在巢箱上并将巢箱分为分为左区和右区,调整蜂群左区留蜂王、卵虫脾、空脾和蜜粉脾,调整好蜂路,形成集中幼虫哺育区;右区留封盖仔脾、蜜粉脾、空脾,调整好蜂路,形成无幼虫区;第二天中午后根据左区和右区两个区域蜜蜂数量,调整两个区域内的空脾,将两个区域调整至蜂脾相称;第三步:蜂群轮换集中哺育控制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的生长繁殖将第二步中得到的蜂群无王区右区,6天清除一次王台,饲养15天后,把左区的蜂王介绍到右区;此时无王区左区,6天清除一次王台,15天后再把右区的蜂王介绍到左区;以此类推,每隔15天轮换一次,直到越冬期,抽掉交哺阻隔板进行越冬;直至第二年春繁又开上述方法进行轮换集中哺育幼虫饲养。通过上述方法,可有效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并且在此过程中不采用任何化学药剂,不改变中蜂的任何习性,如产育率、群势降弱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控制蜂群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饲养装置,结构简单,适合我国中华蜜蜂的饲养,与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朗氏标准箱通用,在轮换哺育幼虫与现有饲养管理技术相通,不增加过多的人工管理;本专利技术的控制蜂群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方法,不需要任何化学药物,不污染蜂产品,结构简单,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图1的局部图(包括巢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代替,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装置,包括顶部敞开的巢箱以及用于对顶部进行密封的箱盖,所述巢箱内通过一竖向设置的交哺阻隔板分为左区和右区,在所述交哺阻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内径为2mm以下,所述交哺阻隔板的厚度为12mm以上在所述左区和右区还设置有巢门。其中,所述左区与右区仅用于区别两个区域,对本申请的装置没有任何限定。其中,所述通气孔的内径可选但不限于2mm、1.9mm、1.8mm、1.5mm、1.2mm或1mm。而所述交哺阻隔板的厚度可选择但不限于12mm、13mm、14mm、15mm、18mm或20mm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的内径选择2mm,所述交哺阻隔板的厚度选择12mm。另外,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左区的巢门与所述右区的巢门沿对角线设置,比如说,所述左区的巢门设置在左侧,而所述右区的巢门设置在右侧。具体而言,在所述巢箱的左区左侧和右区右侧设置有安置巢门的空框,所述巢门的顶部与所述空框的上边沿铰接,所述巢门的底部与所述空框的下边沿通过卡扣或者其他方式闭合。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交哺阻隔板垂直插设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装置,包括顶部敞开的巢箱以及用于对顶部进行密封的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箱内通过一竖向设置的交哺阻隔板分为左区和右区,在所述交哺阻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内径为2mm以下,在所述左区和右区还设置有巢门,所述交哺阻隔板的厚度为12mm以上,设置在左区上的巢门和设置在右区上的巢门为非同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装置,包括顶部敞开的巢箱以及用于对顶部进行密封的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箱内通过一竖向设置的交哺阻隔板分为左区和右区,在所述交哺阻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内径为2mm以下,在所述左区和右区还设置有巢门,所述交哺阻隔板的厚度为12mm以上,设置在左区上的巢门和设置在右区上的巢门为非同侧。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装置:在所述巢箱内壁及底面设置有卡槽,所述交哺阻隔板插设在所述卡槽内,所述交哺阻隔板垂直插入所述巢箱。3.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或2装置的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蜂群对巢门认巢飞行的训练选择一个标准群势的蜂群,放入巢箱,打开左区和右区的巢门,让蜜蜂认巢飞行一个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瑞生曹兰任勤姬聪慧刘佳霖高丽娇罗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